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D治疗儿童湿疹、调节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外搽0.1%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D制剂(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患儿血清25-(OH)D3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儿血清25-(OH)D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明显改善(P值均〉0.05),而观察组患儿血清25-(OH)D3、CD3^+、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口服维生D制剂治疗儿童湿疹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维生素D 儿童湿疹 免疫功能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遗传相关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维生D及其类似物通过与其细胞核受体即维生D受体结合调控靶基因转录,不仅能够调节钙、磷代谢,还能够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抑制角质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化从而有效地治疗银屑病。近30年来维生D及其类似物在银屑病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从系统补充维生D对银屑病有效的偶然发现到目前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现在市场上主要有卡泊三醇、骨化三醇、他卡西醇、马沙骨化醇等品种,并具备软膏、霜剂、凝胶、泡沫剂等多种剂型,和激素等外用药物、光疗、生物制剂、中药等系统治疗联合,提高了银屑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银屑病 维生素D 外用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26b、CD146和TfR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7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设为观察组、78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的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指标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组织miR-26b、CD146和TfR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中FIGO分期较高者阳性率高于分期较低者(P〈0.05),低分化患者则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P〈0.05),中分化患者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与上皮性卵巢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26b、CD146和TfR1呈现高表达状态,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的表达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FIGO分期、病理分型的了解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组织 miR-26b CD146 TfR1
  • 简介:甲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之一。除黑素细胞性甲病外,甲的病理改变还见于外伤、感染、严重全身疾病或其他皮肤病等。皮肤镜的应用有利于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对非黑甲病如感染性、炎症性、外伤性甲病、甲下肿瘤等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皮肤镜 甲病
  • 简介:报告1例经典型卡波西肉瘤。患者男,82岁,左下肢紫蓝色丘疹、结节1年,无特殊不适。近1个月双下肢水肿伴低热。皮肤专科检查:左侧下肢、左足、左手部可见多发性紫蓝色丘疹、结节,直径1~10mm,触之较软,右侧肢体未受累。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见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及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增生呈结节状,新生血管不同程度扩张、充血,形成裂隙样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HHV-8(+)、CD34(+)、CD31(+)、Vimetin(+)、D2-40(+)、Ki-67(+)约60%、CK(-)、DES(-)。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经典型卡波西肉瘤。

  • 标签: 卡波西肉瘤
  • 简介:报告1例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的暴发性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性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标签: 暴发性紫癜 血浆置换 皮肤坏死
  • 简介:患者男,60岁。左侧乳房上部红斑,丘疹,无痛结节伴瘙痒1个月,2年前行结肠癌切除术。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肿瘤细胞广泛浸润,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胞浆淡染,可见较多的典型"印戒"细胞,许多肿瘤细胞呈腺管样排列。诊断:皮肤转移性腺癌。

  • 标签: 皮肤 结肠 转移癌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性脂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的水肿性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性脂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麻风病作为一种处于低流行状态下的传染病,目前已经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特殊的麻风病患者,在诊治的过程中出现血疱、脓疱,后继发大面积溃疡,最后确诊为麻风病并瘤型麻风伴露西奥现象的Ⅱ型反应。

  • 标签: 瘤型麻风 露西奥现象 Ⅱ型反应
  • 简介:报告老年龟头部硬化性苔藓1例。患者男,60岁,因龟头干燥性红斑、脱屑2年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龟头干燥性红斑,伴有少许脱屑;部分皮损变白、萎缩,呈“象牙白”及“卷烟纸”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见带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乳头层增厚,胶原纤维轻度均质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诊断:龟头硬化性苔藓。

  • 标签: 硬化性苔藓 龟头 老年
  • 简介:报告1例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患者女,51岁,全身多发结节、斑块伴痒痛10余年,病情反复迁延、逐渐加重。皮疹伴疼痛,冬季加重、夏季缓解,四肢伸侧、颜面部、臀部对称性分布斑块、结节、色素沉着、皮下萎缩,新旧皮疹同时存在,皮疹早期疼痛明显,晚期轻度瘙痒。早期皮疹病理活检呈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改变,晚期皮疹病理活检呈纤维化改变。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系统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沙利度胺、贝前列钠,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莫米松乳膏等治疗,2周后部分皮疹逐渐消退、颜色变暗。目前尚在随访中。

  • 标签: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均参与其发病过程,但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环境因素中,感染与银屑病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观察到,抗生治疗可以改善银屑病,常用的有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利福平、甲砜霉素等。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抗生除抗菌作用外,其免疫抑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银屑病也具有一定作用。但皮肤、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与银屑病也有着密切联系,抗生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因此关于银屑病治疗中的抗生使用问题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来阐明其合理适应症、具体机制及标准治疗方案。

  • 标签: 银屑病 抗生素 感染 微生物菌群
  • 简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作为现代辅助生育技术(ART)的代表,在不孕不育病症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技术在助孕过程中,多胎妊娠率也随之增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IVF-ET周期中双胎妊娠率为29%,三胎妊娠为3.7%,分别是自然妊娠的14倍和54倍。其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增加直接导致了双卵三胎的概率也比自然妊娠高,双卵三胎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认为可能与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卵母细胞透明带显微操作及体外培养微环境、囊胚移植等因素相关。近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发现IVF双卵三胎1例。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胎妊娠 双卵三胎
  • 简介:结合1例被误诊7年的胰高血糖瘤综合征患者病例介绍,并分析胰高血糖瘤罕见临床表现,该病极易误诊。但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定表现的皮损和明显异常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根据可疑皮损,再结合糖尿病史(或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临床表现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检查血胰高糖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 标签: 胰高血糖素瘤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反应性炎症性皮肤溃疡,为副肿瘤性皮肤损害,伴发肿瘤多为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实体性肿瘤少见,我院2017年11月诊治1例疑诊为糖尿病手感染的坏疽性脓皮病合并肾脏肿瘤远处转移的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0岁,因"口渴多饮8年,消瘦4个月,右手背部溃烂15d"于2017年11月21日入住内分泌科。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肾脏肿瘤 糖尿病感染
  • 简介:报告1例丘疹鳞屑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男,48岁。因头面部、躯干、四肢鳞屑型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1∶320(+);核型:细颗粒型,抗Ro/SSA(+),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诊断: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丘疹鳞屑型)。

  • 标签: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丘疹鳞屑型
  • 简介:报告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后局部排斥反应1例。患者女,36岁。因双侧鼻唇沟反复红斑及丘脓疱疹5天就诊。1周前患者曾于外院行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皮损组织病理:镜下见表皮鳞状上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可见窦道形成,周围分布有单一核细胞。诊断为全面部埋线提升治疗术后可吸收线排异反应。治疗上局部及系统使用抗生无明显效果,予局部清除埋线后皮损愈合。

  • 标签: 面部埋线提升 丘脓疱疹 排异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和临床表型情况。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并使用韦恩图统计药敏交叉耐药数据结果。结果: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种抗生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中,17株对四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全敏感,余139株对四种抗生单一或多重耐药。其中二重耐药率为19.4%(27/139),三重耐药率为5.7%(8/139),四重耐药率高达28.1%(39/139)。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存在多重、交叉耐药,可能与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药物作用机理相似有关。

  • 标签: 痤疮丙酸杆菌 抗生素 交叉耐药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白介素-17(IL-17)与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选择性靶向IL-17A及其受体的生物制剂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介素-17拮抗剂
  • 简介:目的:观察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湿疹患者皮损表皮、真皮中CD1a、CD68抗原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皮肤中CD1a抗原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基底膜朗格汉斯细胞膜上,而湿疹皮损中CD1a抗原主要散在分布于表皮棘层及真皮乳头中。CD68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膜染色,表达在表皮下部及真皮。湿疹皮损表皮及真皮中CD1a阳性、CD68阳性的细胞线性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值分别为2.86、4.43,P值均<0.01)。结论:CD1a、CD68抗原在湿疹患者皮损处表达较高,提示朗格汉斯抗原提呈细胞增多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可能与湿疹发病有关。

  • 标签: CD1A CD68 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