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4
/ 2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王伊珂 何锋*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11599)

摘要本文围绕“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展开研究,分析了该模式的价值,指出其对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和创业精神的促进作用。同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优化语文教学、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引入实践项目等策略,旨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分析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教育和实践机会,这一模式促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需求。此外,该模式强调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各类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创业精神。它不仅传授商业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勇气,激发他们追求新事物、挑战传统的信心。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现状

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面临着两大显著问题。首先,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理解不足的现象,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无法满足当今创新创业所需的广泛知识和跨学科技能。其次,顽固的应试教育思维对创新创业教育构成障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过度专注于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妨碍了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深入拓展。最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名校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而中小院校则相对匮乏,导致人才培养机会的差距。这种不平等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缺乏机会参与创新项目,限制了他们发挥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优化学生语言技能

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中,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语言技能的优化很重要。这涉及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的需求。其一,高校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确保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创新创业领域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课程设置应该横跨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商业管理、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等。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其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采用更加互动式、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创新成果和市场需求。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各类培训活动,邀请企业家、创业导师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优化学生语言技能方面,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开设英语口语、写作、商务沟通等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在创新创业环境中所需的语言技能,包括与合作伙伴的沟通、项目推广的演讲技巧等1

(二)培养文化精神素养,推进高效课堂构建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双一流”竞争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文化精神素养和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成为制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策略,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更关系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一是培养文化精神素养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传统的文化知识积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精神素养不仅仅是指文学、历史等传统领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包容性、创新性和国际视野。为此,学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文化课程,覆盖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种文化精神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高效课堂构建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效课堂构建不仅仅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高效课堂构建应该强调互动性、实践性和启发性。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2

(三)引入实践项目,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项目不仅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这种实践锻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实践项目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第一,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项目中,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这种实践锻炼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技能。例如,在创业项目中,学生需要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进行市场调研、设计产品原型等,这些实际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创业做好了充分准备。第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这对于将来在创业团队中的合作至关重要。第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在创业中有很大的帮助,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行的方案。希望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纯鹏,王刚,赵翔.科教协作:“双一流”建设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6-10.

[2]胡标,刘振英,王庆平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2):75-79.

[3]张超,盛绍顶,潘育松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3):121-124.

作者简介:王伊珂,1990.7.24,女,汉,浙江杭州人,学历:韩国世翰大学经营系博士研究生(在读),学校及职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科研处、一级管理岗,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

通讯作者简介:何锋*,1990.5.25,男,汉 ,浙江绍兴人,学历:韩国世翰大学经营系博士研究生(在读),学校及职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文与法学院、学办主任,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