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尚未批准用于治疗未成年人银屑病的系统疗法。依那西普已被批准用于系统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但由于缺乏临床数据及药品说明书适应证的支持,使得其在未成年银屑病患者治疗中的使用受到限制。为期48周的前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未成年银屑病患者对依那西普治疗耐受性及疗效均较理想。研究者以评估依那西普长期用于中重度儿童和青少年斑块型银屑病的安全性和疗效为目的,进行了一项为期5年的开放性研究。纳入了已经完成48周前期临床试验的4~17岁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每周给予依那西普0.8mg&g治疗(最大剂量每周〈50rag),研究期间患者可局部外用低效及中效糖皮质激素治疗。

  • 标签: 斑块型银屑病 依那西普 药品说明书 临床试验 临床数据 疗效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2%酮康唑洗剂对炎热地区部队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特发性瘙痒症的16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69例,给予2%酮康唑洗剂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对照组56例,给予咪唑斯汀单用治疗,安慰剂组40例,给予安慰剂联用咪唑斯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进行随访。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并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利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调查问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症状积分、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结束时,试验组有效率为65.22%,对照组为62.50%,安慰剂组为65.00%;3组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周,试验组有效率(50.72%)显著高于对照组(21.43%)和安慰剂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DLQI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增高,但试验组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酮康唑洗剂联合咪唑斯汀能有效改善慢性特发性瘙痒症患者的远期症状,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瘙痒症 特发性 酮康唑 咪唑斯汀 远期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成年人的发病率为2%~3%,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8岁之前发病。在儿童期,该病的发病率呈线性增长。从1970年至2000年,儿童银屑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尽管对许多轻度银屑病患儿而言,局部治疗已足够,但对更多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度或顽固性的银屑病患儿,则往往需要系统性治疗。

  • 标签: 系统性治疗 银屑病 儿童期 药物治疗 安全性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制备蛭肽蛋白祛痘乳膏并进行质量检查,为痤疮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治疗产品。通过乳化法制备O/W型乳,矛,并进一步优化处方,采用凝血酶滴定法测定乳膏的每克所含活性单位,并按照各检查方法考察其稳定性、酸碱性、耐寒耐热性、刺激性等。,乳膏外观、铺展性、涂布性等性质良好,各项质量检查合格。蛭肽蛋白祛痘乳膏质量良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标签: 蛭肽蛋白 祛痘 乳膏 质量检查
  • 简介:目的:对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对10例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进行回顾性研究,起始剂量使用0.6~1.0mg/(kg·d)阿维A持续治疗4~6周,过渡期减量为0.2~0.4mg/(kg·d)治疗4~6周,维持剂量为0.2~0.3mg/(kg·d),持续6~12周,随访7~32个月,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儿童脓疱型银屑病PASI评分下降率均≥90%,1例为60%~〈9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干燥(60%,6/10)、瘙痒(40%,4/10)、唇炎(10%,1/10),其他副作用如骨骼发育迟缓、肝功能异常等均未发现。结论:低剂量使用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病安全且疗效佳。

  • 标签: 脓疱型银屑病 泛发型 阿维A 儿童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方案治疗Ⅱ~Ⅳ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90例Ⅱ~Ⅳ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患者均有45例患者,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B组采用紫杉醇+奈达铂常规放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患者2年生存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B组的82.2%(P〈0.05);A组治疗后的2年生存率为80.0%,显著高于B组的60.0%(P〈0.05);A组出现腹泻13例、白细胞降低28例、恶心呕吐21例以及食欲不振20例,B组分别出现23、36、34以及31例,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其临床疗效和生存率都高,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癌 三维适形放疗 紫杉醇 奈达铂
  • 简介:玫瑰痤疮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血管舒缩功能、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免疫功能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皮肤屏障功能的受损有密切的联系,而修复皮肤屏障的治疗同时可明显缓解玫瑰痤疮患者干燥、瘙痒、刺痛、阵发性潮红等临床症状。这个特点使得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在玫瑰痤疮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也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玫瑰痤疮 皮肤屏障
  • 简介:根据长期的临床研究,归纳总结了白癜风的核心病机以及常见中医证型,并相应提出了治法和方药。明确指出风、寒、湿、热、瘀、虚、气滞、肝肾不足等都可以导致气血失和,引发本病。文中还论述了辨证治疗体会,附验案三则。

  • 标签: 白癜风 中医辨证 治疗
  • 简介:目的薯以古代经典名方七白膏制剂的发掘和创新为例,引发中医皮。肤美容外用制剂传承创新的思考.方法探讨古代经典名方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配制新剂型七白膏的方法。结果古方七白膏用现代科技制作,剂型多样,用途广泛。

  • 标签: 七白膏 中医 古方
  • 简介:皮肤屏障由水脂膜和皮肤“砖墙”结构组成,激光治疗过程中的组织学效应对皮肤屏障功能产生影响。其中光化学效应通过影响角质层内细胞间脂质合成使皮肤角质细胞间黏附力下降,影响“砖墙”结构。光热效应产生的热损伤,导致角质层中的角蛋白变性,破坏角质层的正常结构,从而间接影响皮肤屏障的抵御能力。光机械效应通过细胞间的机械应力增加,使角质形成细胞的完整性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症状。激光的不同组织学效应,对皮肤屏障产生不同的作用方式,因此,应用修复产品和光调作用对激光术后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进行修复尤为重要。

  • 标签: 皮肤屏障 光化学效应 光热效应 光机械效应 光调作用
  • 简介:皮肤屏障对于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而穿透皮肤物理屏障、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是提高外用药物疗效的关键,多种化学、物理方法用以促透皮吸收,其中微针,尤其纳米微针具有对皮肤屏障影响小的特点,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皮肤屏障 透皮给药 纳米微针
  • 简介: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不断扩大和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包括毛霉病在内的少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既往毛霉的鉴定以传统表型鉴定为主,近年分子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毛霉的鉴定分类均发生较大变化,新的病原真菌不断被报告,引发关注。传统的毛霉病临床进展迅速,具有较强的血管侵袭性,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以慢性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型毛霉病和易误诊为结核的慢性肺毛霉病作为临床的新类型更值得关注。毛霉病的分子快速诊断仍然停留于实验室研究,以MALDI-TOFMS为代表的微生物鉴定技术则日趋成熟,有望用于毛霉病的实验室快速鉴定。艾沙康唑是毛霉病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抗真菌新药。

  • 标签: 毛霉 毛霉病 分类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人的皮肤具有屏障功能,它在保护皮肤抵御外界刺激及保持皮肤微环境的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银屑病是一种通过表皮角化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表皮屏障相关基因的缺陷银屑病的风险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银屑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 标签: 银屑病 遗传因素 皮肤屏障缺陷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症病灶清除术,观察组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周疼痛变化情况,统计存在性功能相关障碍比例,及两组恢复性生活时间、性唤起时间、每月性生活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2h及术后1周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在阴道干涩、性交痛、性欲低下及性高潮缺失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性唤起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每月性生活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联合骶前神经切断,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发生性功能障碍比例,缩短性唤起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规律性生活。

  • 标签: 腹腔镜 骶前神经切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对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以及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与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研究发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是银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然而皮肤屏障缺陷银屑病发生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皮肤屏障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皮肤屏障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 标签: 妊娠合并梅毒 临床特点 预防方法
  • 简介: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是一种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是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通过与其独特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IL-29利用Ⅰ型干扰素相似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nusproteintyrosinekinase,JAK)/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IL-29通过诱导产生特定的趋化因子,促进皮肤T淋巴细胞浸润,引起并维持炎症,从而与银屑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该文对IL-29银屑病发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9 银屑病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性皮肤病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病、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病。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性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病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 简介:痤疮是毛囊、皮月旨腺慢性炎症所导致的损容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古籍称之为。“皶”、“肺风粉刺,等。白彦萍教授应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治疗痤疮,通过清宣肺卫、清气分热、清营透热、凉血活血等治法,并随证加减用药,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疗效,其思路经验值得椿宽学习。

  • 标签: 卫气营血 辨证论治 痤疮 经验
  • 简介: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