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3%~5%的新发病例有盆腔外或远处转移,可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转移,报道例数极少。本文针对1例子宫内膜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病例进行分析。

  • 标签: 颈部肿块 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耳鼻咽喉头颈部结外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65例头颈部结外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对病理学特征及其分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按照组织学进行分类,其中NK细胞或者是T细胞淋巴瘤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40例,所占百分比为61.54%;大B细胞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19例,所占百分比为29.23%;剩下的患者是由其他情况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6例,所占百分比为9.23%。结论头颈部结外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在患者的不同发病年龄、组织学类型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因此临床中可以通过这些病理学特点加以有效诊断。

  • 标签: 耳鼻咽喉 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内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内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内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内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
  • 简介:鼻相关淋巴组织是上呼吸道的重要淋巴组织,在鼻的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鼻相关淋巴组织免疫学结构和功能及其在鼻黏膜免疫中的重要意义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 鼻黏膜(NasalMuco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保守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重在预防,强调早期、长期、综合、个体化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Ca患者术后并发淋巴漏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对18例甲状腺Ca患者术后并发淋巴漏的回顾性分析,治疗护理上要及早发现淋巴漏,配合负压引流,抗生素的使用,控制饮食及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治愈,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及噪声复合因素对大鼠听力及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失重+噪声组)12只,对照组10只。分别于暴露前、暴露后2周、4周、8周检测其双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并进行内耳MRI扫描,通过专用软件对内耳淋巴液容积进行计算。结果1.实验组动物ABR阈值在暴露4周时开始与实验前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8周时ABR阈值与实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2.实验组动物双耳内耳淋巴液容积在暴露2周时与暴露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4周时与暴露前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8周时与暴露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动物内尔淋巴液容积在实验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可造成SD大鼠听觉电生理的损伤,且会导致大鼠内耳淋巴液容积增大。

  • 标签: 模拟失重 噪声 听性脑干反应 内耳淋巴液容积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于扁桃体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临床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于扁桃体的淋巴瘤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上述病例经活检或病理确诊,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仅1例,均转外院肿瘤科行规范性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结论扁桃体淋巴瘤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病理表现复杂,易于漏诊误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与警惕,力争早诊早治,提高疗效。

  • 标签: 咽淋巴环 扁桃体 恶性淋巴瘤
  • 简介:目的:研究内淋巴囊减压术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材料来源于我科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Lermoyez综合征病例共6例,均为经保守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眩晕者,术前完善检查,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术后进行随访,评估眩晕、听力、耳鸣、耳闷变化。结果术后66.7%(4/6)患者眩晕完全控制,33.3%(2/6)患者眩晕基本控制,57.1%(4/7)的患耳听力好转,33.3%(2/6)的患耳耳鸣减轻,80%(4/5)的患耳耳闷胀感减轻。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术能有效控制Lermoyez综合症患者的眩晕发作,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Lermoyez综合征 眩晕 内淋巴囊减压术
  • 简介:膜迷路积水(endolymphatichydrops,EH),又称内淋巴积水,1938年由Hallpike和Cairns发现其为梅尼埃病(Meniere’Sdisease,MD)的基本病理变化。随着对膜迷路积水的不断研究探讨,目前认为膜迷路积水是一些由于内耳损伤所导致的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包括梅尼埃病、伴

  • 标签: 膜迷路积水 手术入路 内淋巴囊 造模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水
  • 简介:目的探讨散发内淋巴囊瘤发病与VHL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切割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肿瘤细胞VHL基因位点染色体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行分析.结果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中有2例发生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两例肿瘤细胞中分别存在着VHL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异常.结论VHL基因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不但是VHL的致病原因,而且是散发性内淋巴囊瘤发病的重要的基因遗传学基础.

  • 标签: 内淋巴囊瘤 散发性 VHL基因 微卫星标志杂合性丢失
  • 简介: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rhinitis,NAR)是非感染变应性鼻炎(noninfectiousnonallergicrhinitis,NINAR)的简称,包含了一组特征各异的、由IgE因素主导的疾病实体,种类繁杂,病因各异,对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了解甚少。NAR有可能发展成为变应性鼻炎(AR),并且也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鼻炎(Rhinitis) 激素(Hormones) 药物疗法(Drug Therapy) 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179例患者中,7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其中3例同时携带二个基因突变:①4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7例、单杂合突变9例;299delAT位点纯合突变0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4例.②37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2168A〉G位点单杂合突变4例;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13例,单杂合突变17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③3例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其中2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1例1494C〉T位点均质突变;④无GJB3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48例,占26.80%,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1例,占17.32%.结论GJB2、SLC26A4突变是安徽地区重度和极重度综合征型聋患者主要突变形式、其次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通过筛查可以明确部分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可以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再次生育家庭提供产前诊断,从而为防聋治聋提供帮助.

  • 标签: 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线粒体12SrRNA基因 突变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两组人群在不同频率下的听觉定向能力进行测试,比较两组人群听觉定向能力的差异,以期为听处理障碍的评估寻找敏感性指标。方法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对音乐专业和音乐专业两组被试进行实验。结果①所有被试高、中。低3种频率的听觉定向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且被试判断低频声源方向的正确率高于中频声源和高频声源。②所有被试0°、45°、90°3个方向角的听觉定向能力有显著性差异,且被试判断90°方向角声源方向的正确率高于判断45°和0°方向角的声源方向。③音乐专业组和音乐专业组之间的听觉定向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被试的听觉定向能力不受其是否是音乐专业的影响,听觉敏感性高低、平时用耳要求与其判断纯音声源方向没有显著联系,因此,纯音近距音源定位能力的高低不能作为选拔音乐专业人才的参考标准。

  • 标签: 音乐专业 非音乐专业 声源定向 角度 频率
  • 简介: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并筛查常见耳聋致病基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测,完成该湖南籍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绘制家系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对最常见的GJB2,SLC26A4和12SrRNA共3个耳聋基因八个位点以及线粒体DNA全组序列进行初步筛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5人,耳聋患者10人,除两人发病较晚,余均为自幼发病,听力曲线呈盆覆型,造成部分言语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起初为中频受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逐渐累积高低频,表现为全频听力损失,发展为重度-极重度耳聋。对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耳聋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将通过新一代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探索。

  • 标签: 家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耳聋
  • 简介:目的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中耳免疫反应诱导的动物内淋巴积水.方法将9只豚鼠分为2组,中耳免疫组(4只)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对照组(5只).先用KLH加福氏完全佐剂行四肢趾蹼免疫,2周后将KLH投放至中耳进行局部免疫.另外5只豚鼠中耳放置PBS作为对照组.用gadolinium增强的磁共振成像观察内耳淋巴液的动态变化,用耳蜗电图评估听功能改变.结果在KLH中耳免疫的动物中,2只发生内淋巴积水,3只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2只听力损失大于10dB.结论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KLH中耳免疫反应的耳蜗改变,内淋巴积水和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提示存在着一个"漏的迷路",将有可能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 标签: 梅尼埃病 核磁成像 免疫损伤 血迷路屏障 中耳炎 内淋巴积水
  • 简介: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有明确遗传史病例的家族成员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的可能已知相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聋患儿基因突变的热点位点,探讨突变基因位点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并对热点突变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先天性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童109例,通过CT检查及问卷调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对所有病例均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并以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同时,对有明确遗传史的5个家族的相关成员进行相应检测,并绘制家系图,对热点突变基因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09例耳聋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线粒体均质突变检出3例,均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实验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01),有明确遗传病史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遗传病史组(P〈O.001),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前庭导水管扩大组(P〈0.001);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SLC26A42168A〉G和SLC26A4IVS7—2A〉G位点,与有无遗传病史和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GJB2235delC和GJB2299delAT位点,本组病例显示其突变率与有无遗传病史无显著相关性(尸〉0.05);对4个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系和1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析显示,5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结论先天性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JB2、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检出率。本组病例显示GJB2基因突变与家族遗

  • 标签: 基因突变 非综合征性耳聋 GJB2 SLC26A4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