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黄惠琴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惠州 516003


摘要:实施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试图探索把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字:思政教育 学前教育 实践教学 双导师

教育乃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国家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得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培养“德、才、能”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衔接不牢固等现象,校企双方育人合力较弱,未能发挥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本文试图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教学合力共育的新模式。

一、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施意义

据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方法不恰当、不接“地气”、时机不对等现象。新时期,研究如何把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培养新时期的幼教人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的主要根据地。一名合格幼教人才,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还需要有崇高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要做到“德”、“才”、“能”兼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门必修课,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校内的实践教学,校内导师利用自身优势,运用正确的思政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专业教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分析能力、辩证看待问题能力,提高了思想的开阔性、深刻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教育价值观。校内、校外“双导师”把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技能,还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的教化,最终实现培养“德、才、能”兼备的幼教人才的目标 。

(二) 有效促进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要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得教学会如何做人。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理论上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形成更深的体会,初步形成职业认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情怀、师德师风、个人素养等隐性教育得以体现,使他们初步具备从事幼教工作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同时,导师要善于合理利用身边各种各样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与幼教机构共建党支部、发挥教师党员先锋岗作用、调动教师党员积极性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 有效推进三全育人的进程

“课程思政”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坚持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学前教育专业中三全育人的核心是立足“育人”的本质,调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参与性,利用课程思政结合实践教学的德育功能,把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师德师风教育全方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全体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积极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

二、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施困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门必修课,同时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的有效方式,更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组成,通过调查发现普遍存在校内实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把握较好,校外的实训思政教育难以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实践区域差异大,思政教育难进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校外实践除了本地以外,还有周边发达城市,如东莞、深圳、广州等,一般安排在幼儿园、托育机构、早教机构,教育机构等。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单位分布广泛,岗位各异,难以统一开展系统化的、高效的思政教育。同时,校外实践课程思政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校外实践单位众多,不仅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各企业之间也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岗位差异大,有各类与教育相关机构的保育岗位、教师岗位、教研岗位、课程推广岗位等等。这些都成为着推进学生思政实训的绊脚石。

(二)注重技能培养,缺乏思政教育意识。

狭义上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把理论知识跟付诸于实践。所以校外实践单位普遍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忽视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教学工作技能,更需要的是高尚的师德师风。有些校外实践企业,属于私人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根据幼儿园、托育机构、早教机构、教育机构等的实际情况,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符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甚至有部分校外实践单位,把参加校外实践的实习生视同廉价的劳动力,弥补日常工作岗位的不足。他们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忽视了这是培养合格幼教人才的重要一环。

(三)沟通渠道单一,思政实训实效性不高。

学生踏出校门走进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是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正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对他进行职业引导和专业教育。普遍高校的做法是在实践教学期间主要依靠带队老师、辅导员等校内导师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联系进行跟踪联系。校内导师属于“一肩挑多职”,除了应付教学、科研、行政,还得肩负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监督,很难做到全程、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有效的思政教育。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面对陌生环境,思想政治浮动变化较大,在心理、生活、工作都会带来影响,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校外实践效果,失去实训课程的意义,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

三、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施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双融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与实训教学显隐结合、“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机制的创新等四个路径进行。

(一)学校、企业协同育人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由教育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阶段组成。实践教学大部分都在校外企业进行,首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要建立实习制度,接着在本地及周边城市选择了公办幼儿园与部分优质的私立幼儿园,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校企共建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岗作用、调动党员积极性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思政渗透的作用。学生在分期、分批、递进进行的实践中,不仅能从事幼儿园教师、托育机构保育员、早教机构教师、教育机构教师等岗位的学习与实践,更可以在浓厚的党建氛围中,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了自身师德师风水平。思政实训要求学生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相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能进行实践教学,更强调要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师德师风高尚的优秀幼教人才。

(二) 思政与实践显隐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可以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显性、隐性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正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课程实践方面,以思政为导向,从实训的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融合。如总共六个学期的教育实践,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还把培养创新探索意识、挖掘工匠精神等体现并落实到教育实践计划当中。同时,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任务教学等创新的实训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职业素养、团结协助等思政教育体现在实训课程之中。

2、教育实践方面,如以书记思政第一课、院长思政第一课、业余党校等形式,学校将职业认同、国家政治、中华文化、优秀人格等思政教育元素为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提供思想保障。高标准、高要求规范作为未来准幼师的学生教育实践时言行举止,让学生学会担当,培养良好社会责任与高尚的师德师风,要勇于为教育事业做奉献。

3、活动实践方面,学校可通过宪法晨读、班歌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跳、唱、说的基本功同时,更把爱国、守法、友善等思政元素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德育之花的芳香,加强了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真正踏上教师岗位做好热身准备。

4、社会实践方面,暑假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学前教育文化墙的建设、青马工程的开展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把爱岗、敬业、文明思政元素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对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和人格培养,磨练学生意志、增强专业本领,在实践中塑造人格、增长能力才干,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 “双导师”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就是校外实践企业安排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政治理论素养,最好有基层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校内安排有责任心、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带队教师,校内、外“双导师”同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可以颁布《实习“双导师”职责》,对“双导师”教学内容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在课堂思政教育模式上对导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规范。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企业导师负责对学生在幼儿园、早教机构、托育机构、教育机构中进行必要的日常的保育、托育、教学技能的传授、遵纪守法的相关教育,并对学生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考勤进行监督,必要时还向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内导师则负责对学生校外实践进行跟踪、回访,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及和思想变化,及时、定期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思政教育。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定期和专项介入与帮扶,解决学生专业理论和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就业观。对于校内、外导师的任命,学校定期颁发导师聘书,增加导师的岗位认同感,同时也作为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双导师”的建立不仅仅是对学生加强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目的是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和担当的教育情怀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工作机制的创新

“双导师”制是对实践教学中的学生进行“双线”管理,是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的一种形式。在实践教学中,保证学生既有专业学习任务,又有教学实践任务,同时更有政治学习任务。

首先,制定《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建立“2+3”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管理模式。其中,“2”是指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双方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和评价。校内导师要把思政理论与专业结合指导学生,校外导师则要根据学生在园所日常的教学、保育、托育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践困难。通过“双导师”制,学生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3”是指由教务处、二级学院、专业中心组成“三级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实施全程化、协同式的管理,把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大模块构建了分层结构化实践教育内容体系,全程递进、拓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构建多元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校内导师通过蓝墨云、实训云、微信群等渠道,结合实际巡查与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职业能力形成情况进行考核,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手册》。校外导师则要以行业要求为标准,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在《实习手册上》写上评价意见及努力方向。最终以50%学校评价与50%企业的评价结构,形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

在实施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融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应始终立足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才、能”兼备的幼教人才的目标,通过慢慢摸索和不断的实践,提高思政教育与专业育人相结合,并落实到学生实践教学中,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探索有借鉴作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师德师风高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国家教育部.2020.05

[2]韩晓顶.“同向同行”双导师制将实训课程导入课程思政的有效实践———以钱江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9.07

[3]李军政 徐磊 田曼.“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双导师”制模式构建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4]黄婷 李杏华 杨茜.“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融合[J]教育论坛.2019.08


课题来源: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 8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两段式、全程化、进阶型”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课题编号:201 8 T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