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实践

郭,晨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展了全流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梳理凝练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本文在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应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点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完整性和高阶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设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探索了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实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区。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在近几年,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研究文献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学者们主要探讨了课程思政在医学类[1]、体育类[2-3]、建筑学类[4]、化学类[5]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但目前较少有学者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

本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实践,通过梳理凝练在该课程专业知识授课过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本文在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应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将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点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完整性、高阶性和可推广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本文进一步探索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

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 学生培养方面的必要性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提出管理学领域的理论问题的途径并能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管理学研究的各个不同环节中,增长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撰写学术论文、从事科学研究等做好重要铺垫。对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实践,能有效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这三大教学目的的共同发展。帮助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政治、思想和情感上提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同时,通过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具有科学前沿性与实践指导性的高阶性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教师提升方面的必要性

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从课前、课中、课后对该课程展开整个流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建设,探讨并实践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打造以具有深度、学术性、高阶性的思政元素为引领的专业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思想和技能。在开展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相长,激励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互,促使“教学”向“导学”完成转变。

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

为打造具有深度、学术性和高阶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本文将多样化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该课程授课的整个流程中,具体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序号

课程内容

课程知识点

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科学方法的含义和特征

(1)科学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通过讨论“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传承法(以天津泥人张彩塑为例)、权威法(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例)、经验法(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和思辨法(以孔子为例),揭示科学方法是通过系统的经验探索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分析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规律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

2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研究的定义

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分析关于研究的不同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研究不是简单的查找文献、数据搜集或偶然发现。研究本身就是对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不断寻找和探索的过程。这一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原创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提升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研究的类型

(1)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

(2)关注现实、知行合一

(1)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员工激励管理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研究是为发展及检验理论与假设,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2)以员工激励管理中的员工持股计划为例,结合《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激励研究——以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学术论文,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是应用研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4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理论的两大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公平理论为例,开展情景模拟,强调理论的两大条件(系统上的关联性和经验上的事实验证)。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5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变量的含义和类型

职业规范、客观严谨的职业态度

以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为例,帮助学生掌握和区分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变量在研究假设中的应用。同时,通过讲授心理契约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责任感、以及观严谨的职业态度。

6

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理论的层次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结合污染的外部效应,引导学生探讨理论三个层次中的中观层次。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论断,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7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的定义

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引入关于空气的相关研究的案例和爱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将指导研究的方向,制约研究过程,决定研究的结果,且不同于研究主题、领域。

8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的类型

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创造意识

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通过引入目标设定理论、拖延理论等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三大类型:创新性问题、质问性问题以及接力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带着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不断探索。

9

定性研究方法

访谈的实施

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具体访谈实例为引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访谈研究法去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访谈的实施步骤、访谈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访谈过程中的技巧等。

10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的实际应用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知识点,基于全聚德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企业文化在百年老店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案例研究法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仁义恭谦的道德观念和以德为先、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11

定量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革命文化

引导学生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争做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2

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的设计与实施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伦理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霍桑实验、米尔格伦实验、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等著名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研究法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伦理。

13

研究方法在学术论文中的应用

研究假设的学术化陈述

辩证唯物主义

以《创业型领导力的影响研究》为例,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基于不同的变量对研究假设进行学术化的陈述。通过学习现有文献对研究假设的撰写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实践

本研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阶性课程思政开展整个流程的实践探索。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于专业课知识点的教学中(图1)。在课前阶段,通过组建课程QQ群,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提前发放给学生,帮助学生对本课程建立初步认识,为掌握高阶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做好铺垫。在课中阶段,通过实践包括案例分析、话题研讨、情景模拟、文献研读、设计活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思政元素的认识,从而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相统一。在课后阶段,首先布置学生完成含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思考题,用于巩固每讲所学的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蕴含思政元素的课后拓展阅读清单,以此强化本课程课程思政的高阶性;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撰写课程思政感悟的方式帮助学生定期开展学习总结;最后,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师生交流,强化学生对高阶性课程思政和知识点的掌握。

图片1

图1 课前、课中和课后高阶性课程思政建设流程

面向本课程的授课班级,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和评估。该问卷调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用于收集被试者的人口统计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和专业等;第二部分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共收回有效问卷81份。

在被问到“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你学习到了以下哪些思政元素?”时,88.46%的学生认为学习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73.08%的被试者认为提升了其“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9.23%的被试者认为有助于激励其“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69.23%的被试者认为锻炼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图2)。

图2 思政元素调查问卷结果

在被问到“你认为该课程是否能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你的科学观、素质你的个人品格、提升你的家国情怀?”时,71.5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28.4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在被问到“你认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是否有推广至其它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的价值?”时,79.2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推广价值,20.77%的学生认为有推广价值。关于“你认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这一题项,81.5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效果,18.46%的学生认为有效果。关于“你如何看待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一题项,88.4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给予我积极的思想指导”,11.54%的学生认为“有用,有所收获”。

通过开展高阶性、有深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共情与共鸣,促进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与深化。总体上来说,通过开展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课程评价和教学效果。

4 结语

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展了整个流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探索方面,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考察了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本文认为需切实结合中国情境,运用实践案例和学术前沿文献,采用多元化的研讨方式、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和多元化的展示媒介开展高阶性的课程思政建设,尝试建立思政背景下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向“导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潘海婷,包玉龙,殷兆丽等.课程思政在医学免疫学混合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OL].中国免疫学杂志:1-5[2023-06-07].

[2]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OL].体育学刊,2023(03):1-8[2023-06-07].

[3]高泳,牟铁成.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6):151-155.

[4]韩卓育.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结构,2023,53(10):168.

[5]王頔,康信煌,李程鹏.案例化教学法在化学化工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评《化学化工类课程思政精选案例》[J].化学工程,2023,51(05):101.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HBSK2022YB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