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现在,我们要去拜访是苏州振华女中1928年的毕业生。带我们前往的北京振华校友会的四位校友,自身也都是很有建树的名人,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她们对的尊敬首先令我们感动。住在三楼公寓,同行的这几位老校友,登上三楼也已经气喘吁吁,到了门前,她们一个个站定脚步不敢贸然进入,说,要定定心,定定神,然后稚拙地敲门。当时的一刹那,我突然就从她们的神情中掂到了在我们每一代校友中的分量。刚坐下,就向我们回忆起当年她唱的“振华校歌”。她对我们用吴语普通话轻轻吟唱道:

  • 标签: 杨绛 钱钟书 校友会 母校 大学校长 老人
  • 简介:的翻译观或许跟钱钟书的观点截然相反。钱颂扬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误,却为翻译过程中原文“光彩”不可避免的损耗感到些许遗憾。表面上看,提及中国印刷业,是在回应“堂吉诃德”关于翻译仅仅类似于“誊录或抄写”的主张,意思是:如果抄写或印刷外文作品已然错误百出,那么翻译,尽管有其各式各样的局限,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提升。然而,品味一下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提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民族印刷业造成的破坏,而她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完成所有翻译工作的。

  • 标签: 杨绛 翻译观 以言行事
  • 简介:上世纪40年代上海滩华洋并存、新旧冲突的物质生活,造就了上海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站在更高处对其进行的理性审视,透露的是更高意义上的清新与清醒,她的喜剧在鞭挞世态的同时,实现了中国喜剧的新突破。

  • 标签: 杨绛喜剧 普适性 《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
  • 简介: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2016年5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以先生称呼的女性——,带着对大自然以及艺术的眷恋,永远告别了这个她曾热爱的世界。

  • 标签: 杨绛先生 我爱 生命之火 作品研讨会 一滴清 吹泡泡
  • 简介:自从为父亲荫杭奔丧那次之后,您就再也没有回过自家的苏州故宅一一庙堂巷里的安徐堂,那座钱锺书先生眼中的“好苍坊”。多少个日月里,安徐堂沐浴着阳光雨露,迎接着一拨又一拨追寻您的足迹的人们。也许,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建筑还在像以前那样,翘首盼望着您的“归来”。

  • 标签: 杨绛 纪念 钱锺书 古建筑
  • 简介:法国学者刘梅竹于2004年12月及2005年6月两次通过信件采访了先生。其诚恳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回第一封信时,先生病体刚刚恢复,令我们非常感动。在此深表感谢。

  • 标签: 先生 杨绛 通信
  • 简介:近日读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锺书夫妇自1974年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像钱锺书这样的人中之龙,竟然不得不以办公室为家,足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是

  • 标签: 胡乔木 办公室 三里河 爱才 周作人 杨绛
  • 简介:和许多同时代作家一样,的创作也跨越了前后两个时期,三四十年代主要在戏剧和小说领域小试身手后,随着五十年代的各种运动开始,便和钱锺书一起“隐身”于乱世。新时期以来,老作家们先后以各种名号“复出”或“归来”,后大都又相继淡出,而“复出”后活跃的创作势头非但不减,而且始终以卓尔不群的独立风姿置身于整个潮流之外而自在自得,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积淀熔铸在文字中,

  • 标签: 民间立场 创作 杨绛 贵族 三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 简介:翻译家孙法理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写道:"邹是我的老学长,一起工作的时间很多,却从没有听见他发过一句牢骚。我曾经对学生说他是个圣人,学生也有同感。"邹去世后,我在灵堂他的遗像两边挂上对联:"毕生奉献,蚕至丝尽方作罢;一世淡泊,人到无求品自高。"今年3月20日是邹90诞辰,重庆诗歌界在西南大学举行座谈会,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发来信件,西南大学张卫国校长到会致辞,几乎所有知名诗人全部到齐,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邹声名远播。许多中国读者都是通过

  • 标签: 中国新诗 新诗研究 研究所 武汉大学 重庆市 西南
  • 简介:文章认为的“《倒影集》鲜明地显示了她独特的生活视野、艺术格调和审美情趣。她善于用朴质纯正的语言,幽默诙谐的笔调,表现都市中上层人家的生活”,“她长于描写知识阶层的男女空虚庸碌的灵魂,尤其精于刻划女性虚荣困惑的心态,并能将笔触深入到社会人际心理的微妙处,讽刺‘见惯不怪’的病态世俗”。

  • 标签: 艺术格调 杨绛 知识阶层 幽默诙谐 能将 艺术画面
  • 简介:一种凝眸,时空流转难相阻。柳丝垂处,人隔飞花雨。小燕孤旋,亦为相思苦?休回首,更谁知汝,有梦无心搂。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曾经看到评选"中国最美的书"的消息。获得这一称号的书的共同特点,是追求简约、流畅、轻盈,注重回归图书的本体功能,彰显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于我而言,在一年有限的阅读中,心目中最美的书不仅是装帧的精美,内容的厚重可读才是衡量的标尺。三联书店出版的《听谈往事》,可说是那个读书年我心目中最美的书。书封的材料与颜色都是"最美的书"追求的简约风格,草黄褶皱的书封,清雅的手写书名和手稿影印衬底,充满柔性之美、书卷之

  • 标签: 听杨绛谈往事 杨绛 三联书店 本体功能 钱锺书 短篇小说集
  • 简介:本文以先生的《李渔论戏剧结构》为理论视角,从三个部分评述了李渔和亚理斯多德在戏剧结构问题上存在着表面相似而实际上却有巨大差异的现象,中国戏曲的'开放式戏剧结构'和西方戏剧的'锁闭式戏剧结构'产生的文化基础,以及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和西方戏剧的写实性对中西戏剧在处理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方面有深刻影响。

  • 标签: 李渔 亚理斯多德 戏剧结构
  • 简介:(1922-1996),原名邹德鸿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翻译家、诗人和学者。邹的文学翻译活动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翻译历程中共计翻译出版了9部文学作品(其中有3部与他人合译)。邹先生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构成部分,"从‘五四’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外国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从数量上说,越来越多,外国诗歌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精神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从

  • 标签: 翻译史 黑人诗歌 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 翻译出版 文学作品
  • 简介:1999年12月下旬,在直辖后的重庆市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翻译家、西师外语学院孙法理教授与我聊到已故的邹先生时,不无感概地说道:“邹就是一个圣人。”而今邹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他在文学和文学翻译上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我至今铭记在心;他亲切而温文尔雅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1979年暑假结束时,我揣着我的译稿《屠格涅夫的青年时代》,到四川外语学院拜访曾留学法国的萧子风教授(萧三胞弟)和曾留学德国的黄贤俊教授,请教译稿中屠格涅夫旅法和旅德期间所涉及的一些人和事。请教结束时,黄老师为我给邹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继续帮助我解决译稿中剩下的少数问题特别是注释问题。

  • 标签: 四川外语学院 第一次代表大会 文学翻译 屠格涅夫 留学法国 青年时代
  • 简介:几乎每次重读其诗,想见先生为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聂绀弩脱口而出的伍禾论:"伍禾是个诗人。不,伍禾是首人诗。"在我看来,再没有更恰当、更准确的表达了:邹是个诗人。不,邹是首人诗。是的,邹是首人诗。我们既不是要谈论一个叫邹的人所写的诗,也不是要谈论一个叫邹的写诗的人。我们要思考的,是一种叫做"人诗"的特殊存在。只有这个词语,才能让我们思考:邹,以及像邹这样

  • 标签: 现代格律诗 现实生活 诗歌 音乐性 注意力 生活世界
  • 简介:先生的生活完全是围绕诗歌展开的。他读诗、写诗、译诗、选诗、编诗、评诗、教诗,七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辉映。他的一生,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安居"!虽然,相对翻译和创作,邹先生的诗评文章不算多,而且主要论及"现代格律诗",但他的诗学视野却绝非仅此一隅,而是十分宽广的。有关他在格律诗研究方面的建树,已经获得几乎一致的肯定性评价,我们就不

  • 标签: 中国现代格律诗 诗歌比较 诗学 译诗 中国新诗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