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 --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林尚岚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近几年以来,在我国逐渐兴起了德育教育的新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德育教育纳入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在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一些小学也开设了德育课程。但由于德育课程转入我国时间不足,发展还不够充分,在教育师资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教师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德育课程的道路上也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原有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在一些方面做出适当的变革。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也有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变革,这足以对日后德育工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教育;观念变革

引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来源于他们日常所能够接触的事物,比如对于生活的体验、对于生活的认知、对于生活的感悟,这些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只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才能够在暗中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走向,引领他们走向一条端庄大路。为此开设德育课程尤为重要,通过教师们的引导,加之亲身的体验,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这才是开设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德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向正道,走向光明。但当今的德育课程有些脱离学生,没有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必须变革,变得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能够在学生的生活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能够培养孩子们优秀的品格,锻炼孩子们坚定的意志,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要在不经意间通过亲身行动传递给学生们。

1.德育课程生活论的必要性。

在学生的日程生活中,道德不像其他一些拥有实体的物体,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生活本身就是道德孕育的土壤,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中包含了道德所需要的一切。自古以来做人先立德,倘若有才无德,必定会与培育初心相悖,不能够成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利的人材。人类最初道德的起源便是日常生活的发展,到了现在道德也依旧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支撑,故道德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生活也摆脱不了道德的萌芽,二者相互交缠,相互依存。在当今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中对小学生们进行道德教化,引导他们拥有优秀良好的品格,将道德与生活相联系,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以往德育课程的局限性和改善。

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以往的德育课程中忽略了德育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只知道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试图用枯燥无味的教学来满足小学生对于道德教化的需求。但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们所教授的内容,对于德育的内涵没有深刻的认知,不能掌握其中的内涵,远远达不到“知行合一”的地步。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空有一套理论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实践体系相配合,这莫不是对于德育课程最大的浪费吗。为提高德育质量,这就要求在小学生道德素质教化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还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把生活元素完美地植入到德育课程中去,让孩子们能够学有所得,充分体验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熟悉德育,践行德育的要求。这种富有冲击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善以往德育课程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把自己投身到社会实际中去,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增加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满足德育课程设立的初心。

3.德育课程生活化的转向。

3.1 德育工作者思想的改变

在德育课程具体生活化的转向中,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将德育教化的目标简洁化;其二,将德育教学的过程增添实践;其三,将德育教学的评价生活化。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年纪也不够成熟,对于许多事情都是一张白纸,旁边的人是什么样,就有很大的可能会把他们也变成什么样。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阶段,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能够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抱负能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热血青年。要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来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拥有辨明是非对错的能力,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2德育课程生活化改革的根本。

教师在教授每一个环节的时刻切记不可急功近利,既不能让小学生有触手可得的侥幸心理,也不能让他们有遇难而退的畏惧心理,要合理设置一个区间,让让他们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实际,比如在感恩这一环节上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贡献,并考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言传身教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小学生亲身体验的记忆会比重复多次的讲解要有效的多,体会别人的苦,才能够得知自身的幸福。未经他人事,哪晓他人痛。让学生们带着情感去亲身体会效果更好这已成为不容置喙的事实,在内心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会让学生们对于生活有着更加强烈的认知。

3.3德育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通过老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构建一个德育教学评价机制,多方面的反馈能够令效果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是体系中的教导者,监督者,而学生则是体系中的执行者,社会则是体系中的反馈者。通过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较为直观的查看德育教育的成果。老师们通过对学生们的行为进行评价打分,把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当作楷模供大家学习,激发大家的生活热情,推动德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再次激励学生,进而形成具有自动调节的闭环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和老师多方面进行互动,自动调节社会德育,形成这样的一个体系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践行德育要求,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前提下,形成自我的一套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理论体系,进而照亮未来。

结语;德育教育事关我国根本,在以往小学课程上大多不注重实际,流于表面已经不可取,要求切实落实德育课程的改革计划,使德育与生活能够有效结合,从而令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学校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够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课程教育研究,2015 (2) : 73.

  2. 郭艺玲.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德育研究,2018 (6) : 54.

[3] 鲁洁.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J].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