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一般人格权侵权法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互动关系。在一般条款式侵权法模式下,承认一般人格权保护人格利益需求会大大降低。但由于传统法中侵权责任成立,以损害发生为前提,以损害赔偿为唯一后果,这导致仅通过一般条款式侵权法条款不足以预防侵害行为发生,正因为如此,瑞士民法典承认了一般人格权。德国侵权法三个小一般条款结构一方面推动了一般人格权承认,但另一方面又阻碍着一般人格权融入到民法整体框架中。从立法技术角度来看,一般人格权发展是侵权法对人格利益保护不足产物。

  • 标签: 一般人格权 侵权法 结构互动
  • 简介:科技异化现象滋生与蔓延,既使传统法律受到挑战,也给传统法律变革带来机遇。在应对科技异化挑战中,科技立法不断发展,其突出表现是确立了科技增进人幸福立法宗旨、科技无害于人立法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立法目标。我国科技立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推进而发展,但与科技异化治理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完善我国科技立法,要求在立法原则上突出以人为本生态安全,在立法内容上促进科技进步与防治科技异化并重,在立法结果上构建全面协调统一科技法律规范体系。

  • 标签: 科技异化 科技异化治理 科技立法完善
  • 简介:立法实施评价制度是立法工作继续与延伸,是检验立法质量、提高立法质量一项重要制度。文章从阐释立法后实施评价制度入手,分析了地方科技立法后实施评价总体目标、原则及标准,并结合地方科技立法实践,对天津市地方科技立法后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

  • 标签: 科技立法 实施评价 指标体系 构建
  • 简介:刑法中正当化事由是在不法类型判断基础上违法性阻却事由,定位明确,判断严谨。民法中正当化事由往往被混入免责事由之中,定位游离,功能弱化。要对正当化事由进行刑民关系考察,在民法上就必须切割“违法性’’与“过错”。对于“明定’’正当化事由,在解释论上要尽可能消解刑民规范冲突以维护其“互通性”。就“续造’’正当化事由而言,效力局限于其被认定法领域,并不当然在其他法领域有效。

  • 标签: 正当化事由 刑民关系 明定续造 规范冲突
  • 简介:邪教一直是困扰现代社会一个重大问题,反思现有邪教问题建构反邪教实践发现,以往邪教防范处置焦点多集中在个体性的人上,引入关系视角,以关系性的人为中心,构建了邪教演变以及反邪教过程结构模型,并首次提出邪化概念。邪化与转化共同构成邪教演变反邪教过程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对邪化、转化过程中邪教社会关系正常社会关系分别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关系视角下邪教防范处置对策建议。

  • 标签: 邪教 关系 邪化 转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媒体工作者、普通受众司法工作人员三个群体所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现状,指出媒体与司法机关在很多问题上既有相同意见,也存在较大分歧。双方良性互动远未实现。如果双方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那么,不仅既有的矛盾很难调和,甚至有进一步激化危险。

  • 标签: 媒体监督 司法公正 现状 调查
  • 简介: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倒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遭遇消极抵制,表明这并非解决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证明难问题正解。原因在于将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界定为传统民法理论中必然因果关系使其无法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证实。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早期对于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总结了盖然因果关系、表面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等多种理论及与此相关事实推定、间接反证、概率统计等多种证明方法,值得我国借鉴。这些学说共同点是使得受害人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因果关系证明负担得以减轻,而并非直接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应界定为逻辑上属部分因果关系,在法学上属相当因果关系。唯有如此界定才能使因果关系证明成为可能,在这一方面,比较法上一系列配套证明制度也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借鉴。

  • 标签: 环境侵权证明责任倒置部分因果关系 相当因果关系 证明方法
  • 简介: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针对人类智慧创作物而言两个方面。知识产权就是由智力劳动者在公有领域元素上施加智力劳动后产生具有新价值成果,而依法获得专有权利;公有领域则是公众依据法律规定可以自由使用智慧创作物所组成集合。形式上看,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两者是相互排斥,但实质上两者却是相互依赖。在满足法律规定条件情况下,以公有领域元素为素材创作出来智力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成为私人财产。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公有领域元素,成为人类共有财富。本文围绕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厘清两者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知识产权 公有领域 辩证关系
  • 简介:牵连犯作为一种罪数形态,在刑法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刑法理论中对牵连犯判断是以牵连关系为标准,牵连关系在理论上不仅存在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存在多种观点分歧。事实上,牵连关系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联系密切。当数行为之间牵连关系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牵连时,应认定为一罪,应按从一从重处断原则处罚;反之,如果数行为属于数个不同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牵连,则构成数罪,应实行并罚。

  • 标签: 牵连犯 牵连关系 罪数形态 犯罪构成 实质
  • 简介:民主意识提升使得越来越多民众对公共事务产生兴趣,法治意识提升使得民众对法律事件尤其是反映时代特性法律案件产生表达意见强大冲动,而多元化媒体则为这些内在兴趣与冲动提供了平台。近年来“许霆案”、“李昌奎案”所引发热议就是例证。在这场具有现代性民意监督运动中,法院一方面处于比较被动地位,一方面则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本文所论证命题即为:在法治社会,法院与媒体舆论监督之间应该走向共融而不是流于粗浅冲突。

  • 标签: 法院 媒体 舆论审判
  • 简介:金融创新与法律制度演进关系研究,有利于反思我国现行金融法律制度,激励金融创新、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建立实质并不是国家对金融控制,而是为了使金融效率最大化。金融创新类型国家立法传统不同,决定不同国家金融创新与法律制度先后关系不一样,法律制度对金融创新发挥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 标签: 政府主导型金融创新 保护性监管Q条例
  • 简介:"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时期以来除经济建设外我国社会建设两个重要方面。"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法律实践打下了深深烙印;"法治"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当下中国"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对接中国传统法律实践和文化资源,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建设"法治社会"为基础。我们应当在"形式法治"、"实质法治"、"程序法治"有机结合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现代性国家治理体系支撑。

  • 标签: 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程序法治
  • 简介:"法律与文学"是滥觞于美国一种学术运动,近年来逐渐为国人所知晓,这多半归功于几年前译介过来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法律与文学》一书。[1]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法律学者很多,但苏力关注之所以特别引人注意,之所以能够获得一些有创见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分析采用思想方法是异域。其在七年前出版《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一书,[2]又是他以"异域方法"来分析"本土资源"积极尝试,期间、至今依然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争议。

  • 标签: 悲剧性命运 文学 法律 中国传统戏剧 导读 维度
  • 简介: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管理创新中最基本社会关系。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强国家一弱社会”模式,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等部门法对于国家一方法律调整高度重视与对于社会组织一方法律调整匮乏形成明显对比,也是这一模式明显体现。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通过宪法对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新定位,确立“强国家一强社会”模式;制定《社会组织法》,填补社会组织法律调整框架中缺位基本法;清理公法法律法规,通过法律调整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国家与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 完善
  • 简介:相邻关系生成立足于相邻关系具有的功能价值,现代社会公法相邻关系兴起并非意味着私法相邻关系死亡。以功能主义方法审视现代社会相邻关系二元形态是准确考量私法相邻关系与公法相邻关系适用竞争与优位性关键。相邻关系二元形态优位性考量并非简单事实认定问题,而是更高层次上价值判断问题,需要根据具体个案情形加以判定。建构相邻关系纠纷处理法定协调机制,完善相邻关系法律规范,实现私法自治性公法强制性有机结合,提高行政行为科学性与可预测性,实现行政主体在相邻关系纠纷问题上被动介入,对于促进相邻关系协调与现代发展意义重大’

  • 标签: 功能主义方法 私法相邻关系 公法相邻关系 优位考量 公私法协调
  • 简介:监所事件频发,社会舆论将矛头直指监所监督,实现监所监督首要前提是主体的确定及相互关系协调。依据我国权力结构,监督主体有人大、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作为可以与监所抗衡权力主体,本应发挥监督作用,遏制、减少监所事件发生,但实际效果却不然。在现有权力框架内,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发挥三者在监所监督中作用,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三个监督主体分析,明确彼此之间关系。从而试图构建良性监所监督主体体系,以保障被监管人员在失去自由时不至于丧失人权。

  • 标签: 监所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 行政监察机关 检察机关
  • 简介:对食品科技创新进行必要法律规制,是当今食品科技创新中需要解决一个重大问题。鉴于食品对人类生活意义重大,法律对食品科技创新不能只持鼓励态度,而应对食品科技创新设置安全底线,并将其成为食品科技创新所追求首要目标。安全是所有科技创新内在价值,《专利法》第22条对此为我们提供了制定法文本依据。

  • 标签: 食品科技 法律规制 食品安全 实用性
  • 简介:西方“法治”具有理性基础,与“理治”具有内在联系,其主要理路在于从理性与信仰“形上”高度构建法治体系,其主旨也在于实现对国家权力制约,而中国古代以来“法治”与“德治”具有密切联系,具有“礼主刑辅”或“礼法兼用”特征,而“法治”也因缺乏制约权力机制而形成某种“权治”理路。中国要实现向现代民主法治国转变,就应借鉴西方“法治”或“理治”合理观念与历史经验,重视建设法治理性与信仰基础,消除封建专制意识与权力斗争意识,由此才能实现让理性照耀国家理想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 标签: 法治 理治 权治 权力制约 政治改革
  • 简介:作为社会权住房权,虽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确认,然而其救济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国际层面,对住房权救济以间接救济为主;在区际层面,对住房权救济各区域之间差距甚大,以欧洲较为完善;在国家层面,对住房权救济呈现多样化发展,或通过宪法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或通过普通法律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或由州法院根据州宪法对住房权进行直接救济,或通过适用或解释生命权对住房权进行间接救济。

  • 标签: 住房权 直接救济 间接救济
  • 简介:随着行政机关职能转变以及服务政府、有限政府理念更加深入,越来越多公权力转移到社会公共行政组织手里,并由其管理行使。为防止社会公权力滥用对社会成员侵犯,将其纳入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范围,为相对人提供应有的司法救济,就显得十分必要。

  • 标签: 司法审查 公权力 权利救济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