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将其按照检验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溶血素检验,观察组应用新型溶血素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应用于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血小板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造成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偏高,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关技术予以纠正。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性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35只清洁级昆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副溶血弧菌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标难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组:35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细菌的人工海水)和阳性对照组(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培养、脏器培养,4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组:一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h后血培养阳性,解剖脏器压印细菌培养阳性。伤口感染组:伤口浸泡菌液后,感染阳性率为100%,血液及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性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当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无炎性反应。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在10°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 标签: 沿海 副溶血弧菌 致病能力 小鼠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检验中溶血现象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到我院体检正常的50例健康者,每个患者取5ml静脉血,放入两个试管,一个划分为对照组,采取规范离心和室温自然分离,另一个纳入研究组,采取规范离心并予以人工溶血,将两组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钾离子等指数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变化。结论血液溶血会对血液检验中的某些指数造成变化,所以,在进行血液检测中需严格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储存,以及操作过程等,保证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溶血 血液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健康检查的79例民众,所有受检者均行生化检验,同天抽取静脉血分别制作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对比生化检验结果。结果溶血组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乳酸脱氢酶(LDH)及谷氨酰胺转氨酶(GGT)等指标均低于非溶血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指标均高于非溶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血与非溶血标本尿酸(UA)与尿素(UREA)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干扰,检验工作人员开展生化检验时需严格按规定操作,规避标本溶血,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以便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标本溶血 生化检验 体检
  • 简介: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ofthefetusandnewborn,HDFN)是一组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该病患儿通常较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具有更早的发病年(胎)龄,更高的胆红素峰值和更长的病程周期,可严重影响胎儿、新生儿及围产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 标签: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实验诊断 母婴血型同种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D二聚体测定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就诊病人做D=聚体检测的300例溶血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溶血100例,中度溶血100例,重度溶血标本100例。另对这300位患者立即重抽抗凝血(尽量避免溶血)在没有溶血状态下测定D二聚体浓度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轻度溶血标本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高约高100-300ug/ml左右,中度溶血标本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高出约400-600ug/ml左右,重度溶血标本D二聚体全是较对照组高出约600-1000ug/ml左右,对比差异明显,并且P均<0.05。结论,溶血标本的D二聚体值明显增高,造成临床上的正相干扰,假阳性。D二聚体作为临床急诊检验项目,对急性脑卒中、心梗、静脉血栓、肺血栓、动脉血栓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意义,为了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临床诊断依据,对于溶血标本,提倡采用重新抽取的办法进行处理。

  • 标签: D二聚体 溶血 血栓临床诊断依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总结相关干预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受检者中抽取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对每位受检者进行溶血血液标本与合格血液标本的采集,并将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分为A组(溶血血液标本50份)与B组(合格血液标本50份),分析并对比两组血液标本的血清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含量。结果A、B两组血液标本的各项生化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对生化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较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标本溶血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标本溶血 生化检测结果 影响及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生化仪检验中血清标本溶血对其测定值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来院健康体检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模拟的50份自然溶血样品,对两组血清样品进行常规生化检验与诱导溶血生化检验,比较两组血清相关指标。结果正常血液样本的Hb(0.27±0.01)g/L、LDH(126.79±4.50)U/L、GLU(4.22±0.47)mol/L、TBIL(8.91±4.53)mol/L、AST(29.01±2.27)U/L与ALT(23.10±2.11)U/L水平,均低于模拟溶血样本Hb(1.57±0.24)g/L、LDH(218.03±6.80)U/L、GLU(5.01±0.41)mol/L、TBIL(10.90±5.00)mol/L、AST(53.85±2.79)U/L与ALT(57.90±3.1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生化仪检测过程中血清标本溶液对其存在明显的干扰,对血糖自动生化仪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而需要采取各种方式避免溶血标本的发生。

  • 标签: 自动生化仪 血清标本 生化检验 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分型的方式来对副溶血性弧菌流行优势型、溯源、亲缘关系等情况进行分析,给感染源追踪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此次收集了食品来源VP607株,病人和食物中毒VP480株,对这些菌株进行了血清分型,并采取了PFGE基因分析和ERIC基因分析,对感染源追踪,了解其溯源和亲缘关系等情况。结果来自食品来源的607株菌株共分成了10个血清群,有30株无法进行分型,分型率是94.64%,06群和05群为流行优势株;来自病人和食物中毒的480株菌株分成了6个血清群,03群为流行优势株。海产品VP分成了PFGE型29个,病人和食物中毒菌株PFGE型为12个。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采取不同的分型方式来进行VP分型有不同的结果,各自的分型都有其特点,基因分型是具有最高敏感度,最高特异性,最高分辨率的分型方式,临床中对副溶血性弧菌溯源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更好的针对性用药治疗。

  • 标签: 血清学分型 PFGE分型 ERIC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0例体检者进行采血检验。将血液标本分别装在两个试管内,将其中一组作为观察组,使其发生溶血;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使用肝素抗凝。结果观察组标本的ALT、AST、LDH、UA、K+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LP、GLU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溶血现象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准确性,导致ALT、AST、LDH、UA、K+水平上升,ALP、GLU水平下降,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 血液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择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受检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然分离,观察组采用人工溶血处理,观察对比组间检测数值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LDH、TBIL、TP、CK、GLU、K+数值高于对照组,GLU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会影响检测准确性,故需采取有效促使避免标本溶血

  • 标签: 生化检验 标本溶血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24例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18例显效,6例见效,治疗总有效率100%,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100%,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标本溶血对19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正常体检人员648例,分别进行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的19项常规生化检验,并进行对比。结果溶血与非溶血标本TBIL、DBIL、TP、ALB、AST、LDH、β-HBDH、UA、GLU、ACP、CHOL、TG、IP均有明显差异,P<0.05;Ca、BUN、ALT、ALP、γ-G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中应加以重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溶血,从而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检验标本 溶血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份来我院进行体检的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体检者的血液4ml,并将其分别放于A、B两个试管。其中,A试管作为观察样本,以震荡的方式使其出现溶血的情况;B试管作为对照样本,使用肝素抗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A、B试管的各项指标,比较和分析A、B试管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情况。结果A、B两试管在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葡萄糖、血钾之间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试管在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之间的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项目 影响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报告36例通过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护理体会。包括治疗前严格的预冲,治疗中熟练的技术操作、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心理支持,和日常的感染控制、导管护理。本组36例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 标签: 小儿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浆置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母体孕期血型抗体效价、患儿性别、母婴血型组合、患儿放散液抗体效价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送检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母婴血液标本98例进行母婴血型鉴定和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98名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血型分布规律为B>A>AB>O,54.22%为B型,42.66%为A型,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直抗试验阳性率为74.76%,释放试验阳性率为100%,游离试验阳性率为49.70%。释放试验阳性的A型患者中,抗-AB检出率为45.17%,B型患者中的检出率为51.03%,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HDN主要发生于ABO血型系统占97.72%,其次是hR血型系统,其他血型系统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但较为少见。放散试验敏感度最高,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依据。而不同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严重程度也有所区别。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检测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体检者进行研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检验血液标本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值,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出现溶血后,K+(血清钾)、TBIL(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TP(总蛋白)、GLU(葡萄糖)等生化检验指标与溶血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LB(白蛋白)、ALT(谷丙转氨酶)、BUN(尿素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会产生严重影响,使检验结果缺乏可靠性,因此应尽量避免溶血现象出现,保证规范操作,严格控制各检验环节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 影响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I-IDN)的血型分布及其溶血三项检测试验的重要性。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入院54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进行ABO新生儿溶血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结果在54例临床新生儿溶血病中由ABO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32例,占送检标本的59.25%,其抗体释放试验均为阳性,A型患儿为26例,阳性率48.14%,B型患儿为28例,阳性率51.85%,患儿A型血与B型血分布率经卡方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病率高,以母亲0型、患儿A/B型为主。溶血三项试验敏感性高,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溶血三项试验 母婴AB0血型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孕产妇进行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对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来我院进行生产且夫妻血型不合的孕妇286例,选择其中143例孕妇作为实验组,并进行产前血清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对结果阳性的孕妇进行治疗;将剩余的143例孕妇作为对照组,但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观察两组孕妇产后婴儿的溶血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中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6.78%与4.2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黄疸出现时间对比中,对照组平均时间(52.18±25.46)h,实验组平均时间(75.24±28.57)h,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发病新生儿总胆红素水平的对比中,对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产妇检测血清不规则抗体,有助于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延长黄疸症状出现时间并降低黄疸程度,推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标签: 孕产妇 血清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