“道”之言说——中国古代的现象学还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道”之言说——中国古代的现象学还原

伊庆国

伊庆国(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本文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讨论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论与老庄哲学的关系,阐明了两种不同文化下存在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纯粹意识”;“超越还原”;“道”;“真宰”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有一个自先秦时代就讨论不休的话题,那就是对“道”的言说,这与西方二十世纪初由胡塞尔兴起的现象学运动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

一、“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这是胡塞尔在《现象学观念》中给出的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其基础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它所要达到的最终的“领域”与先秦哲学要达到的“道之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在先秦时代老子便对那不可说的“境界”有所描述,他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道是不可说的,一是在万物之外的先于万物的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在万物之中同时又不是万物的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道”在这里只是一个借来的称呼。后来的庄子就曾经借用过其它的词来描述这种不可说的东西,如“真宰”“天”“本根”“造物者”等,其中“真宰”就是人们意识到的心灵背后的那个支配者的不可说。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无论是他早期提出的“本质还原”,还是后期提出的“超越论还原”,都是向某些东西的集中或保留,而这些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其现象学所要达到的“领域”——“纯粹现象”,也可称为“纯粹意识”。我们如果把这个作为“现象学剩余”的纯粹意识看成是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就是一条观念或者说观念之流,实在世界则是这一条观念之流所产生的无数条的可能现实中的一个;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由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组成,意识对象可以说是纯粹意识的“客观方面”,它构成纯粹意识流的一案;但纯粹意识还有另一个“主观”方面,它由“纯粹自我”构成,是纯粹意识流的另一岸。由此可见,胡塞尔深深的理解了纯粹意识中的这种“主观极”和“客观极”的对立,这是与老子、庄子在整体上所体悟的“道”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二、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要分别达到其所描述的“纯粹意识”和“道”的境界所采取的具体的方法。

胡塞尔要达到其背后所描述的“纯粹意识”采取了两个步骤或者说是两种方法,即先进行“本质还原”得到“实在本质”,再进行“超越还原”得到“观念本质”。胡塞尔的“本质还原法”也叫“本质变更法”,它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即用想象的无限来把握观念的无限,就可以得到背后的“本质”。如一张纸,它可以有各种特征,但我们在获得它的本质前,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是一堆感觉的杂多材料,我们可以自由的对想象进行变更,这可以称为“变项”,在这个变更的过程本身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即在随意的多样性中有一个绝对的统一保留了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一般本质”;然后我们再从这个一般本质出发,再次进行自由想象变更,这样一直递推下去,我们便得到了“最高本质的一般性或最高的类”,我们便可以接着进行下一步“超越论还原”了。

我们通过“本质还原”得到的这个“最高的类”的“实在本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本质,因为它还始终是与我们的事实的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得到真正的“纯粹现象”或“纯粹意识”,就必须把现实中的一切都“搁置”起来;此外,当我们处于客观世界之中时,它们都是客观真理,是确定无疑的。但当我们站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即舍弃了所有的客观物质(包括自我肉体在内)的纯粹主体意识的维度、层次上时,这些客观真理就值得怀疑了,若要避免它,就必须对所有自然科学中止判断,把它们也“搁置”起来。因此“超越论还原”便排除了实体之物,归结到非实体之物上去,之后“剩余”的东西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过的“纯粹现象”或“纯粹意识”了。

我们再来中国古典先秦哲学那里。在老子那里,对于“道”之言说,他常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否定式”,此种言说方式的特点是先用一个词来称谓“道”,然后又用与这称谓相近或相同的词解构之,如“玄而又玄”。第二种是“完全悖论式”,如“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即通过语言自身的悖论和界面来表述出可说与不可说、可知与不可知领域的绝然对立。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就要采取“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的方法,这和胡塞尔主张通过“超越论还原”将一切实体之物搁置起来或排斥掉是何其的相似啊。

至于庄子则主张利用“卮言”的方式对不可说的“道”进行言说,即“以卮言为曼衍”,就是说不执一守故之言,它的言说保持着无限的开放性,而为了让它的言说保持开放,就要对所用的语词进行不断的解构。庄子在行动上还主张“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的“坐忘心斋”的方法,即主张人应该把心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摆脱尘世间的物的限制,用心去听,摆脱后天的知觉,从而达到心同太虚——“心斋”的境界,此境界与胡塞尔所追求的“纯粹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二十世纪初胡塞尔的现象学使西方哲学转向了人的生存生活,转向了生存论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在几千年的先秦时代我们便有对它的表述。可见,我国文化的精髓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不断挖掘的。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三联书店

[2]《道德经注译与析解》.贺荣一.百花文艺出版社

[3]《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华夏出版社

[4]《老庄论集》张松如.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