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Kpb、Jsa、Jsb等血型抗体。

  • 标签: 急性溶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检查 新鲜冰冻血浆 混合血浆 病因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疑似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0例血液标本用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与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阳性验出率明显高于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试验阳性是诊断依据。

  • 标签: 抗人球蛋白试验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配血方法输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AIHA并且需要输血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微柱凝集组与体外溶血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以及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疗效。结果体外溶血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微柱凝集组(95.00%VS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RBC与Hb水平均明显的升高,TBIL含量明显的降低(P<0.05);与微柱凝集组比较,体外溶血组RBC以及Hb升高更加显著,TBIL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加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微柱凝集法 体外溶血试验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入我院治疗需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相同条件下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WBC、PL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血常规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试管酶试验检测法(TCT)和微柱凝胶卡氏检测法(MGCT)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3项试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的210例HDN标本同时用TCT法、MGCT法对患儿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血游离抗体检测及患儿红细胞放散液鉴定3项试验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拟诊的210例HDN标本用TCT检测出符合ABO-HDN血型血清学特征阳性为160例(76.2%);MGCT检测阳性190例(90.5%)。TCT和MGCT直抗试验、游离试验和释放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6%、71.9%、76.2%、和81.4%、86.2%、90.5%。两种方法的HDN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MGCT比TCT检测凝集强度高1+—2+。结论MGCT法快速准确检测出HDN,操作简单方便,方法学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能较长时间保存,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0.5%,可为HDN提供可靠的实验室诊断依据,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测项目。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试管法 微柱凝胶卡计法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留置针行静脉采血时对样本溶血发生率的影响,为采血方式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接受口服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385例患者,通过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93例,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192例,采用直型静脉留置针采血。观察并比较2组采集血样的溶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血1次性成功率(97.93%)和患者舒适度(79.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19%和70.83%,P〈0.05)。但在溶血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所采集样本的溶血总发生率(8.29%)和轻度溶血发生率(6.7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2.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Y型留置针操作成功率较高,患者体验较为舒适,但其溶血发生率方面略高于直型留置针,临床上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留置针采血。

  • 标签: 糖耐量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 静脉留置针 采血 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溶血的监测,及时治疗。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对O型孕妇进行监测。结果产前监测和产后脐血确诊对新生儿溶血治疗的重要性。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是指红细胞遭破坏致使其寿命缩短,且溶血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肿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当骨髓造血功能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护理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10-02摘要目的对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以观察新型溶血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集的血常规质控标本49份,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A法)和传统溶血素(B法)在相同条件下对上述标本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结果新型溶血素组Hb、WBC、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31.2±8.6)g/L,CV=6.37%、(3.612±0.227)×109/L,CV=7.56%、(191.3±10.2)×109/L,CV=5.29%;传统溶血素组Hb、WBC、PLT检测结果分别为(124.8±3.4)g/L,CV=3.19%、(3.542±0.198)×109/L,CV=5.03%、(194.2±9.8)×109/L,CV=4.39%。两种溶血素Hb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新型溶血素对WBC、PLT的检测结果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血常规 临床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体检且最终结果为正常的96例健康体检者,并以随机方式分成两组,每组48例,分别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使用新型溶血素为观察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同时使用传统溶血素为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最终检验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的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值相比,观察组研究对象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数值为(139.7±3.6)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红细胞数值为(120.1±4.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时,PLTRBC以及WBC的检验结果与传统溶血素结果相同,但使用新型溶血素测定的血红蛋白数值出现偏高的情况,由于测量误差可以通过调整因数值的方式进行纠正,因此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新型溶血素优势更大。

  • 标签: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临床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9%,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量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各器官组织的病变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液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血液 溶血性 检验
  • 简介:摘要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其中最常见的为ABO血型不合,其次为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临床表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检查诊断的观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结论光疗、换血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新生儿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经验。结论临床上有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有缺陷或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检查 检验
  • 简介:摘要对于溶血性贫血,溶血的速度和患者对贫血的耐受能力,对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及其输血量十分重要,许多情况并不需要输注红细胞。需要输注时,也不应以提高红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水平为目的。对需要长期依赖红细胞输注替代治疗的患者,应充分权衡输血利弊,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延缓或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红细胞膜病变和红细胞酶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减少诱因、对症处理,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输血。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自身抗体 输血前检查
  • 简介:摘要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是一种类似生长因子的脂类小分子物质,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介导,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与LPA亲和力较高的受体有LPA1、LPA2和LPA3,属于内皮分化基因家族,在胚胎、成年组织和多种细胞中广泛分布。LPA主要产生于体内被激活的血小板。LPA通过其受体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受体 生殖
  • 简介:摘要目的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8月之间的健康体检人员50例,每人抽取5ml静脉血,离心分离后取未溶血的血清标本,检测相关的生化项目,然后将其混匀放置-25℃冰箱冷冻,取出解冻后分离出溶血的血清标本,检测相同的生化项目。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溶血标本中的TBiL、DBiL、ALT、AST、CK、LDH、GLU、K+明显高于溶血前的正常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P、ALB、ALP、BUN、UA、Cr、TG、TC、Na、CL等项目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溶血对部分生化项目的结果影响显著,所以我们工作人员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标签: 标本溶血 生化检验项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预防体检抽血中发生溶血

  • 标签: 抽血 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