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丁伟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优选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评估;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在思想领域内影响日渐深远,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有关部门不断明确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就当前思想状况来讲, “佛系”“躺平”“啃老”“丧文化”等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深入学生,消极内容直接对抗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此前提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甚微。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思政工作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自我认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生命教育等细致入微的认识和引导,强调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越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本身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对教学内容、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优选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哲学社会学科属性,意识形态明显,可融入的思政教学元素丰富多样,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学元素精准结合,既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方向,又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为政治理论说教。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党史国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养生文化、脱贫攻坚故事、抗疫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分门别类,整理编库,及时更新,能根据课程内容迅速筛选匹配。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若没有丰富的案例支撑,单纯的理论内容讲解会让课堂单薄,效果不理想。因此,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法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把心理测评、团体辅导、朋辈心理互助团、个别心理咨询统一服务于课堂教学,拓展课堂形式,灵活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挖掘学生身边课程思政元素,让校友故事、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实践基地、院系优秀传统活动巧进课堂,设置“校友寄语”环节,播放校友寄语视频;提前组织教育基地参观,设置“故事我来讲”环节,分享参观感言;设置“强国有我”环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变化和表现有合理的认识和预期,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心理冲突,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和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要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纳入课程考核,把思政课程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价值观纳入评价体系,不仅对课程知识进行书面考核,还要将学生党团活动表现、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能力等进行考评。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等级评定,将学生考核分为ABCDE五个等级。ABCD为合格,分别对应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和生理的需要。D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尚能自我调节,日常学习生活不受影响;C表示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与人友善和谐,能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B表示表示心理健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并游刃有余;A表示心理健康,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情绪稳定和谐,主观幸福感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认同。E为不合格,表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课程考核资料缺失。

(四)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微妙的心理状况,若课程思政建设生搬硬套或有明显的教育说理痕迹,不仅无法取得思政教育效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亦产生负面影响,难以取得学生信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十分注重隐性教育,要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引导。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教师要及时开展专题教育,如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期末考前的压力管理教育和考后的挫折应对教育等,利用微信、抖音等公共开放平台,及时发布相关心理学内容,育教于乐,开展自强教育、诚信教育等;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的哀伤辅导教育、5.25心理健康科普、世界艾滋病日防艾教育及性教育等,融入爱党爱国教育、敬老爱亲教育、奉献社会教育、生命价值教育、道德教育等,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多重融合;利用社交平台,建立“学习打卡群”“压力管理群”“勇敢社交群”等,借同辈互助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保障措施

(一)提升教师思政、人文素养,转变课程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要求极高。教师需要在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做到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大量储备人文知识,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快速反应社会焦点。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观,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一门动态的课堂,既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又注重将思政元素与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深度融合,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改变教师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工作重点

高校要出台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变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到课堂上,认真精细打磨课堂教学。要缩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模,减少“百人课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减少教师课时量,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打磨工作中;保证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数量,贴近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组建学生团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师生共建共享课,将学生团队建设纳入专业建设。

(三)综合协调各级、各类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要紧跟思政课程步伐,在思政课的示范引领下,为思政课增滋味、添声色、加趣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育人的途径之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学科优势,配合优秀校友故事、名家进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政教育资源,与各类专业课程一道通行,守好育人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1]唐梦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90-91.

[2]张平.课程思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现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1(1):80-83.

[3]刘颖.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9-81.

[4]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_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