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叙述,是古已有之的人类特有的行为,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国,从《周易》、《尚书》到《春秋》、《左传》再到诸子百家,叙事现象纷繁复杂。但在中国,长时期以来叙事研究却远远跟不上叙事行为的实际发展。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叙事学传人我国,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近年来,傅修延先生积极致力于以西方叙述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工作,成就卓著。1990年以来,他发表了数十篇叙事学论文和一部专著《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对于中国小说叙事理论形成的阐释,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傅修延先生

  • 标签: 史论 《先秦叙事研究》 傅修延 西方
  • 简介:英美文学大师之所以能以独特的视觉和美感震撼历史与世界文坛,与其独特的叙事写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在介绍了英美文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的必要性,着重剖析了英美文学在叙事写作手法上的各种技巧,以期推动国内对英美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和解析。

  • 标签: 英美文学 叙事 写作手法 研究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社会局势动荡、战乱纷争,学术上也呈现出"百家竞作,九流并起"的局面,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阐释和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许多学派,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 标签: 先秦诸子 学思 春秋战国时期 著书立说 思想内容 阴阳家
  • 简介:先秦儒家在殷周"神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政权产生、转移合法性的解释体系"天命—革命"说。此说认为如果旧政权失去天命(民意),则新的精英集团有权代表民众以武力革取之,重领天命,建立新政权。此说本欲终结暴政,结果却成为新的暴政的孵化器,它的实行使中国政治陷溺于治乱循环的陷阱之中。

  • 标签: 儒家 天命 革命 公共权力 合法性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与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 简介:掩卷《浪子巴樵》,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归类的问题。这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属于历史?武侠?或浪漫?奇幻?这些文本元素似乎皆具备,却都难免以偏概全。其实,如何归类并不很重要,我惊叹的是喜洲狼(刘政)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想象力、叙事魄力与质疑精神,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完美交织,

  • 标签: 质疑精神 叙事 奇幻 欲望 批判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 简介:七十五年前,一位美国记者以如椽之笔,记录了自己单枪匹马进入中国红区实地采访的传奇经历,作品甫一问世即引起轰动。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新共和》上发表评论,称赞斯诺完成了“本世纪任何一位记者都无法企及的最伟大壮举”。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英文版名《红星照耀中国》)从此载入了史册。

  • 标签: 《西行漫记》 叙事艺术 《红星照耀中国》 文学评论家 美国记者 传奇经历
  • 简介:谁也无法否认张艺谋这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有着出色的导演天赋。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所演绎的不外是一些民族传奇、民间故事,在一幅幅类似民俗风情画的单纯而明艳的底色上,恍然生动着一些被忽略的人群和他们被遗忘的存在,翻腾起一些被埋葬的激情,一些平实的记忆或某段历史的素朴印迹,然而观众于其中获得惊奇、震撼、感动和温暖。这种感受的产生并不在于电影故事内容的无懈可击或深邃高超的思想意蕴,相反这正是张艺谋最受质疑和引起批评家们不满的地方,那么是什么保证了张艺谋电影所给予观众的感动、新奇或震惊,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的票房效应呢?仔细探讨一下张艺谋叙事风格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某种启示。第一阶段:突现影像语言与编织传奇故事《红高粱》的出现让国人大大地震惊了一次,这种“震惊”来自于,对中国观众来说,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人物、故事。大红大绿的色彩、西北山野的土腔土调、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厚重粗拙的袄裤、有违伦常的男女私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学、影视的反复陈述中,早已屡见不鲜。但是,那纯粹而又大胆的色彩对比所造成的视觉快慰和亢奋,山歌以吼叫的方式恣意表达的放纵,无垠的高粱...

  • 标签: 叙事策略 张艺谋叙事 策略变迁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本文的基本假设是叙事本身并非线性的或者碎裂的,线性与碎片性都是阐释的结果。读者若对一致性感兴趣,便倾向于在每一种叙述中找到线性,若是乐见对于碎裂的人类境况的表征,则几乎无法看到线性。这一假设可由四个例证论述。第一个例证是明显属于线性叙事的小说《三个火枪手》。细读其《序言》可知,该文本目的在于突显其虚构性,一直调用叙事聚焦,颠覆角色的身份,动摇年代顺序,对线性提出挑战。第二个例证则是匈牙利1930年代的冒险小说,从叙述时间处理的角度看,这种文类中通常会很简单,但该小说则不然。突兀的叙述只在读者的回想中才才变成线性的,与主角那侦探似的故事创造者一样。因此,传统认为的线性叙述文类在后现代文学熏陶下的读者看来,有可能是碎裂的;这一点与此文例举的另外两部非常复杂老道的叙事恰成对照。这两部碎片化的后殖民叙事作品是拉什迪的《小丑沙利马》(2005年)以及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2005年)。尽管这两部小说的碎片化和多视角叙事技巧令人惊叹,其基于时间发展而成的家族故事主线仍然显而易见。真正的线性叙事也许从未存在过,而甚至是极具艺术技巧的碎片化叙述依然可以读成线性的。

  • 标签: 叙事 线性 碎片化 后殖 民视角
  • 简介:今天的读者已经进入“猜疑时代”,经由生活经验而达致作家——文本——读者的审美同构、恢复读者与作家之间的信任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我们并不满足那种具体而琐碎的“真实”状态;而另一方面言说乡村“真实”状态的权力却又被虚置了。

  • 标签: 叙事策略 《秦腔》 “真实” 审美同构 生活经验 读者
  • 简介:中国叙事理论和西方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理论遗产的清理,梳理出中西叙事理论的三对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对它们的来源、特性及其在叙事文本中的运用做了辨析和比较。

  • 标签: 叙事 一线穿 整一性 障碍 间架
  • 简介: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赵树理一直是文学评论界言说的对象。在长达60余年的赵树理研究中,无论是褒是贬,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的都只是赵树理作品的政治意义,而对赵树理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构成机制相对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赵树理研究中的巨大盲点。事实上,赵树理不但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和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中国传统白话小说“拟书场格局”的继承和超越,就是他对于小说叙事方式的一大贡献。本文试图以《登记》为例,分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及其艺术价值。

  • 标签: 赵树理研究 叙事方式 艺术价值 白话小说 文学评论 政治意义
  • 简介:网络文学叙事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

  • 标签: 网络文学 电子数码语言 “比特叙事” 网络技术 压缩转换功能 当代文学
  • 简介:先秦至清代,传统赋学理论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赋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赋学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以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要》、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为代表。学者们注重梳理传统赋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着力探讨赋的社会功用和体制特征,而对其中蕴含的叙事观念,却关注较少,甚至忽略了。

  • 标签: 叙事观念 赋论 古代 学理论 80年代 体制特征
  • 简介:读完张克鹏的两部长篇小说和,恰如炎炎烈日下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忽然走进了一片神奇的、到处疯长着美丽植物的绿洲,又吃上了一茗清凉到灵魂深处的雪花牌冰淇淋,那份无言的感动,足以改变后来的旅行方向.

  • 标签: 张克鹏 长篇小说 《欲望狂热》 《吐玉滩》 叙事 欲望法则
  • 简介:《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该命题突显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关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孟子“充实之为美”的界定与“里仁为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 标签: 里仁为美 先秦儒家 美学思想 元问题
  • 简介:在近年来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与此相关的话题也曾引起诸多讨论。习近平同志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主席谈到,“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 标签: 历史叙事 当代文学 想象空间 文学家 艺术家 当代小说
  • 简介:劳伦斯的绘画作品与小说创作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在艺术形式和精神内蕴的层面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油画、水彩画与小说的细读和对读.试图探讨在文学的叙事空间与绘画的油彩世界的彼此互动中,其在形式修辞与关学层面的文本探索;劳伦斯所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瞬间,往往在细部精微之处呈现延及“永恒”的精神意涵,在种种包孕着“纯粹精神”的绘画/小说艺术表征之中,臻至生命的见证与灵魂的纯化。

  • 标签: D.H.劳伦斯 绘画 小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