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

李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市 400014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疗水平。在新形势下,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医师成长的关键,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大多中医儿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临床教学部分给予足够重视,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薄弱。因此,本文对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引言

作为中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对于小儿而言,其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对小儿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进行充分掌握,有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中医专业学生学好中医儿科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中医儿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导致其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由此可见,探寻出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儿科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

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现阶段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采用最多的是课堂讲授法,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传统教学设计理念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对教学目的、专业资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分析和安排通过教师课堂灌输式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内容多、学习周长,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中医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再者,传统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教”会,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认为,学生是不可能“教会”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学习,自己“学会”。再次,传统教学设计是线性的,其设计遵循逻辑系统,有较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以技术性和确定性为特征,这是一种“计划-目标-评价”三段式的线性过程,被严格的设计控制,整个教学设计及实施,严重削弱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能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若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儿科人才,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必须从实际需求和素质教育初发,需要重新探讨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教学设计。

2中医儿科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探究

2.1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四诊资料的收集

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指导学生收集四诊资料;熟悉常用辨证方法及辨证思路;引导学生分析四诊资料;确立治疗基本原则及治疗方药。如哮喘病,在四诊资料收集中,望诊以精神状态、面色、咽部、舌质及舌苔为主;问诊主要询问喘息发生的诱因、时间、加重及缓解因素,咳嗽的频率、节律、伴随症、处理诊疗过程及效果,尤应注意家族史、过敏史;闻诊以咳嗽声、呼吸声、语言声为主;切诊则包括切脉、切胸腹等,根据患儿的病情而定。收集到四诊资料后明确诊断,排除“肺炎喘嗽病”等相似疾病,结合发病时间及伴随症状判断发作期和缓解期,结合望唇、舌、咽、痰色及问二便来判断本病的寒、热,通过望精神状态、面色,闻呼吸声、咳嗽声、语言声判断疾病的轻重及虚实。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基本治疗原则,发作时以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邪,膈有胶固之痰为基本病机,因外寒内饮,当以温肺散寒、化痰定喘为主,方取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若痰热相结壅阻气道,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若见外有风寒之表证,内有痰热之里证,可取大青龙汤加减;缓解期则多为肺脾肾不足,可选益气温阳补阴之方药如人参五味子汤、玉屏风散、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2.2教学情境设计

教师建立多种教学场景。在常规的教室课堂教学中,完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音像资料及医学类互联网等手段,以及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中心的平台,创建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实景),让学生愿意回到课堂,愿意参与学习,促进“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比如,在儿科临床疾病哮喘的授课中,我们除了常规多媒体及板书教学外,插入了哮喘患儿发作期的音频及视频演示,链接了中医儿科课程中心、“全球哮喘防治的倡议”、“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等数字资源;并结合了临床实际案例,在儿科模拟病房、示教室进行中医四诊及辨证治疗的分析讨论;课后请学生上交完整病案分析,并查阅文献,附上该病的文献综述。

2.3在临床见习过程中通过实际病案进行复习

为获得理想的中医儿科教学效果,就应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因此,学校应安排中医专业的学生定时去医院见习。当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碰到课堂上学过的疾病知识时,带教老师就应从病案实际情况出发,对所学内容展开及时、系统地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此外,带教老师在见习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接触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点等情况,联系所学的知识点,详细分析实际病例与课本内容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帮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知识,充分促进其对知识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的提高。

2.4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PBL教学模式本质是靠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其主要方法是,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学生对中医儿科临床知识掌握程度,特别是特殊病例的诊断。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如,给学生布置任务,每日进行工作总结并及时汇报,充分锻炼其分析问题思维能力。对难懂难理解的知识要及时提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典型的、真实的、有效的中医儿科病例分析分享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理解病症诊断依据和缘由,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5做好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要教好中医儿科学这门课,首先授课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要对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充分的应对措施。以笔者所在学科为例,中医儿科学授课对象主要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本科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西)医药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系统学习过中医儿科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对相关的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就给我们讲授中医儿科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医儿科学部分章节的病名及病证和《中医内科学》有类似或重名,但辨证用药却大不相同,这会让学生感觉是在学习重复的内容,而这些重名的疾病或类似的病证会使有些同学觉得课程设置重复、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思维能力对学生在中医儿科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建立临床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临床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凤春.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中医特色人才培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3):293-294.

[2]胡燕红.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转型[J].教学与管理,2017,34(12):5-8.

[3]洪松舟,傅蝶.线性教学设计典型模式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08,29(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