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新疆高校受资助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培育 路径 探析

王盼盼 1 赵晓露 2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疆高校受资助大学生进行调查,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受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需求,探析新疆高校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成长成才。

关键词: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心理健康

当前,随着教育扶贫和资助育人的深入推进、任务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正在探索推进扶贫模式,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衔接,由“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受资助大学生,受家庭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朋辈压力、自我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在接受资助过程中,容易产生精神迷茫或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采用测量及实验的方式深入剖析和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以及培养积极的品质,着重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及优点,是为了使人们获得并增加健康、快乐以及幸福的体验。一是对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是指希望、快乐、乐观、幸福等,是对个体自我感受的强调。二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是指人际交往、工作、爱、创造力和勇气等,提倡自身优势的发挥,自身潜在能力的激发,以及对现实能力的强化。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指的是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对人们进行良好美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此,将这种理念运用于高校受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积极的视角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中坚力量,把热衷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纳入到队伍中来,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注重培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教育咨询过程中以及实际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受资助大学生积极面对贫困问题。同时,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育人成效。

(二)建立受资助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库

高校心理健康部门和资助部门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困难认定,对学生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受资助情况,以及跟踪受资助之后的个人成长变化,并将调研信息整理收集入库,用统计数据来建立能够反映受资助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信息库。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委员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受资助的学生心理动态、支持系统、应对困境的方式以及生活事件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及个案分析的方式,为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三)开展积极情绪体验活动

当前高校受资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经常受到家庭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类压力事件的影响,一些负性事件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消极的评价或判断,长此以往,会让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处于负面状态。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团体活动、逆境成才教育活动、积极情绪体验等活动,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类压力事件,调动其积极应对现实困境的能力,采取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压力问题,促进内在积极内生动力的形成,而且能从中获得健康、积极、和谐的心理体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四)塑造积极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个体人格品质的塑造、发展及形成往往通过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每个个体都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开发潜能,主要指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所以,针对受资助大学生在面临实际困境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这一特性,注重对其进行积极人格品质的培育,培养正向而有效的信念以及自我不断提升的动力与意识,帮助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心态,并将这种培育方式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创建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受资助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等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家长重视和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和理解,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关爱。二是营造积极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积极、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利用各种途径,为受资助大学生建立人际交往的环境,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支持系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

(六)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经济补助的同时将“育人使命”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受资助学生的教育之中,主要围绕受资助大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自立自强、感恩社会、健康消费价值观、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受资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受资助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人穷志不穷”的人生信念,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有利于受资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三、结语

学生资助工作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受资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转变他们对贫困的消极看法,培养积极、乐观以及具有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认知方式,促使他们悦纳自我,提升诚信、担当、乐观等品质,促进他们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减少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莹.贫困大学生心理精准帮扶模型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9(06):

168-175.

[2]董登芬.大扶贫背景下精准扶贫高职学生心理现状及诱因探究[J].智库时

代,2019( 28):16-17.

[3]吴海燕.基于心理资本视域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黑河教育,2018( 11):85-86.

[4]刘爱楼.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影响因素与提升策

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9( 04) :151-15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2020年度开放课题——新疆高校受资助大学生心理支持需求性研究(一般项目)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新疆高校网络信息传播安全问题研究》(17XKS0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