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罗凤娟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西岸中心学校  525000

摘要:小学德育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与需求,历经多次变革,实现两个转向,一是从社会本位向工具主义;二是从工具主义向生活化转变。简单的价值取向转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义理。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意在恢复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价值体系,让学生充分认知生活,推动德育课程的动态演绎。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观念;生活化取向

引言:小学德育在中国道德价值体系中的基本要义在于推动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但基于社会现实和客观存在,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前,在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教育方针以及相应要素的影响下,教育主体已充分意识到小学德育在基础价值教育的教化与引导功能,并对此进行了广泛和深刻的探讨,得出向生活化价值取向转化的一致观点。客观把握小学德育课程的观念变革对于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变革方向: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取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下,科教兴国、强国战略不断促使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学未能适应其变革需求,掀起了基础教学变革的社会浪潮。在此过程中,小学教育的重心向学生转移,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生活需求成为教学的根本所在。在这一价值理念指导下,小学德育课程出现生活论转向,即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生活化取向。

1.1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为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服务

在小学德育课程不断发展变革中,形成以生活德育理论为指导的现实路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生活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为小学德育课程目标定下总的基调。以学生生活制定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指引推进各分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从德育课程总目标来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更好接近生活、适应生活、探究生活,推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德育课程分目标来看,教师要开展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内容。小学德育课程目标分层次勾勒,体现出从关注社会向关注人的转变,显现出政治和知识需求的弱化和生活逻辑的增强。

1.2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发展为主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根基于课程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和脱离学生实际的双重问题。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显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关注学生身边事、围绕学生生活展开,一改以往德育的既定排列,以学生为逻辑起点,形成与之相应的课程板块。这一转变意味着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转化,不断的回归学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回应,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德育需求。二是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兼容性,除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等一以贯之的教育内容外,还把现代社会提倡的生态文明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纳入教学框架体系之中。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小学德育课程的与时俱进,正不断与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接轨。

1.3小学德育课程评价:强调多元与过程综合评价

评价制度、体系在小学生道德思想构建中发挥着评价、导引作用。德育课程变革对评价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正推动着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课程据时而变的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功能目的和评价要求等方面做出调整,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以教师主体的单一性评价向多方参与的多元性评价转变,即综合运用各种不同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观点来对学生做出道德价值评定。二是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末尾性评价的有效统一,即把对学生的日常课程评价和考核结果评价等相结合,并根据多种标准,运用多样方法实施评价活动,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三是评价目的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未来发展上,使学生不断突破现状取得新的进步。而不是把评价结果作为划分学生、进行奖惩的依据。

2小学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的实现策略

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不能仅从理论角度来阐述,还应把其向现实转化的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价值、创造价值的主旨是实现价值。小学德育课程正需要从认识价值阶段向实际解决中转变。因此,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优化、评价制度完善三个方面来提出普适性的实现策略。

2.1实现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应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没有好的制度管理很难形成好的德育氛围。制定选拔和激励考核制度,选择优质人才资源,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基于人才流失问题,落实小学德育课程教师编制标准,保证德育教师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有效的德育教师考核标准,严把德育教师教学关口,促进德育教育发展。

其次,定期开展小学德育教师技能培训。培训是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的关键环节,事关德育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教师实际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培训。为小学德育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以此实现高质量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2.2实现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应强化小学课程资源优化

首先,适度增加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培训,强化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教师是小学德育资源开发的主体,要想实现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教师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增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观念和能力,旨在创造符合新时代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德育发展的有效、优质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者角色作用,为学生开创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生活化德育课程资源。

其次,以学生德育为抓手,推进德育课程资源整合。当前,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分散、总类多,资源整合是关键。只有把各类德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才能汇聚起的德育资源的德育优势,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作用。在德育课程资源整个过程中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以德育教育为根本,在德育既有课程内容上与其他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学科资源的适用性。二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

2.3实现德育课程生活论转向应推进小学评价制度完善

课程评价在教学中具有诊断、导向和鼓励三重作用,完善小学评价机制对于师生教学关系的转变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基于教学现实,建立健全德育考核机制,加强教学评价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同时,构建一套德育课程质量评级标准,实现教评互动、学评互动,规范德育课程实施。

其次,切实落实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性结合方案。以小学德育课程目标实现引领学生道德品质评价,并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同时,德育教师要随时、多方面关注学生,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基于及时评价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周评、月评和期末评,多维度、多阶段、多层次对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运用多维评价标准和多种评价方法,综合各方面信息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课程的生化论转向已经到来,且在理论上已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前,国家和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小学的德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需求的德育正在不断推进生活化德育价值取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韩斌.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解析——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试题与研究,2022,(14):126-127.

[2]张梦圆.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启迪与智慧(中),2021,(03):98.

[3]杨启慧.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其重构研究[D].导师:彭泽平.西南大学,2020.

[4]王剑倩.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