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

罗,兵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四川 泸州 646608

摘要:高校体育不仅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使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聚焦点,特别是面对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滑的趋势,立足“大健康观”视角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时代的基本诉求。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体育;教学

引言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转型发展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体,必须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整体化改革,不断创新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协同联动的实践路径。不但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习惯上“守土有责”,全面提高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身心素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还应该站在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大格局上“守土有为”,使高校体育成为健康中国的动力引擎和重要支撑。

1“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问题

1.1缺乏统筹性规划

当前“体教融合”这一理念已全面运用到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因为体教融合给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前景和学习动力。但是,在高校的整体规划中缺乏统筹性,没有将体育教学改革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有效规划,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整体发展不匹配。再加上体育专业类目较多,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市场环境,而“体教融合”只是针对一小部分竞技型体育人才培养,导致其他专业学生缺乏参与感,未能实现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遏制了“体教融合”对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1.2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评价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评价对于转型发展高校有效整合体育教学资源,推动体育教学深化改革进程,提高“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转型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学评价几乎都是由任课教师给出的学生课业成绩来代替。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未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技能成长性的关注度不足,没有考虑学生身心成长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缺少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测量,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无法为后续的体育课程(项目)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只是为了评定学生的课业成绩,限于有关达标率的制约,对学生评价的最终测量结果过于重视,采取简化测量、模糊测量或低标准测量的方式,只为求得高达标率数据,根本不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真正效果,更不理解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真正需求和真实看法。

1.3传统体育教学忽视课外锻炼,课内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聚焦学生个体体质与机能达标,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侧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锻炼,教学内容侧重体育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授课模式多为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被动学习,忽视了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是直接忽视了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信仰等内在精神尺度的培育,降低了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与自我内在精神向度的拓展,更不利于学生人格完善与意志锤炼。“健康中国”背景下要求体育教育者和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并通过科学、有趣的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运动中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继而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

2“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对策

2.1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为将阳光体育运动运用在体育教学发展中,学校需要加强体育课程的有效设置,让教学改革满足阳光体育运动需求,学校可以选用适宜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学校应该对现有体育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拓展活动的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加强体育教材资源的优化,适当增加和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内容,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在组织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确加强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正确锻炼和运动习惯。另一方面,将“多样化”“健身性”“兴趣化”三大特点融入体育课程中。在该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方面可以基于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要求,加强课外拓展性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的结合,也可以让丰富的体育实践项目和阳光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为学生群体构建符合其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的教育模式,进而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逐渐激发学生走进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群体在以往实践中的被动锻炼转变成积极锻炼,逐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建设,搭好高校体育发展框架,为后期的多元化发展打好基础。

2.2加快基础建设保障改革实效性

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需要在配足配齐专业型、教练型师资的同时,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引培结合,既要积极引入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怀、有扎实学识、有过硬技能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又要积极推进既有体育教师队伍培训与建设,还要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晋级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激励体育教师主动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要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兜底内容,不断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及装备的投入力度,以满足体育教学改革要求。还要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下足功夫,积极开展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校园体育活动项目,并向学生普及体育伤害风险防范意识,解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后顾之忧。此外,高校要加快平台建设,通过构建集动态管理、实时监控、训练指导、竞赛组织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教学智慧平台及标准工作体育,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混乱、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反馈不及时、可选运动项目局限性大、优质国内外教学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2.3搭建立体化体育信息共享平台

融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多,体育同样如此。人们热爱体育、希望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参与更多体育活动,利用更多体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转型发展高校的服务面向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体育事业和公共健康事业发展,必须打破学校体育的藩篱,为区域公众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服务,这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体育“守土有责”高度契合。通过搭建立体化体育信息共享平台,既可以作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又可以为学生和区域内所有公众提供实时体育新闻、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文化赏析等影像、动漫、图片及文字各种相关资料,让学生及公众有更多的体育学习和鉴赏线上资源,有效补充线下体育学习和鉴赏资源的不足。通过平台发布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时间、地点、条件及规则等活动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和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时做好时间安排,选择参与自己爱好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广泛性,扩大体育活动的影响。介绍本区域体育场馆使用、体育服务人员等情况,实现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人员共享,提高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人员的使用率,让有限的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人员发挥出最大利用潜能,为健康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语

综上,“健康中国”背景下催生的新健康观已然超越了传统体育健康观念对学生体质及身体机能等单一层面的关注,而是逐步拓展至心理健康、环境广域健康等更深层面,覆盖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如现代科技、环境生态、社会发展、商业文明等多元互动往来中可能引发的健康危机的应对。长期以来,体育都在人类文化历史中饰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呈现出体育教育与文化、艺术教育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的高昂姿态。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无疑对体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持续回应“大健康观”观下的体育健康教育期望和学生主体性参与要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侧重于运动科学评价的空洞达标,强调凸显体育教育的运动科学性与人文教养性,立足学生精神体验与社会参与等多维需求进行科学谋划,全面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洋,杨生东.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237-238.

[2]李晴云.基于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高校学刊,2016(2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