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义词“坟”与“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4
/ 2

浅析同义词“坟”与“墓”

许培如

上海交通大学 200030

[摘要] “坟”和“墓”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经常连用,构成偏义复词,彼此之间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作为同义词,“坟”和“墓”的区别在汉代之后也逐渐消失,但在春秋战国之际,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差别。

[关键词] 坟 墓 区别


一 同义词“坟”与“墓”概说


坟和墓在《汉语大字典》中均有“坟墓”这一义项,《说文》中有“坟,墓也”的条例,《广雅·释丘》中则有“坟、墓,冢也”的说法,均指埋葬死人的地方,不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坟和墓都存在相互替换的情况。“坟”和“墓”是一组跨越历史的同义词。

坟和墓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出现了连用情况,如:


1)至于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吕氏春秋》

2)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汉书》)


隋唐五代之后,也开始出现“墓坟”的说法,主要出现在一些口语性较强的变文和小说中,如:


3)不须白玉为棺椁,徒劳黄金葬墓坟。(《敦煌变文》)

4)〔旦〕则说是天曹,偶然注定的姻缘到,蓦踏着墓坟开了。(《牡丹亭》)


但“墓坟”的用法并不普遍,且主要在一些通俗文学中出现,并没有取得主流社会的认可。在现代汉语中,该说法逐渐消失,统一为“坟墓”,且坟和墓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如:


5)在马家迎娶英台的日子,花轿路经山伯坟前,英台悲愤下轿祭奠。(《“我们自己的交响乐”》)


由此可知,“坟”和“墓”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属于同义词,二者由“埋葬死人的地方”这一共同义素相联系而处于同一语义场,连用构成偏义复词。此外,坟和墓由于长期连用,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


二 “坟”与“墓”的不同


(一) 本身概念意义的不同

尽管“坟”与“墓”为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为同义词,但二者之间的概念意义仍旧存在细微差别。

1、“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墓为平处,坟为高处。” 从词义的发展演变来看,“坟”和“墓”在词的初始意义上就存在所指的不同。“坟”最早出现《尚书》中:


6)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尚书》)


王先谦引《晋语》“地坟”一句,认为有肥膏则坟起,因而,“坟”最初出现在典籍中时指的是肥料堆积大量堆积的高处于平地。


7)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韩非子》)


“坟”在此处已经不再有肥料堆积义,但保留了“高”的义素,指的是粮仓高于地面,形容粮仓的充实。


2、“墓”

“墓”则在第一次出现时就已经拥有了“坟墓”义。


8)惠公曰:“昔王季历葬於涡山之尾,滦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吕氏春秋》)


例8不仅表明“墓”有坟墓义,且鲜明地指出了一般“墓”所处的地方较低。


3、坟与墓

从词义的进一步发展来说,“墓”在后代词义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未丢弃原有义项,一直保留至今。“坟”则不同,在后世文献中,其义项高大逐渐消失成为义素,出现了“坟墓”这一新义项,《吕氏春秋》中已存在此种义项:


9)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吕氏春秋》)


“坟”在这里明显已经开始有埋葬死人之处的义项,与“墓”相近。


10)曰:罪不孥,宫不女,馆不新,陵不坟。(《法言》)


杨雄《法言义疏》中指出“陵不坟”是由于“葬于霸陵,因山,不起坟。”明显指出了“坟”是处于高地的埋葬之地。这一点与诸葛亮的“武侯墓”相似,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武侯墓之所以称之为“墓”是由于其“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可见,“坟”与“墓”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11)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丘,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识也。遇四尺坟,遇雨而崩。”(《汉书》)

师古认为“墓谓旷穴也,坟谓积土也。”可见,“坟”已经不一定非要高大,只需要在旷穴上掩盖积土,超出地面均可称之为“坟”。且此处的“坟”的概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即其指的是和“墓”相联系的,是“墓”上面高于地面的积土部分。

坟与墓的区别在后代逐渐缩小,凡有墓处必有坟的社会现实使得二者含义逐渐趋同。“坟”和“墓”除了出现大量的连用情况外,两者的概念义之间甚至出现换用现象。


1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


这句话中的“墓”是其上有树的,指的是高于地面的埋葬死人之处,与“坟”的含义相近。

“坟”和“墓”概念义的不同,首先是由于客观事物的细微差别,坟指较高的埋葬之地,墓指较为平坦的埋葬之地。其次,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发展,使得埋葬之地开始得以区分。


2、文化意蕴的不同

“坟”和“墓”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其概念义的不同,还存在于其文化上的差别。

我国自古以来便重视丧葬。据考证,在原始社会我国已经出现了墓穴,且有了公墓的雏形,商周时期,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埋葬,因此形成了大规模的墓葬群,因此“墓”有时候也指的是大规模地安葬死人的地方,且往往与血缘关系相关。

《周易·系辞》中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结合目前考古发现来看的话,春秋以前的墓葬大多没有高而凸起的坟丘,多为向下打造洞穴进行埋葬,向下打造的空间一般被称之为墓穴,又叫做墓。

真正的坟丘直到春秋晚期才出现。据专家考证,坟丘式的墓葬一直到战国才开始流行。


13)三曰: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吕氏春秋》)

14)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盐铁论》)


这段两段记载充分说明了,当时墓葬不仅出现了坟丘,且坟丘有了炫耀身份的作用,更有了在坟丘上植树以显示高大的做法,坟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说明。且“坟”在刚刚出现“埋葬死人的地方”这一义项时,并没有直接与“墓”相结合,而是多与同样表示“高”义的“丘”相结合,组成“坟丘”,有时也称之为丘垄。

在后世中,这种以坟丘高地来彰显功德和身份的做法逐渐被官方所采纳,且被明确纳入体制管理的一部分。

15)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汉律》)


社会现实的改变在语言上得到了直接的反映。战国后期,坟丘的逐渐普遍化,使得有墓必有坟,因而坟墓才慢慢开始混为一谈,且此时的坟与身份相关联,对后代丧葬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结语


每一个词都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坟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凝固成词,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坟”与“墓”作为同义词,除了在词义上存在区别外,在文化意蕴上也存在差别。在考察同义词时,应将同义词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承载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 徐吉军. 中国丧葬史[M]. 中国高校出版社. 1998

[2] 王政白.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M]. 黄山书社. 1992

[3]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2013

[4] 黄金贵. 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J]. 古汉语研究,2003(03):63-69.

[5] 吕思勉.先秦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6] 黄金贵.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