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结论诊断结果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来观测,对早期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应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因乳腺叶状肿瘤临床上的的表现与纤维瘤酷似,必须在对其治疗上保持严谨的态度。

  • 标签: 乳腺叶状肿瘤 临床病理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腔镜下行胃肠肿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人数均为60人。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肠肿瘤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开腹治疗方式,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结果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腔镜下行胃肠肿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胃肠肿瘤 腹腔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42例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给予大量输血,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输血前,血小板(PLT)计数为(189.22±96.42)×109/L,凝血酶原时间(PT)为(15.07±2.67)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44±0.46),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为(37.61±6.13)s,纤维蛋白原(FIB)为(2.64±1.13)g/L,凝血酶时间(TT)为(16.11±2.38)s;输血后,PLT计数为(115.01±53.87)×109/L,PT为(16.67±5.21)s,INR为(1.26±0.28),APTT为(39.54±7.41)s,FIB为(2.21±0.88)g/L,TT为(18.33±4.57)s。输血后,患者PLT计数、INR、FIB均低于输血前,PT、APTT、TT均长于输血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及时对患者的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 标签: 肿瘤 大量输血 临床检验指标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致力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治疗方式,特采用PICC对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2017年9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共80例,将参与实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每组患者均为40例。实验组采用PICC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结束之后对比并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95.00%)要远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55.00%),差异显而易见;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差距也很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手术之后的护理过程中,采用PICC护理方式可极大的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容易被患者接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很小,患者较为满意,可以作为经验案例提供分享。

  • 标签: PICC 肿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35例卵巢蒂扭转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结果35例中,其中21例为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10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例为卵巢粘液性囊腺瘤,1例为卵巢无性细胞瘤。结论对于急性腹痛患者,如妇科及B超检查发现盆腔肿块者,需高度怀疑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可能。妇检时发现附件区包块,应进一步检查,排除了卵巢非赘生性肿瘤后,不论包块大小,均应适时手术,以降低卵巢肿瘤蒂扭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年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应尽量行保守性手术,不能仅根据卵巢颜色就轻易切除卵巢,至少扭转时间在12h内行保守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扭转时间超过12h者,需临床实验才可证实能否保留卵巢。

  • 标签: 卵巢肿瘤蒂扭转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患者在的临床护理中应用PICC(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进行分析,同时为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肿瘤患者88例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主要将患者分成研究1组与研究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44例。研究1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2组使用PICC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显示,患者在使用PICC(中心静脉导管)方法后,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接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后,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现象比较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较少,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 标签: PICC 肿瘤护理 临床应用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肿瘤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脑动脉肿瘤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3d后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早期(入院3d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随访6个月时的改良mRS(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改良mRS评分为(1.02±0.29)分,低于对照组的(2.59±0.76)分,差异显著,t=12.6782,P=0.0000。结果脑动脉肿瘤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

  • 标签: 脑动脉肿瘤 早期 介入栓塞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肿瘤手术期的临床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42例需进行颅内肿瘤手术的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内肿瘤患者护理时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 标签: 颅内肿瘤 临床护理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咋肿瘤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生分组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内科全日制实习护生30人,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护生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法。患者分组选取我院肿瘤住院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生与患者分组相对应。观察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患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应用人文护理,在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以及临床护理服务水平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文关怀 临床护理带教 肿瘤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患者72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2.78%(1/36)与对照组16.67%(6/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率情况,观察组94.44%(34/36)与对照组77.78%(28/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肿瘤普外科手术治疗中,配合围手术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帮助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普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超在甲状腺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到2017年11月期间应用彩超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诊断的4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就收治的4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彩超诊断中有11例恶性肿瘤患者,34例良性肿瘤患者,诊断结果的吻合率高达91.56%。结论应用彩超显像技术进行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彩超显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内科治疗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相应的体会。方法选取了某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医院内科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肿瘤患者103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103名肿瘤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他们的治疗方式以及药物的使用种类和名字进行记录,并且对药物的使用频率和治疗费用等进行记录。结果在药物的使用方法方面,这103名患者中,治疗性药物占据了绝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洁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的使用比例和平均费用排在前三位。结论本院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基本上处于合理的状态,但是依然存在着预防性用药和无指征用药的情况,因此需要在临床当中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 标签: 肿瘤患者 内科 抗感染药物 临床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21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21患者中,治愈8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78±5.86)min、(235.71±10.62)ml;对照组分别为(71.25±14.71)min、(326.58±31.25)ml;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神经外科 锁孔手术 颅内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我国国内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来本院接受放射治疗的86例肿瘤患者为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应用CNP的为观察组。对比不同护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3%与97.7%,相比于对照组的74.4%与79.1%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对肿瘤放疗患者应用CNP,可充分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肿瘤放疗患者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的62例病理证实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经过病理证实的124位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手术切除法和普通化疗法,观察组62例采用介入治疗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治疗组总的症状有效缓解率为79.03%,肿块消退有效率为75.81%。对照组症状有效缓解率为59.51%,肿块消退有效率为54.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治疗结果确切,应广泛推广。

  • 标签: 中晚期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隐性知识在肿瘤专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之间总共接收的肿瘤科实习的学生60例,把60例实习生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对照组的实习生采取医院常规的教学方式,实验组的实习生在医院常规的教学方式之外,还采取护理隐性知识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和实习效果。1结果对照组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为77.03%,实验组实习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为90.14%,实验组实习学生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满意程度。经考核检测可以得知,对照组学生的护理临床经验、护理基础操作技能、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的平分都明显的低于实验组的实习学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医院肿瘤科的实习带教过程中采取护理隐性知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和实习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隐性知识 肿瘤专科 临床带教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患有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用肠镜和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结合外科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十二指肠镜在术前确诊率高达92.5%,与十二指肠镜、气钡造影等方法联合进行检查可达86.7%确诊率。28例患者实施切除术后5年,可达32.1%的生存率;12例患者实施旁路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0。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采用联合内镜、气钡造影的检查方法,可使患者术前提高阳性诊断率。良性肿瘤可实施节段或局部切除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切除胰十二指肠术。

  • 标签: 十二指肠肿瘤 外科手术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患有甲状腺肿瘤患者的普外科手术治疗当中,不同类型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手术方案的不同利用均匀分组法将其均分成传统组与改良组,传统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改良组患者则接受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主要临床指标。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传统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其他指标也优于传统组患者,两组患者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中,患者接受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甲状腺 普外科 肿瘤 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原发癌的临床情况。方法对76例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3∶1,同时性多原发癌27例(35.6%),异时性多原发癌49例(64.4%)。多原发癌的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约60例(78.9%),多原发癌时间间隔为0~336个月。消化系统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好发部位,其中首发癌的高发器官为食管、胃、肠道(55.3%),二发癌高发的器官为肠道、肺、胃、食管(67.6%)。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原发癌的手术率明显低于首发癌。结论临床需提高多原发癌的诊断意识,掌握多原发癌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多原发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应用及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肿瘤科患者54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帮助患者预防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减少并发症,按照糖皮质激素每日使用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7例,在肿瘤放化疗时期给予每日40mg以下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27例,每日给予40mg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缓解程度。结果对患者抗肿瘤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治疗效果也不相同。结论将糖皮质激素应用与肿瘤科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辅助用药,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以改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缓解肿瘤患者痛苦,促进抗肿瘤治疗质量提升。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肿瘤内科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