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创立了儒学;孟子、荀子从不同角度加以发展。探索先秦儒学的渊源,《尚书》初见端倪,《左传》里则有更多展开。汲取先秦儒学精华,正确理解,为今人所用,很有必要。

  • 标签: 先秦儒学 德治 重民 中和 《尚书》 《左传》
  • 简介:先秦儒家学习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今人学习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先秦儒家学习思想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部分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学习思想,更多是在春秋战国新的文化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政治理想及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学习形势等文化因素决定了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 标签: 先秦 儒家 学习思想 继承与创新 文化要素分析
  • 简介:儒家学说,核心是道德教化,然今人以教化之角度立题研究者并不多见,此可谓是书之新意所在.作者借助儒家道德资源,对现代中国人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精神疾病,一一作了对症下的医治,从而充分彰显了论著的实用性和当代性.作者学养深厚,治学严谨,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结构性分析,使儒学之教化更显得美仑美奂.

  • 标签: 儒家 道德教化 学术 创新
  • 简介:道德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在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上各有追求。其中,儒家以培养“德业兼备”之才为己任,墨家推举“厚乎德性”之兼士,道家尚崇“被褐怀玉”之圣人,法家主张塑造“法治”之士。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传承,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 标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道德人格教育
  • 简介:《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 标签: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 简介:教育叙事走的是一条隐喻的道路。对“教育叙事是什么”的概念追问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怎样做”的操作来回答。教育叙事直面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问题,由这些问题而形成课题。教育叙事通过特殊的表达形式来呈现课题研究成果,改变教师的说话方式,从而改进教师的教育生活。

  • 标签: 教育叙事 问题课题化 表达形式
  • 简介:利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张爱玲作品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性。张爱玲文本的权威性表现在她对女性主义声音的发出的权威、她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占据的文本空间以及她在文坛上的地位。张爱玲的性别立场的声音表现在她的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意识。张爱玲的作品主要采用的是作者型叙述声音模式。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的双重的叙事空间,她采用隐含文本这种密码似的叙述技巧来表现女性主义意识的价值在于她的生存性和适应性。

  • 标签: 张爱玲 叙事策略 权威性
  • 简介: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教学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技术 质的研究
  • 简介:自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东汉王充对儒家思想神学化倾向批判为止的七百年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有一个从形成到建立一整套完备体系的过程。对它进行认真的疏理,有利于把握其发展脉络和整个思想教化体系。

  • 标签: 儒家 教化思想 形成 发展
  • 简介:对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的研究使先秦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体系和思想脉络渐趋明朗,使学界对先秦黄老道家有了新的认识,以《黄帝四经》为主结合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如《慎子》、《管子》部分篇章、《鶡冠子》等对这一流派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是在继续老庄原始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遵循人性的特征建构起来的。其主旨是德刑相辅。由于德教强调感化引导,法教注重约束威慑,因此其教育思想具有“无为”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新型的“不言之教”。

  • 标签: 马王堆帛书 《黄帝四经》 先秦 黄老道家 教育思想
  • 作者: 吴燕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6-16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本文将单亲家庭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结合起来,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进行研究,并采用心理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以此探索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家庭因素和自我同一性的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 简介:丁钢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史学研究一直以寻求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注重精英思想和制度形成作为学术研究方向,忽视了历史进程中各种人物活动及其事件。应结合叙事范式与叙事的历史感知的视角,来寻求教育史研究的新方法。叙事研究把人的活动置于教育史研究的中心地位,并以此强调教育史的历史感知及其人文意蕴。

  • 标签: 教育史研究 教育历史 叙事范式 感知 维度 《教育研究》
  • 简介:在办学获得了人、财、物等“物质”层面的支持满足之后,中国天南地北的学校对“精神”层面的办学诉求开始了“趋之如骛”,纷纷往“软实力”要办学质量与声誉(本文所说的办学理念是宽泛意义上的概念,指包括学校精神、办学思想、发展战略、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管理思想、校园文化、特色举措等在内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大体上涵盖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宏、中、微观各大层面)。时下,会侃办学理念、能讲自己学校“故事”的中小校长越来越多。

  • 标签: 办学理念 校长 学校精神 文化软实力 叙事 核心价值体系
  • 简介:抗战爆发后,丁玲到达延安并作为党的主要文艺负责人,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倡导,创作实践上也积极进行革命叙事的话语建构。小说《夜》延续了丁玲五四时期注重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 标签: 革命叙事 丁玲 建构 解构
  • 简介:赵淑侠小说的叙事模式,构思缜密而成熟圆浑,兼有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与艺术魅力,既有旧文学的继承、又有现代文学的创新,内容更充分表现出重生命情思和历史意蕴的反省。

  • 标签: 小说 赵淑侠 叙事结构 传统 现代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兴发而兴发他人。《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正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义理与精神的生动表达。

  • 标签: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 简介:私学的发展与家学密不可分,先秦私学的发展也受到当时宗族教育的影响。从“诸子百家”名称的来源来说,早期私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是模拟宗法关系所致。宗族教育影响私学有三个方面:一是私学领袖本身有自己的宗族背景;二是私学教学内容和宗族教育内容有相似性;三是私学门徒择学也与其宗族教育有关。以鲁国三桓即季孙、孟孙、叔孙为例,可以看出,其宗族教育对孔门私学的影响。

  • 标签: 先秦 宗族教育 私学 鲁国 季孙 孟孙
  • 简介:"德"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写法是有异的,这种区别自周代早期即已出现,之后涵义又有许多变化。"德"字的演变恰好体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向思想家人文思想的转变:周代统治阶层推行"德"治,与殷人所崇尚的"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始丰富"德"字涵义,讲求个人修身反省,并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推行,它不仅推动了后代"德"的大小传统的融合,并且在世界轴心文明中一枝独秀。

  • 标签: 周公 孔子 大小传统 轴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