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市政道路工程高效施工与人民群众出行、交通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而在该类工程建设过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属于施工重点,关系整个工程质量。因此,以保障工程质量为重点,避免因沉降段引发交通事故,要求工作人员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市政道路工程特点,充分分析沉降段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强化施工工艺控制,进而有效保障沉降段路基路面质量。

  • 标签: 市政道桥 沉降段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城市市政管线是城市赖以正常运行的生命线,传统的市政公用管线各自为政地敷设在道路的浅层空间内,因管线增容扩容不但造成了“拉链路”现象,而且导致了管线事故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而对于新建市政排水工程,地下管线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因素,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破坏城市生命线的风险。

  • 标签: 市政工程 地下管线 保护
  • 简介: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加强市政工程施工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城市范围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导致市政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软土地基处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市政工程施工提供更好的保障。本文对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市政工程施工建设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 标签: 市政工程 软基加固 技术
  • 简介:摘要:汽轮发电机组是发电过程的核心部件,也是基本的工作设备,因此,必须确保汽轮发电机组安装和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发电过程中确保汽轮发电机组各部分的有效运行。

  • 标签: 汽轮发电机 机组 安装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外入路显露L2~S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2~S1节段的腹前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2~S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前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2~L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外入路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结果尸体解剖:L2~L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4~S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5S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5S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2,3、L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5S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2,3 1例,L3,4 3例,L2~L4 1例,L4,5 17例,L5S1 19例。L2~L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评估骺板骨桥,并以传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技术作为对照,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治疗的20例骺板骨桥患儿术前CT扫描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9.94±2.91)岁。病因包括创伤17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2例。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胫骨远端3例,桡骨远端3例。均利用VR技术对骺板骨桥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骨桥比例,即骨桥占全部骺板的大小;骨桥类型,即骨桥于骺板内的形态。评估方法为:比较VR技术的组间及组内一致性;与传统CPR技术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与既往文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验证VR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扫描成功,无一例需要药物镇定,曝光时间(3.81±0.83)s,扫描时仅对受累部位关节进行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常规放射保护。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比例,3名测试者结果分别为25.36%±15.36%,24.75%±16.18%,26.70%±17.72%,组间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76);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为25.36%±15.36%,25.41%±15.20%,25.74%±16.00%,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990)。与传统CPR技术评估进行对比,3名测试者得到结果分别为28.36%±16.74%,23.66%±19.87%,35.25%±15.92%,组间一致性程度较强(ICC=0.737);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28.36%±16.74%,31.66%±13.06%,30.89%±12.52%,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ICC=0.875)。但VR技术组间及组内ICC相关系数值均优于CRP技术。对3名测试者测量结果及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类型,3名测试者判断20例患儿骨桥类型结果均一致;而3名测试者利用CPR技术评估时18例结果一致,2例存在差异,证实VR技术组间一致性更高。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儿童骺板骨桥的方法,在降低儿童放射暴露的同时可以精确评估骨桥比例及类型,测试者组间一致性及组内一致性均优于传统曲面重建技术,实际操作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生长面 儿童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肌肉骨骼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外科干预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703例脊柱转移瘤住院手术患者资料,男395例(56.19%,395/703),女308例(43.81%,308/703);年龄(58.14±11.46)岁(范围13~84岁)。手术类型按照侵袭程度和肿瘤切除彻底性分为:微创手术、减压手术、分离手术、分块切除手术及整块切除手术。其中微创手术89例(12.66%),减压手术96例(13.66%),分离手术303例(43.10%),分块切除手术182例(25.89%),椎体整块切除手术33例(4.69%)。分析随年代的不同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演变规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手术方式决策的相关因素。结果703例的男女比为1.28∶1。39.54%的患者(278/703)单节段受累,24.04%的患者(169/703)为双节段转移,36.42%的患者(256/703)为多节段转移。原发肿瘤类型:最常见的为肺癌(34.57%,243/703),其次为乳腺癌(8.25%,58/703)、骨髓瘤(8.11%,57/703)、胃肠道肿瘤(6.82%,48/703)、肾恶性肿瘤(6.40%,45/703)。2007年至2018年12年中不同年龄、性别、原发肿瘤来源构成百分比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年龄=14.01,P年龄=0.233;χ2性别=35.73,P性别=0.341;χ2原发肿瘤类型=120.09,P原发肿瘤类型=0.074)。骶尾椎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0.00%下降至2017年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05);多节段转移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26.67%上升至2017年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07)。微创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25.00%下降至2018年5.88%,分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53.33%下降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微创手术=1.46,P微创手术=0.026;χ2分块切除=19.56,P分块切除<0.001);分离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8年13.33%上升至2018年64.71%,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由2007年0上升至2018年10.29%,两种手术方式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离手术=27.09,P分离手术<0.001;χ2整块切除=4.16,P整块切除=0.0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随年代不同,手术侵袭性和彻底性在增加,表现为分离手术和椎体整块切除手术患者百分比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龄、转移部位、转移节段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Frankel分级、SINS评分和VAS评分是影响手术决策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多中心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及变化趋势,并评估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9年间中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中收集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描述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并使用多元泊松回归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年份、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手术适应证、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医院所在地理区域、医院类别、医院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及手术类型。结果2013至2019年期间共纳入218 923例膝关节置换病例。年手术量自2013年20 307例增长至2019年35 757例,且7年间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患者平均年龄自2013年的64.9岁上升至2019年的66.6岁。在218 923例置换手术患者中共有63例于术后30 d内发生院内死亡,死亡率为0.29‰。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升高,院内死亡率逐渐升高(趋势性检验,P<0.001);男性患者院内死亡率较女性患者高1.5倍(RR=2.5,95%CI:1.5,4.1);单身(未婚/离异/丧偶)患者较已婚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1.1倍,但无统计学意义(RR=2.1,95%CI:0.9,4.6);随着Charlson合并症指数的升高,院内死亡风险升高(趋势性检验,P<0.001);随着医院年膝关节置换手术量的升高,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降低(趋势性检验,P<0.001)。此外,不同地理区域的院内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华东地区死亡率最低(0.16‰),而后依次为西南地区(0.31‰)、中南地区(0.31‰)、华北地区(0.33‰)、西北地区(0.54‰)及东北地区(0.59‰)。结论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相对较低。高龄、男性、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及较低的医院年膝关节置换手术量是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此外,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医院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前期5例手术患者自体骨髓血,应用选择性细胞留滞技术将有核细胞富集于明胶海绵颗粒进行BMSCs富集试验。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43.0±9.8)岁(范围24~59岁)。均采用可动式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术,26例单纯行摘除髓核术(摘除组),39例摘除髓核后缝合纤维环(缝合组);44例摘除髓核后向椎间盘内植入富集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颗粒,缝合纤维环(干细胞+缝合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计算改善率和丢失率。结果BMSCs富集试验结果显示有核细胞粘附倍数为6.4±0.9,目的细胞粘附倍数为4.2±0.6,体外培养后BMSCs生长良好。109例患者手术时间35~55 min,缝合组7例缝合不成功转入摘除组,干细胞+缝合组10例缝合不成功转入单纯干细胞组。切口无红肿,均一期愈合。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前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未发现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和感染。18例随访0.5年,91例随访(25.0±5.6)个月(范围1~3年)。末次随访时干细胞+缝合组VAS改善率为81.7%±7.9%,大于摘除组的73.0%±8.9%、缝合组的74.0%±6.9%和干细胞组的75.3%±8.4%;干细胞+缝合组ODI改善率为91.9%±8.8%,大于摘除组的86.2%±8.1%和缝合组的86.4%±5.5%。术后1年时MRI显示椎间盘退变分级摘除组较术前平均增加0.7级,缝合组平均增加0.6级,干细胞+缝合组和单纯干细胞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firrmann分级进展较摘除组和缝合组轻;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干细胞+缝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17.2%±4.3%,小于摘除组的29.3%±6.3%和缝合组的20.6%±5.7%,缝合组小于摘除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较术前降低50%以上,摘除组1例显示突出,但无临床症状。结论自体BMSCs和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有助于减缓椎间盘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英格兰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New England spinal metastasis score,NESMS)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脊柱转移瘤住院患者179例,男108例(60.3%)、女71例(39.7%);年龄(59.79±10.88)岁(范围27~84岁)。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部位和节段、椎体病理骨折情况、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身体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改良Bauer评分及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评价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61~75岁年龄段脊柱转移瘤构成比最高(45.3%,81/179);原发肿瘤类型中肺癌最多见(46.9%,84/179);40.8%(73/179)的病例有脊柱多发转移,单发转移患者中胸椎受累比例最高(26.3%,47/179);28.5%(51/179)合并内脏转移,52.0%(93/179)合并脊柱外骨转移,31.3%(56/179)存在受累椎体病理性骨折。114例接受手术治疗(63.69%),确诊后3、6、12个月死亡率分别为22.4%(40/179)、51.4%(92/179)、77.1%(138/179)。NESMS评分0~3分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8、10个月,生存期分别为(3.60±2.10)、(6.77±3.39)、(9.69±5.71)和(10.53±6.25)个月;1年内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00%(13/13)、87.5%(42/48)、71.6%(63/88)和66.7%(20/30)。NESMS评分、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所有患者生存期的C指数分别为0.63、0.58和0.55;对脊柱转移瘤患者3个月(AUC=1.00,0.63,0.42)、6个月(AUC=0.71,0.63,0.45)生存期预测准确度,NESMS评分优于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12个月生存期时Tomita评分准确度优于NESMS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AUC=0.66,0.61,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NESMS评分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生存的一致性和准确度优于Tomita评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尤其在预测3和6个月生存期方面更具优势;原发肿瘤生长速度、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白蛋白水平及接受手术治疗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多中心研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骨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骨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骨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F=49.275,P<0.05;F=124.859,P<0.05)。单纯硫酸钙(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t=3.259,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钙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钙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钙的pH变化规律一致。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可注射型硫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 标签: 脱钙技术 硫酸钙 骨水泥成形术 抗压强度 甲基纤维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性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关节炎,髋
  • 简介:摘要:石化装置普遍存在 DCS 参数报警设置过于随意,报警值设置不合理以及报警系统功能较低的现象。由此带来了误报、漏报和报警泛滥的问题。过高的报警率降低了操作员关注重要报警的概率,使之不能对关键报警做出有效反应,甚至不能胜任警戒性任务。这使得花费大量投入所实现的报警功能闲置,给石化装置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 标签: 柴油加氢装置 报警优先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 标签: 尿酸 脊柱 痛风 诊断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为对照,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矫正并获得随访的22例(25膝)股骨远端外翻患儿的相关资料,术中均即刻矫正畸形,根据畸形矫正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矫正组(外固定+钢板组),8例(9膝),男5例(6膝),女3例(3膝),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骺板未闭合4例,骺板闭合4例,年龄(14.04±1.99)岁(范围11.7~18岁);外固定支架矫正组(外固定组),共14例(16膝),男6例(8膝),女8例(8膝),左侧8例,右侧4例,双侧2例,骺板未闭合9例,骺板闭合5例,年龄(13.33±1.88)岁(范围10.1~16.5岁)。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评估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测量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并记录肢体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变化。记录术后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对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术后2、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舒适度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截骨端愈合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固定+钢板组随访时间26个月(范围12~40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00±0.66)个月,mLDFA术前73.33°±4.12°,术后87.8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2,P<0.05);外固定组随访平均36月(范围22~42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41±0.61)个月,mLDFA术前73.31°±3.95°,术后87.3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8,P<0.05);两组患儿术后MAD均恢复正常,截骨端愈合时间以及术后mLDF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14,P=0.150;t=0.845,P=0.411)。两组之间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6周,3、6个月时随访外固定+钢板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6;t=10.988;t=5.037,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P=0.336)。两组之间术后舒适度比较,术后2、6周,3、6个月时外固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9,t=8.666,t=12.722,t=7.135,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9,P=0.394)。外固定+钢板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组术后均存在轻度针道感染。结论与外固定支架技术相比,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亦可精确矫正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截骨端愈合满意,术后患儿舒适度更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针道感染风险,并发症更少。

  • 标签: 外固定器 股骨 膝外翻 截骨术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骨水泥、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的病灶内磨削术加骨水泥和或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和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 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复发5例(5/12)。178例患者5年总体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0.8%,其中常规组78.5%、改良组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3, P<0.05)。(3)178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MSTS评分为(28.7±2.3)分,常规组和改良组分别为(27.61±3.13)分和(29.33±1.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 P<0.01)。两组患者中病灶内刮除的术后MSTS评分均较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术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2.177,P值均<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改良方案治疗后GCTB复发率较低,且患者肢体功能佳,瘤段切除联合改良假体重建可以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复发 临床结果 肿瘤治疗方案 肱骨 股骨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骨软骨病 胸腔镜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亚型,因人群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并成立了指南制订专家小组,按照指南制订规范,于2020年9月发布了《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我国PFOA临床诊疗实践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内容主要包括PFOA的诊断(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非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修复性手术和重建手术)等管理措施。本文基于《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PFOA诊疗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12基因序贯转染兔脂肪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原代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取自新西兰大耳兔颈背部皮下脂肪),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9d、CD106检测结合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序贯转染BMP-12和bFGF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BMP-12和bF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细胞Ⅰ型胶原和弹性蛋白RNA的表达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兔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 CD44、CD49d表达阳性,CD106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检测筛选后的ADSCs稳定表达BMP-12(0.229±0.005)和bFGF(0.208±0.019)蛋白(F=120.2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基因转染的ADSCsⅠ型胶原(2.250±0.007,F=340.103,P<0.05)和弹性蛋白(1.807±0.008,F=107.314,P<0.05)的mRNA表达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DNA3.1+绿色荧光蛋白(GFP)-BMP-12和pcDNA3.1+红色荧光蛋白(RFP)-bFGF可以促进AD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可能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韧带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脂肪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