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培养有效促进“幼小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亲社会行为培养有效促进“幼小衔接”

于丽璇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星光路小学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孩子们在进入小学校园后如何快速、良好地适应的问题。对于我们小学来说,在一年级新入学期间乃至一年级全年,帮助引导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我们最为重要的首要教育任务。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实施最有温度、最有效果的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证实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有利于学生幼小衔接期的顺利适应过渡的,提出了几点促进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幼小衔接 入学适应

  1. 引言

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校园,是很多孩子一生最难忘的“里程碑”时刻。很多家庭为此为孩子感到欣慰和骄傲,因为这印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从“幼儿”到“儿童”的蜕变。然而,这个“幼小衔接”阶段不仅仅十分令人欣喜,也蕴藏着让很多家长焦虑的点,值得我们不断探究良好的辅助方式。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这提示我们从国家角度已经十分重视孩子们在进入小学校园后如何快速、良好地适应的问题。《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从幼儿园和小学双管齐下,让衔接坡度变缓而柔,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身心多方面的过渡。对于我们小学来说,在一年级新入学期间乃至一年级全年,帮助引导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我们最为重要的首要教育任务

我校是2019年的新建校,建校以来我们一直以培养“乐学善思 灵动自主”的孩子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小学生活时,关注到了亲社会行为培养这个角度。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如帮助他人与人分享、同情别人等都属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学生这个独立的个体融入群体生活中必然会慢慢形成的一种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否可以对入学适应起到很好地促动作用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角度。

无论是哪一个发展阶段,我们都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实施最有温度、最有效果的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调查观察研究,收获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

  1. 亲社会行为培养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研究

幼小衔接期的孩子对新生活有向往有期待,同时也会有面对未知生活的紧张和焦虑,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正向影响。我们通过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成果和入学适应效果的调查和观察,辅以详细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亲社会行为培养对幼小衔接阶段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的结论。并整理得出了系列可操作的培养模式新方向。

2.1亲社会行为培养促进入学适应的研究设计

以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常态化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和引导,辅以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培养,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形成和进一步提升。再根据家长、教师评价和学生访谈等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果分析,检验亲社会行为培养对入学适应的良好影响。

2.2亲社会行为培养促进入学适应的研究过程

我们将20219月入学的162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入学初通过家长他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环境、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等方面的情况,与我们的预期保持一致,极端情况较少趋近于0,整体的内部、外部环境影响趋于一致,可以排除大部分无关变量,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培养研究。

我们设计了校本的《习惯养成清单》,其中大部分的行为习惯培养都指向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除此之外,我们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参考各类专家的著作,设计了学校个性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方案主题虽然围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方面,但是都融合进了很多可以引发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思考的活动。在集体活动这个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和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的内驱力,在合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分享合作中关心活动的重要性,在竞争中侧面让学生体会谦让和互助,并及时予以鼓励和引导,不断强化。我们通过这样的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与日常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渗透培养。

除了校内生活,我们也意识到了假期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在寒假期间,我们为学生定制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在假期参与融入了利他行为类型的实践活动,持续强化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成果,并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生活到家庭生活中的延伸,对学校生活更加喜爱,对集体更有归属感。

2.3亲社会行为培养促进入学适应的研究成果

经过长期的教育引导,我校一年级学生已经展示出了非常好的校园生活适应。他们不仅井井有条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走向不同的“小岗位”负责一部分的集体事务。他们精神面貌良好,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文明有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团结友爱,伙伴互助,积极进取,与教师建立了非常和谐亲密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各项各类活动,氛围温馨而美好,童真而快乐。

除了以上的观察结果以外,我们还进行了学生访谈、家长教师评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收集。

2.3.1学生访谈结果

我们从是否喜欢学校生活、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做贡献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进行访谈,这几个问题我们都得到了超高的确认结果。从访谈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程度主观认识和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程度成正比。从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和对周围同伴的善意程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达到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程度,大部分的孩子表现出了对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的热情。同时,孩子们在是否喜欢学校生活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喜欢学校生活,在访谈时他们脸上的笑容也同时印证了这个事实。他们的小学生活适应良好,在学校生活中收获了很多正能量,所以才能开心地回应,他们喜欢学校生活,这个问题从学生角度阐释了他们良好的适应过渡。

2.3.2教师、家长评价问卷调查

面向家长和教师,我们从他们的视角中调查了有关孩子是否乐于交往、乐于助人,是否喜欢校园生活、是否获得了良好的适应等角度的情况,结果显示家长普遍认为学生乐于同伴交往互助,对学校生活十分喜爱,良好地完成了从“幼”到“小”的适应过渡。

1)家长问卷调查

通过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都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孩子们的访谈结果保持了一致性。同时,孩子们顺利地适应了学校生活,并获得一定的进步和成长,这让他们对校园生活非常满意。

为了客观地验证亲社会行为对学生入学适应的良好促动效果,我们进行了一些列的相关分析。我们分别给不同选项进行称名数据赋值(非常一致3分,基本一致2分,不太一致1分),用最经典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项目的数据与学校生活是否愉快和入学良好适应情况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

助人行为与学生对学校生活喜爱程度的相关性。

T1-7对称性度量
对称性度量

T1-7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通过对称性度量和卡方检验,我们得到处理结果,助人行为与学生对学校生活喜爱程度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Cramer’sV=0.502。

助人行为和学生入学良好适应情况的相关性

T1-8对称性度量

对称性度量

T1-8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

通过对称性度量和卡方检验,我们得到处理结果,个体心理辅导和良好习惯的形成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Cramer’sV=0.523。

以上数据分析客观地证实了,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有利于学生幼小衔接期的顺利适应过渡的。

2)教师问卷调查

教师的问卷调查趋势与学生、家长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从数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角度更关注于班级的整体性,所以对很多指标的判断较家长而言体现出了更加高的认可度。

根据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主客观评价,综合课题组日常对一年级新生的行为观察,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获得了更多的归属感,在和同伴的互助中获得了更多温暖和关爱,这些都引导着他们更加喜欢集体生活、更加享受学校生活,更加愿意关心关爱伙伴,主动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获得的更多,愿意付出的更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促进了他们的校园生活适应。

3.亲社会行为培养模式的创新

3.1重视日常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意识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一颗“静待花开”的心,并脚踏实地地满满去浇灌花朵。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亦如此,我们要重视日常行为培养中的渗透,让这种培养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我们聚焦细节,从学生在校的每日常规入手,从入校到离校,从课程到活动,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地设计,整理出了学校特色的《习惯养成清单》。《清单》给了刚入学的孩子们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很多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教育引导,做到了在日常教育中渗透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3.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阵地,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

要抓住团体心理辅导这块主阵地,“集中下猛药”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提升。我们参考各类专家的著作,设计了学校个性化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方案主题虽然围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方面,但是都融合进了很多可以引发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思考的活动。

3.2倡导“合作学习”的同伴互助模式

合作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的“灵丹妙药”。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动力是指学生出于获得长辈或集体认可的目的,而表现出的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这种期待任认可的内驱力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十分突出。促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将单独的孩子们凝聚成一个整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得到这个新的小集体的认可,他们的行为不再仅仅代表自己,而直接影响小组的整体状态。这样的合作互助模式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小集体的利益放在前面,从而培养了集体意识。同时在互相帮助中,培养了助人意识。

3.4加强家校沟通,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出生后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接触家长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家庭教育是根本,不容忽视,而割裂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一定取得不到好的成果。所以无论是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还是入学适应的引导中,家校都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形成交叉合力。

4.参考文献

[1]吕静合作学习对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机制[J],基层教育,2020.07

[2]徐晓霞,浅谈“学习共同体”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三),2021.09。

[3]邓瑜 操美林 胡利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你好,小贤童”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02。

[4]刘娟,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8.09。

[5]白学军 杨 莹 李 馨 李士一 贾绪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来自教师的报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

[6]刘源 程伟 董吉贺,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心理过渡:意蕴、阶段及调节[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

本文系编号为“JJDYY2021041”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课题(2021年立项)“提升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亲社会行为促动‘幼小衔接’期良好过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