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中唐元和到北宋元祐近三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封建前期文化向封建后期文化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群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问题,而应看到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和文化的求变创新的内在的、深刻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元和以来文学创新与建构背后深厚的思想文化动因,才能准确评价这一阶段文学迁变的真实内容、思想文化史、乃至文学史意义.

  • 标签: 元和、元祐文学 创新与建构 思想文化动因
  • 简介:民族成份是国家赋予的一种政治身份,宗族群体形式是一种历史上延续的血缘身份。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身的宗族关系,由于历史的变迁、族际交往的冲突,民族群体、宗族群体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此,民族成份的建构也往往同彼此之间的交往有联系,既体现了宗族情感问题,也展现有历史因素。

  • 标签: 民族身份 建构 宗族群体
  • 简介: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构建了四维度的口译学习策略概念模型,其内在维度包括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所采用的实证方法包括概念量表的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于三所民族院校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口译学习策略的概念模型得到了良好的验证,具有良好的理论可靠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口译 学习策略 概念发展 实证检验
  • 简介:从“关系”和“经验”两个维度分析中华文化的特质,并结合企业的社会网络、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建构对赞比亚案例公司的文化流动实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私有企业在投资海外的过程中,往往遭遇文化流动实践的“经验陷阱”,而“经验陷阱”恰恰来自企业先期海外投资经营过程中的经验建构,这一经验建构往往对企业的发展经营构成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文化贡献了超越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本土特征。

  • 标签: 中资企业 文化流动 经验建构 经验陷阱 非洲
  • 简介:从文化记忆的角度,以屯堡最具标志性的地戏仪式为中心,考察屯堡人的文化记忆及其对屯堡文化空间的建构作用。通过研究,认为屯堡人保持着“王朝武士”“江南祖地…‘征南平边”“儒家礼制”的文化记忆,这些记忆建构了屯堡族群文化空间,而反过来文化空间亦强化了他们的文化记忆。在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提炼认为屯堡人的记忆是一种“定向记忆”,由此尝试性地探究“定向记忆”概念的人类学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 标签: 文化空间 屯堡族群 地戏仪式 定向记忆
  • 简介:游牧和农耕是东亚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由此而形成了游牧和农耕两大族群,而这两大族群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单一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够对这两大族群的互动给予科学的解释,将其纳入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似乎更客观.

  • 标签: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民族国家
  • 简介:"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别代表西方文化的三种类型,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关系。历时地讲,"前现代性"与"现代性"分别由一种本体形态所支撑,即相应的"客体"本体、"主体"本体。由于"后现代社会""正处于路途之中",其特质"后现代性"目前还不明晰。正因为如此,需要为"后现代性"建构一种本体形态以为支撑。对应地讲,这种本体形态应为作为"客体"、"主体"两种本体之综合与超越的"道体"本体。

  • 标签: 前现代性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客体 主体 道体
  • 简介: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接骨师之女》表述了她关于成长的伦理思考。无论遭遇伦理混乱还是陷入伦理困境,未成年人的伦理身份建构都会向前推进。文章作者将重点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伦理身份的建构,厘清由此产生代沟的原因,挖掘小说中关于成长的伦理蕴意,为当代家庭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谭恩美 《接骨师之女》 伦理身份建构 未成年人
  • 简介:2014年4月,英国承认康沃人为本国的少数民族,这被视为一个国家对本国内部族类群体地位承认的最新案例。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看,民族获取"名分"除了自身的建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国家的认定与确认,民族主义不能单方面"生下"民族。在主权国家的格局中,族类群体的地位是由特定的时空条件所决定的,是族类群体与国家之间政治互动的结果。

  • 标签: 康沃尔 民族 民族主义 建构主义
  • 简介:近年来,学理界对教师专业化标志的讨论已有不少,但由于时代不同、视角不一,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也有差异。本文试图站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内在标准和外在要求两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作系统、客观、理性的剖析,进一步探究教师专业化的准专业现实即教师专业化形成的实际障碍,以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提供更为完善的指标体系。

  • 标签: 业务特征 社会属性 准专业现实 专业化标志
  • 简介:山地民族万物关联的生态观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向对方植入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个生命体。在这样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山地民族不断地向其所处的社区里布控着“神”的化身,使其社区极具神圣性,每一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结果是,在一个有“神”的社区里,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一传统思维给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存方式的选择。

  • 标签: 山地民族 有“神”社区 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