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依照就诊顺序将我院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PICC置管治疗,对照组予以静脉导管治疗。结果观察组穿刺与导管留置总成功率90.00%,对照组穿刺及导管留置总成功率77.50%,观察组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12.1±1.5)min,对照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33.8±2.1)min,观察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仅有3例静脉炎(7.50%,3/40);对照组患者脱管2例(5.00%,2/40)、堵管3例(7.50%,3/40)、误入动脉4例(10.00%,4/40)、导管感染2例(5.00%,2/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导管插管方式更加便捷、安全、有效,可在血液病治疗中与锁骨下静脉导管结合使用。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导管 血液病
  • 简介:摘要总结22例患儿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2例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护理的重点是治疗前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本组22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护理
  • 简介:肺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指肺动脉与肺静脉问存在异常交通,造成右向左分流、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临床罕见.发病率为0.02‰~0.03‰,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达11%l一“。我院于2001年6月-2011年8月对7例肺AVF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报道如下。

  • 标签: 动静脉瘘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泌尿外科中双J导管的放置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于24例泌尿系的患者放置双J管的位置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双J导管放置位置分析和处理研究讨论。结果有7例患者的双J导管上段不位于肾盂,8例患者的双J导管的下段没有在膀胱中,通过膀胱镜(3例)、输尿管镜(2例)取出双J导管或重新置管(4例);有4例双J导管的下段放置于尿道中,男性(3例)患者被发现后立即进行膀胱镜下的重新逆行放置导管成功,女性(3例)用血管钳管进行推回膀胱当中;双J导管输尿管中发生折曲3例,拔除(3例)或是重新置管(3例);4例因结石梗阻,双J导管置于了输尿管的下段,进行输尿管镜的碎石并且置管成功。结论双J导管放置位置要正确,否则要拔管或重新置管进行解决。正确的置管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要合理处理发生并发症,降低其不良影响。

  • 标签: 泌尿外科 放置双J 导管 临床分析探讨
  • 简介: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fistulas,AVFs)者生存期最长,感染率最低且最不易形成血栓,因此被推荐作为有条件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于2000年制订及2006年补充更新的肾病预后及生存质量指南(K/DOQI)推荐在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需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至少50%的患者应主要依赖自体AVFs作为血管通路,而最终这个比例应达到65%。

  • 标签: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伦理学问题 静脉导管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终末期肾脏病 血管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肺占位病人在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术的价值。方法2005年7月~2012年3月,19例介入诊疗中并发气胸,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创插管方法行气胸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头端剪2~3个侧孔,选择气胸侧第2或第3前肋间隙锁骨中线处穿刺进针,18G穿刺针刺入胸膜腔内,引入导丝,交换置入剪孔的中心静脉导管,外固定并抽气。结果在操作和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完成中心静脉置管后,5例住院观察,其中2例肺肿瘤射频消融为住院患者,3例肺占位穿刺因合并严重肺气肿,余14例穿刺置管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在等候室内观察1h,无症状加重,听诊双肺呼吸正常,采用门诊观察随访。经抽气及引流1~3d后,18例胸闷、气急症状逐渐消失,患侧胸部扣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胸片或CT复查气胸消失、肺组织完全复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1例重度肺气肿持续少量胸腔漏气,经负压瓶引流5周后胸膜破口完全闭合,肺组织复张。结论与传统外科胸腔引流相比,中心静脉导管行气胸引流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疗效好、患者可在门诊接受观察等优点,尤其适合胸部穿刺介入诊疗操作中发生单纯气胸的病人。

  • 标签: 气胸 中心静脉导管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效果。方法对自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来我院接受护理并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60例患者的病历以及护理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恢复率,并发症情况以及禁忌等,将所得数据整理成表格,得出结果。结果为这60例患者采用了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方式,其中置管一次性成功的有53例,由于封管操作不规范造成了管道阻塞的有5例,患者在接受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有3例。结论对于外科临床护理中采取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方式,只要操作的方法得当,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去操作,在置管后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监护,避免出现并发症这样做对于患者的恢复起到了正面作用,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恢复率。

  • 标签: 静脉置管 外科临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接收并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血流速及心胸比。结果经对比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由于治疗前,P<0.05,总体看手术较成功。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导管介入治疗 临床应用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确诊患有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的方式。将出现脑出血的区域进行分区计数并分级。根据检查数据对心脑血管疾病与脑出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的发生和分级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相关,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有关,研究数据P<0.05。结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因素,其中上述疾病因素为脑出血最为首要的危险因素。同时经研究发现脑出血多发位置位于脑皮层以及脑皮层下的区域,除此之外则见于丘脑及基底节区,偶见于小脑,出现几率最小的位置为脑干。

  • 标签: 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行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l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样后拔除导管,同时留取血培养及导管标本。62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CRBSI组27例和非CRBSI组35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血白细胞计数(WBC)值、CRP值及降钙素原值(PCT值),并对比CRBSI组治疗前后的PCT值。结果CRBSI组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大于非CRBSI组,CRBSI组及非CRBSI组拔管时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7.16±5.84IIg/L和0.97±1.4411g/L(F=11.759,t=5.387,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其WBC(109/L)分别为9.52±3.10及8.65±2.19(F=O.860t=1.291P=O.202),CRP值分别为10.57±3.74mg/L及10.66±4.94mg/L(仁1.641,t=-0.081P=O.935),2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RBSI组拔管前后的降钙素原值(PCT值)分别为7.16±5.84ug/L及0.634-0.43IIg/L(t=5.904,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在早期诊断CRBSI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ICU持续护理质量的改进对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若干对策,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方法通过改进ICU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教育培训方法,增强ICU护理人员对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意识,制定相应的持续护理措施管理制度,增加病患的治愈率,提高我院的医疗水平。结果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多发于ICU科室,通过实施ICU持续护理的管理制度,在2008年2月到2010年3月这3年中我院全部ICU科室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发率约为5.9%,在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结论通过建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强化对ICU医护人员的护理教育培训,制定完善的制度约束医护人员增强对患者的责任感,从而达到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下肢挤压驱栓、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栓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栓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患者查体胸骨左缘第3-4助间隙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2~13(平均4.9)㎜,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4(平均3)㎜,12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例为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根据室缺形态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或改良猪尾巴导管和Terumo超滑导丝,通过室缺口建立轨道,23例均采用国产膜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3例介入治疗成功,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半年后复查心脏彩超,残余分流自行消失,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23例患者心脏彩超证实左房左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适合我国国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国产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引导下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卵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2009年就诊于我中心诊断为卵巢静脉曲张的患者共13例,平均年龄39.4(31~52)岁,病史1~20年。经皮穿刺导管引导左侧卵巢静脉主干内注射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观察静脉主干的闭合情况。结果患者均在导管引导下成功注射硬化剂,泡沫硬化剂平均用量6.2(4~9)ml。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3(1~12)个月,12例患者站立时盆腔坠胀不适感消失,1例减轻;5例性交痛患者中2例症状消失,3例减轻;3例大腿内侧曲张静脉较前减轻。复查超声提示未见卵巢静脉主干闭塞不满意。结论经皮穿刺导管引导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卵巢静脉曲张主干闭合率较高,是创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静脉曲张 硬化疗法 导管插入术 外周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导管(CVC)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首选血路,它主要包含了移植物、非隧道导管、隧道套囊导管,此类血路建立主要适用于患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不能进行血路重建、动静脉瘘(AVF)不成熟、首次血液透析原有血路废弃的患者。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治疗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CRBSI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