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7%(P〈0.05)。结论针对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针对性护理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 标签: 支架 大脑中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有效及安全.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用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前瞻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CVS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0.50~0.78;NNT=1.078);症状脑梗死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0.42~0.69;NNT=1.079);经CT证实脑梗死发生率为安慰剂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发生率为安慰剂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J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SAH患者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发生率,而再出血不良反应发�

  • 标签: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钬激光结合输尿管镜腔内治疗泌尿系结石安全、有效。方法采用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泌尿系结石285例。结果单次手术结石粉碎率达94.39%(269/285)。结论钬激光联合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钬激光碎石术 输尿管镜 泌尿系结石
  • 简介: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有效及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15年12月以前关于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对纳入相关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判断,最终纳入结果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与倍他乐克单用治疗室性早搏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15~1.34,P<0.001);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与单用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临床症状疗效显著(RR=1.23,95%CI:1.15~1.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与单用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心电图疗效显著(RR=1.31,95%CI:1.19~1.44,P<0.001);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与单用倍他乐克治疗室性早搏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95%CI:0.42~1.18,P=0.18)。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较单用倍他乐克在治疗室性早搏方面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动态心电图表现,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质量限制,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建议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治疗策略。

  • 标签: 室性早搏 稳心颗粒 倍他乐克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安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治疗后14d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预后。结果溶栓组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1.4%(P=0.28),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vs24.3%,P〈0.01)。结论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颅内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目的评价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有效安全。方法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利沙坦酯组缬沙坦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监测诊室血压(CBP)、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2周结束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诊室血压,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及夜间下降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阿利沙坦酯降低白昼及诊室收缩压(SBP)降低24h、白昼、诊室收缩压幅度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DBP)平均降压幅度、血压达标率、谷峰比值(T/P)及平滑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自行缓解,但在引起转氨酶升高方面比较,阿利沙坦酯更安全。结论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是安全、有效

  • 标签: 高血压 阿利沙坦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已有研究证实,首个口服可逆ADP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所获得平均血小板抑制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美国学者Cannon等DISPERSE-2研究主要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使用氯吡格雷与AZD6140安全、耐受初期有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安全性 有效性 耐受性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口服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基因多态与其血小板聚集率临床预后关联。方法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62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测血小板聚集率(PA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预测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最佳PAR值。将所有受试者分成HPPR组(PAR≥44.5%)对照组(PAR〈44.5%),使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测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析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及患者MACE。结果HPPR组患者CYP2C19(681AA)基因型(GC:x2=35.46,GA:x2=11.78,AA:x2=14.41;P〈0.05)高于对照组,其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G:x2=29.32,A:x2=25.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68(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与PCI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ACS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MACE发生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通过功能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22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13例患者,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功能鼻内镜鼻窦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传统药物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46%,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2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炎鼻息肉能够通过传统药物疗法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病情反复,通过功能鼻内镜鼻窦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更佳且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非常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窦炎鼻息肉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时程(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ms、120ms〈QRSd〈150ms及QRSd≥150ms组,随访跟踪各组新发房颤概率.通过二元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RS时程房颤新发概率之间相关.结果对患者群体统计表明,房颤新发概率为35.7%.通过二元分析发现,房颤新发概率存在组间差别(21.7%、35.9%、42.5%,P〈0.01);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发现,QRS时程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QRS是慢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QRS时程 慢性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率≥20%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结论症状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并发症增加有关。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药性
  • 简介:目的比较伊布利特胺碘酮转复持续心房颤动(PAF)疗效安全.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选取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72例PAF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33例)采用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kg患者,首次剂量1mg,体质量<60kg患者,首次剂量0.01mg/kg.胺碘酮组(39例)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kg患者,首次剂量300mg,体质量<60kg患者,首次剂量5mg/kg.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内、3h内、12h内、24h内转复率,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后30min内、3h内、12h内、24h内转复率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x2=10.7330,10.6500,8.4538,5.1932,P<0.01或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t=7.9009,P<0.01);伊布利特QTc平均恢复时间短于胺碘酮(t=15.783,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90,P>0.05),但伊布利特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胺碘酮组更短[(0.38±0.10)h比(16.75±8.39)h,t=11.195,P<0.01].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对持续房颤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不良反应消失快.

  • 标签: 心房颤动 持续性 伊布利特 胺碘酮 转复
  • 简介: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依据,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并追踪获取文献,查询时间从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共纳入7项对比BVS及EESRCT,随访时间从9个月~3年,共5546例患者,其中BVS组3241例、EES组23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BVS患者发生心肌梗死(OR=1.55,95%CI:1.22~1.96,P=0.0003)、靶血管心肌梗死(OR=1.73,95%CI:1.32~2.27,P<0.0001)、支架内血栓(OR=3.62,95%CI:2.12~6.18,P<0.0001)风险高于应用EES患者,但在全因死亡(P=0.1)、心源性死亡(P=0.42)、所有血运重建(P=0.10)、靶病变血运重建(P=0.06)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各项复合终点对比中,BVS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1.37,P=0.0003)、面向患者复合终点(OR=1.21,P=0.005)、面向装置复合终点(OR=1.41,P=0.002)、靶病变失败(OR=1.44,P<0.0001)发生率均高于EES组。结论在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随访中,BVS安全有效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不优于EES。临床应用BVS应当更加谨慎,在新一代BVS投入应用之前,现行治疗方案仍需大量、更长时间随访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涂层支架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主要因素[1],高甘油三酯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致代谢紊乱、致凝血-纤溶紊乱被认为是一种强危险因子[2],因此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与降低血清胆固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辛伐他汀非诺贝特交替治疗混合高脂血症,以期提高调脂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方法1.1对象:自2000.5~2001.5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近4周未服过血脂调节剂异常血脂者共78例,随机分二组,合用组40例(男21例,女19例,

  • 标签: 辛伐他汀 非诺贝特 治疗 混合性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中度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颜动心房扑动)患者静脉注射地尔硫革控制心室率有效安全。方法选取NYHAⅢ、Ⅳ级中、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给予地尔硫革静脉注射,观察有效率及血压、症状体征变化。结果85例患者人选,80例(94.1%)患者有效,心室率由用药前(149.5±18.2)次/分下降至用药结束时(gs.3±17.5)次/分,下降幅度36.2%,平均起效时间(6.3±3.9)分钟,用药前后心室率下降有显著意义(P〈0.001)。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下降但多在正常范围,有5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心动过缓,无1例出现心功能恶化。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革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中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房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快速心室率,而且安全高。

  • 标签: 地尔硫革 房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 简介:1资料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共284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0岁组≥170岁组,〈70岁组152例,年龄29~68(52.3±18.1)岁;≥70岁组132例,年龄70~87(72.5±6.1)岁。术前桡动脉搏动良好且Allens试验阳性者首选经桡动脉PCI治疗。桡动脉穿刺成功后选择5FTerurmo左右共用型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术者根据临床情况靶病变决定介入治疗策略。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 安全性 冠状动脉造影 70岁 研究对象
  • 简介:目的探讨当地汉族人群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N2)基因rs2847281内皮脂酶(LIPG)基因rs2000813单核苷酸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健康体检者390例(对照组),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基因分型检测,分析2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rs2000813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000813在男性女性中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847281在女性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等位基因是出血性脑卒中保护因素(OR=0.590,95%CI:0.356~0.979,P=0.040);2组rs2847281在男性中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2000813位点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rs2847281位点多态与出血性脑卒中相关存在性别特异性: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C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

  • 标签: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非受体2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出血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