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古代希腊优美艺术产生的土壤和哲学形成的温床;而对于“命运”、“必然”的深刻信仰导致古希腊哲学不断寻求最终的实在和真正的实体,并在纯粹知识的领域里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西方哲学的原始含义是爱智慧,本体论则是其核心,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哲人们赋予西方哲学以不同的含义;哲学的功用主要在于它是一种教养,一种精神血液,是对真理的爱慕。

  • 标签: 希腊精神 爱智慧 闲暇 本体论 珍爱的娱乐
  • 简介:"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普遍性、直接性、明晰性的品格,其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实践哲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成为西方哲学中被经常讨论的话题.结合对英国古典经验主义、苏格兰常识哲学和批判的常识主义等对"常识"概念的研究表明,它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加强对"常识"概念的研究是我们对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应忽视的方面.

  • 标签: 常识 英国经验主义 苏格兰常识哲学 批判的常识主义
  • 简介:当代哲学主题日益呈现出民主化、生活化、实践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这标志着当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当代哲学不再执着于终极性、整合性的形而上学思想,而是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从近代意识哲学向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这意味着方法论的革命;理性精神不再停留或满足于逻辑推理的抽象层面,而是强调程序理性的重要性;以生命伦理学、政治哲学为代表的实践哲学兴起,成为当代哲学担当时代使命的集中体现。抛开学院化的逻辑一历史线索,仅着眼于与重大现实密切相关的领域来讨论当代西方哲学,它们应当包括科技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合理社会制度的设计与难题、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等前沿问题。

  • 标签: 当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平等正义 现代性
  • 简介:亚里士多德很清楚,恩师柏拉图的哲学是趋上的理念,而他要关注一个个活生生的特定对象,哲学不仅仅是揭示真理,而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人;他同样清楚,柏拉图是在超越已有的秩序,而追求崭新的秩序,而他觉得更能起引导作用的是应该从已有的秩序中寻求最好的秩序.这是亚里士多德肩上最重的担子,他必须突破这一点,才能在导师柏拉图的基础上把哲学向前推进一步.

  • 标签: 时光镰 西方哲学随笔 钝时光
  • 简介:不同学科都有自身特有的处理或判定的“事情”(对象),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判定方式就在于其对“事情”处理方式的特质性。概括地说,哲学要面对或判定“事情”的类型和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从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维度透视其面对的“事情”判定方式可以界分为3个判定“事情”的阶段(方式),即古典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本体论建构、近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知识论抽象与现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世界)的整体性还原。对“事情”本身的本体论建构以概念和逻辑的抽象为预设前提,所追求的是一个与现象世界根本有别的完整的“神”(本体)世界,因而造成世界的二重化;对“事情”本身的知识论分析虽然使哲学的指向发生平移,但由于其蕴含主客分离的内在逻辑,并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关于“事情”的知识,使得“事情”本身失去了原初蕴涵的完整性特征;当代哲学对“事情”本身的整体性还原,其立足点在于超越世界的二重化和自我与对象的二元对立,试图在返回“事情”本身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本真的“生活世界”。正是在这样现实历史的背景下,才能从历史的根基和现实的条件方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基础上出发,恢复了哲学应有的判定“事情”本身的原初方式,使哲学在真正意义上回到了“事情”本身。

  • 标签: 历史维度 哲学 马克思哲学 “事情”本身
  • 简介:1、分析哲学的辩证运动发生在本世纪初的分析哲学革命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英美哲学,分析哲学成为本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最初把清除包括辩证法理论在内的形而上学作为哲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把辩证法语言和辩证思维统统看作是由于语言的误用而引起的语言混乱和思维混乱.这种直接指向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如果注意

  • 标签: 英美哲学 辩证法理论 哲学革命 辩证思维 当代西方哲学 辩证运动
  • 简介:作为西方哲学开端的米利都学派,其思想在素朴之中蕴含着深刻。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在探讨"本原"问题时,已经在进行存在论思考了,他们对"本原"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他们对存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从素朴的存在论到存在论自身之批判、再到基础存在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与过程,从而将西方哲学的开端把握为存在论自身的批判、变迁、发展与完善。

  • 标签: 视域 时间 灵魂 存在论
  • 简介: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纵观西方哲学,辩证法的实质内涵经历了由"对话"到"独白"再到"对话"的三阶段圆圈式变迁,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苏格拉底(对话)、柏拉图和黑格尔(独自)、伽达默尔(对话).从语言哲学来看,上述变迁具有内在必然性.

  • 标签: 辩证法 对话 独白
  • 简介:西方哲学范式的当代转型构成可持续发展观兴起最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一)当代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致力于消解近代哲学主体、客体二元分立的基本立场,为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二)当代哲学批判理性的过分张扬、以及近代哲学对人的理性规定,关注生活世界中的人,为可持续发展观超越"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提供了思想资源.

  • 标签: 哲学范式 可持续发展观 生活世界
  • 简介: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汉译为)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 标签: 合法性 中国 哲学史 研究工作 胡适
  • 简介:马克思是欧洲哲学由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开创性人物之一。他认为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劳动实践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辩证法合理地解释了人的生存状态,并且指出了人类走出异化获得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些是其他现代哲学家无法企及的重大成就。由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误解,他在欧洲哲学上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 标签: 能动性与受动性 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 人的生存状态 劳动实践活动与人的解放
  • 简介:中国哲学上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丁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走过一条漫长的探索真理的道路,欧洲如此,中国亦如此。翻开中国哲学,关于真理和真理标准的争论不绝于书。由于各家各派的思想路线不同,真理观不同,所持的真理标准自然也不同。每次争论都出现针锋...

  • 标签: 真理标准 中国哲学史 真理的标准 圣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无根性危机下催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迫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就如何治提出各种不同治路径。在这些途径中,现成性寻求路径、生成性视域融合路径和生产性思想构境论路径是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第一种路径在当代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这种路径的现成性特征使之难以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的重任。第二种路径虽然具有可行性,但仍然具有“神性”残余。作为后现代性文本观的第三种路径是代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行路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成性寻求 视域融合 思想构境论
  • 简介: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哲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哲学时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哲学研究往往无法完全摆脱西方哲学表达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哲学自身的强大传统又使得中国哲学家对自己的思想家园难以释怀。中国哲学如要走出西方语境,得到西方哲学家的更多关注,只有通过分析中西两种哲学相互影响的历史、揭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具有的相似之处才有可能。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哲学理解 观念的相似性
  • 简介:强调关注和研究“过程”意味着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的根本转变。对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过程思想特征的概括和比较表明,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所具有的根本缺陷及其巨大惯性,是当代西方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的最主要根源之一。只有运用扬弃了“过程”思想的“社会个体生成论”,才可能克服这种根本缺陷及其惯性,并找到彻底解决这种冲突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 标签: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 过程思想及其特征 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 社会个体生成论
  • 简介: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经济哲学在新世纪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国内哲学界和经济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随着人类步入智能化和数字化生存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呈现多元、振荡、非均衡、信息非对称的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对经济哲学的要求将更趋强烈,迈向新世纪的经济哲学会出现长足的发展。在21世纪到来之际,回眸西方近、现代经济哲学历史发展的历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经济哲学 近代 现代 哲学家 政治经济学
  • 简介:文学艺术和哲学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肉关系。感性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普遍的承认和客观的确立,成为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和理解人自身的重要方式。人类通过感性认识活动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由感性生存的种种活动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构建自身肉体感官的形态和能力,并且在活动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精神状态。随着审美意识形态的无限扩张,导致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争锋相对,迫使社会现代性走向割裂文艺与社会、文艺与历史纽带“自闭”的“自足论”。我们今天论及感性话语不是为“美”继续高歌,也不是为“文艺”礼赞或落井下石,而是为当下人类生存寻求感性话语中的价值逻辑。

  • 标签: 文艺哲学 感性 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