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看“新洋泾浜”汉语的合理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从社会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看“新洋泾浜”汉语的合理使用

尹燕琳  程永艳*通讯作者

(浙江科技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不同语言间也有着接纳融合的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对外交流手段,洋泾浜英语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地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近年来,“新洋泾浜”汉语出现,与曾经的旧形态不同,其构成更为合理,更易于接受,在时下得以广泛使用且多被视为潮流。本文通过与“洋泾浜”英语的对比, 对这种“新洋泾浜”汉语的特点进行论述。探讨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客观态度和合理方式对待这种“新洋泾浜”汉语。既非全盘否定, 也非照单全收,而是在恰当的场合恰当使用。在扩充汉语词汇、增强表达效果的同时,保持现代汉语吐故纳新的活力。

[关键词] “新洋泾浜”汉语;“洋泾浜”英语;社会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在旧中国时期,“洋泾浜”常用来指称一种非正规学会的不标准、不规范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新中国成立后, 中外交往都注重语言的规范使用, 洋泾浜英语失去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不再被人们使用。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广泛出现了一种与之非常相像的语言现象,和它有着许多潜在的联系。许多人在说中国话的时候,里面夹杂着一些英文等外来词汇,甚至媒体也经常使用这一方式来标新立异。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洋泾浜汉语”,或者叫做“新洋泾浜”。

这种新的语言现象与解放前的“洋泾浜”英语有诸多类似,同样都是语言混合与借用的结果,然而它在本体结构以及来源理据等方面与洋泾浜语言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从产生原因和使用现象中可大致得出结果。

一.新旧对比下“新洋泾浜”汉语的特点

“洋泾浜”可解释为鸦片战争以后,产生于中国沿海几个通商口岸的一种中英混合语言,可看作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它词语极少,多半来自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则基本依据汉语。如:I no can. (我不会),I no wants(我没有想要的),因此在使用中自然会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而近来汉语语言中新出现的“中外合词”现象已然成为社交流行特色,各类报纸、杂志、广告及人们日常用语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不容我们忽视,例如常出现的fashion、轰趴(home party)、晒(shy)、hold住(掌控)等等。这种现象同历史上的“洋泾浜”英语不同,使用起来灵活自然,表达似乎也更方便,给人以新鲜的印象,甚至被视为“最具时代感的语言”。

为什么这种与旧洋泾浜相似的语言形式会在新时代广受欢迎呢?这要从二者的区别来讨论。

从发音方面来看,洋泾浜英语的音位大大简化,汉字注音使得许多读音扭曲,与纯正英文发音偏离。如 shop、ship、sheep、sample 一 律 读作“少 破 ”;而“新洋泾浜”汉语则相对更为尊重英语发音的还原,少有语音的变化,而是基本都依据正规的音标来发音; 用汉字注音现象也不再常见。当然,早已被大众接受的外来词如:“秀”、“酷”、“卡通”、“迷你”、“派对”、“血拼”、“嘉年华”等已经可以算作汉语词汇的新成员。

在词汇方面,洋泾浜英语的词汇基本来自英语,非常有限。例如“side”作为常用词相当于place,“top side”表示“上边,上面”,而“what side”又能表示“哪里”; 受到汉语数词后要加量词的影响,洋泾浜英语中常常不单独使用 one、two、three,而是要在其后加上 piece, 如“有位姑娘”就说成“one piece girly”。相反的,“新洋泾浜”汉语中则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在汉语句子中常常直接用具有相同意义的英语词汇代替汉语词汇。

在语法方面,洋泾浜”英语受到汉语语法更多的影响,多半为汉语语句直接对应英文词语,英语中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全被省略,生硬刻板,而且显得颇为奇怪。“新洋泾浜”汉语虽没有英文的时态变化、数、格变化,但它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中英混杂, 是按照汉语语法将标准的英文单词拼凑起来,例如: “写一封 report”、“你out(落伍)了”。

相比之下,“新洋泾浜”汉语没有原先“洋泾浜”英语那么大的语音变化,发音基本遵循正规的音标,词汇上的扩充使语料大大增加,语句方面直接套用的方式更便于使用。同时随着现代汉语接收包容的特性显著增强,英语之外的其他流行语言也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新洋泾浜”的走红可谓时代必然。

二.“新洋泾浜”汉语的盛行原因及合理性分析

“新洋泾浜”的产生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许多新名词、新技术和新产品大量涌入,这些新的外语名词还没有相应的汉译形式, 因此,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暂时借用外国文字,这也是“洋泾浜汉语”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

其次,对语言使用者来说,使用外语词也是表现自己紧跟时代、引领时尚。近年来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渐渐不仅限于英语,不少韩语、日语词汇更显得热门,这是由于韩剧、日剧等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的流传畅销,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接受者便在追剧、追星的同时将这些简单有趣的词语为己所用,逐渐被广泛推广。在当今的时代, 大众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同语言社区的人接触日益频繁,为了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一定程度上有使用新洋泾浜语的必要性。使用这类语言的人有的是追赶时髦、追求新颖夺目的宣传效果。以此观之,语言中出现的外来元素, 也是顺应语言使用者以及受众追求新异心理的结果。当然在语言使用当中,难免有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汉语词汇的特殊现象,这种情况下借用外语词汇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此外在商务贸易、媒体广告中也有出于特定语境的使用外来词汇的需要。

从更深层次来说, 洋泾浜现象的出现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核心地带对边缘地带影响的结果。从这一层面出发,面对外来文化广泛入侵的情形,一些有识之士、语言学者纷纷表达他们对汉语的忧虑,对这种“洋泾浜汉语”的现象予以批判,认为这是“被洋风吹昏了头”; 认为汉英杂用“颇有买弄之嫌,根本起不了普及知识的作用。”

但其实从客观角度考虑,这类现象可以理解为是语言体系在使用中的自我更新和主动交融。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一定会出现一些变体,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所以那些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的语言上的新成分和新用法都不算是异常现象,单方面地进行清理和遏制属于逆流而行,而且免不了过于主观和偏激。“新洋泾浜”汉语现象的背后其实并无文化优劣之分,文化交流的环境下,语言体系内局部的外来元素自然也不必本着文化保护主义的观点去厚此薄彼,过分强调汉语的权威地位而摒弃外来语言的融入。

况且,当下中国社会“新洋径浜”现象只是世界语言互相借用大趋势中的个例,语言的混用并非只在汉语中出现。比如牛津词典中同样收入了许多汉语词汇,如单词“红包”,在牛津词典中解释为是英语世界难以理解的“社交、家庭聚会中装着金钱礼物的红信封”。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新洋泾浜”汉语的存在有助于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尤其是自身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英美学习者来说,“新洋泾浜”汉语的存在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汉语语句。在同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留学生在不理解对话中整句的情况下会挑出他们所理解的词语作为该句的关键词。例如“李帅要去转塘那边轰趴。”“李帅”作为熟悉的人名被挑选出来,“轰趴(home party)”也被挑选出来。即使在不理解整句的情况下,留学生也可以接收到“李帅轰趴”的信息。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意合理利用“新洋泾浜”汉语,避免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学的依旧是”洋腔洋调”。

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新洋泾浜”汉语的出现与盛行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现象。那姆瑟指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如同一个从零开始到不断进步的过程,学习者从对第二语言一无所知开始,最后进步到具有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赵国栋(2010)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牵涉很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是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系统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上下浮动的动态的过程,每当新的信息加入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就会发生调整变化。第二语言习得呈现为一种逐渐过渡的动态过程。”在与留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留学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使用“新洋泾浜”汉语的频率较高。使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学习者,由于掌握的汉语词汇较少,这类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中英夹杂的方式来辅助信息的传递,例如:“你是在warm up(热身)吗?”还有因为发音不准确致使交流受阻的情况下,此类学习者也会借助英文来进行表达。例如一位印尼学习者由于不能准确发出“绿”的音节,就采用“green(绿色)”来辅助表达。还有一类中高级学习者由于自身的语言环境或表达习惯,会采用中英夹杂甚至是多种语言来表达一句话。笔者从一位马来西亚学习者处了解到:由于马来西亚的语言环境较为复杂,所以他在交流时会同时使用汉语、马来语、英语。以上两类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新洋泾浜”汉语的使用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交际。事实也证明,这种策略确实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语言中会不断的出现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有自洁功能, 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些不符合时宜或者经不起考验的语言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所以我们也不必要过分担心“新洋泾浜"等现象破坏汉语的纯洁性。但在语言使用当中,也不应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只注重形式,而是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新的、正常的语言现象。在语言使用中要考虑到场合的需要选择恰当用语,表情达意一举两得。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肯定学习者积极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地纠正、改进,最终精确地掌握汉语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徐宇红,"洋泾浜汉语"现象的文化阐释,南通师范学院学报[J],2002(6)第18卷第2期

[2]王贺,“新洋泾浜”现象浅议[J],语言文学.2014(4)

[3]李冠男,当代中学生新“洋泾浜”式语言现象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李卫东,李英,“新洋泾浜”汉语与“中式英语”对比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2009(06)

[5]赵国栋,刘潇.从二语习得看语言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耳化现象[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06):116-118.DOI:10.13895/j.cnki.jimufe.2010.0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