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诸经注疏合刻兴起於南宋前期,《尔雅》《孝经》注疏本刊於元代,《仪礼》较为特殊,注疏合刻迟至明代始由陈凤梧完成。明正德年间陈凤梧编校《仪礼》经注本十七卷,经注、释文文本来源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参酌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校订文字.嘉靖初陈凤梧以自己编校的《仪礼》经注本为基础,附入贾公彦疏文,编成《仪礼注疏》十七卷,刻於山东,是《仪礼》经注疏的首次合刻。陈凤梧注疏本是闽本、北监本、毛本《仪礼注疏》的共同祖本,对明清经书版本、校勘、经学史诸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长泽规矩也先生提出正德合刻《仪礼》注疏的假说,本文将对此加以考辨,并论证汪文盛本覆刻自陈凤梧本。

  • 标签: 仪礼 仪礼注疏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 陈凤梧 注疏合刻
  • 简介:唐朝贾公彦《仪礼疏》50卷,是我们今天研究《仪礼》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关于《仪礼疏》即单疏本~①之刊印、版本源流及现存状况,是《仪礼》研究中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本文参稽有关文献,就以上问题做一考辨。一、单疏本的撰写及刊印《仪礼》自汉代郑玄作'注'以后,三国魏王肃有《仪礼注》17卷~②,晋刘兆有《仪礼注》,~③北周沈重有《仪礼义》35卷~④,《隋书·经籍志》载有《仪礼义疏见》2卷、《仪礼义疏》6卷~⑤(二

  • 标签: 公彦 《仪礼》 单疏 艺芸书舍 义疏 版本源流
  • 简介:郑玄作为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对汉代训诂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所著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之作,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也较完备.本文通过全面收集整理之训诂术语释义的用例,对其加以归类分析,力求较准确地反映出郑玄注一书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训诂条例和训诂方法,使能有裨于阅读古注;并力图通过这种钩稽分析,能从总体上把握郑玄运用训诂术语简明扼要释义的方法,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玄注书的训释特色.

  • 标签: 郑玄 《仪礼》注 训诂 术语 条例
  • 简介: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今文者,汉初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是也。古文者,出于孔壁,《汉志》所载《礼古经》五十六篇是也。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凡遇今古文异文,都要作一番校勘,或从今文,或从古文。从今文,则必于注中注明古文该字作某;从古文,则必于注中注明今文该字作某,

  • 标签: 《仪礼》 古文 郑玄 释例 《汉志》 今文
  • 简介:丧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仪礼·丧服》是研究丧服制度的基本文献,郑玄《丧服》注与贾公彦义疏,是《丧服》阐释的基本资料。当前通行的《仪礼注疏》整理本有彭林先生点校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①、王辉先生整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②,《仪礼》向称难读,这两个本子的整理,为学界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然而《仪礼注疏》的整理,实在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整理本在标点方面难免有一

  • 标签: 丧服贾公彦 仪礼丧服 志疑
  • 简介:从乾隆二十年到道光初年,在乾嘉汉学之风的影响之下,在凌廷堪、胡承珙、褚寅亮、张惠言、程瑶田等人的实践推动下,《仪礼》学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学术态势。礼经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诠释策略出发,或继续兼采汉宋,或张扬朱氏学,或尊尚郑氏学,或进行汉学考据研究,或专事礼经校勘,体现出不同于清前期的"经世致用"观。从诠释学视角看,这一时期礼经学家选择适合自身诠释策略的文献著述体式和灵活多样的诠释方法著书立说,彰显出多样化的诠释风格。从地域视角来看,礼经学家的地域分布大都聚集在苏、浙、皖等地,形成一张独特的学术网络圈,他们之间相互交流问学,促进了《仪礼》学硏究的蓬勃发展。

  • 标签: 清中期 《仪礼》学 治学旨趣
  • 简介:本文认为,汉代的南阳郡在行政上虽隶属于荆州,但在文化上却可归入中州系统。因此,由南阳与中州共同领导的荆州学派实即中州学派。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州地区不仅是学术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的兴起,改变了战国以来的旧有格局。

  • 标签: 学术中心 颍川 《三国志》 《左氏春秋》 汝南 古文经学
  • 简介:《文史》二0一四年第一辑发表的廖明飞先生《〈仪礼〉注疏合刻考》一文,通过深入研究《仪礼注疏》的编纂过程,澄清了不少误说,得出陈凤梧本刻於嘉靖年间、汪文盛本当为翻刻陈本的可信结论。拜读之后,受益良多。惟再三研读之下,发现其说尚有未尽者。故略作考证,以为补充。

  • 标签: 注疏 仪礼 补考 《文史》 编纂过程 嘉靖年间
  • 简介:周人所创制的宗法制度与丧服制度是相辅而行、互为表里的.我们可依据所记载的丧服制度,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涵和精神进行分析和论述,尤其是根据"天子诸侯绝期"的服制规定,对"宗统"与"君统"的关系这一聚讼不已的老大难问题作出新的探讨,进而论证"君统"与"宗统"相分说的合理性.

  • 标签: 《仪礼·丧服》 周代 宗法制度 丧服制度
  • 简介:笔者据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印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用《再造善本》影印丁丙旧藏本校对,逐叶调查此版每一叶的补版情况。经过分析,指出元代前期的补版属于单纯补修,内容未经修订,而元代中后期的补版经过规范化校订,版面变化较大。但元代中后期补版未尝直接取代原版及元代前期补版,于是产生原版、补版混配的情况,因而导致误脱、误重现象。明代补版对原版、补版混配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基本消除了这些误脱、误重现象。此版历经元代西湖书院、明代国子监的收藏管理,是官版递修本的一个典型。本文说明这几百年间,不同时期掌管版片的人员进行不同整理的情况。本文也指出,朝鲜活字本以较早印本为底本,日本刻本是朝鲜活字本的翻版。本文对原版、补版的认定较以往学者更精准合理,影印本读者核对本文分列的刻工名,很容易掌握不同时期补版的风格特点。

  • 标签: 仪礼经传通解 西湖书院 国子监 补版 朝鲜活字本
  • 简介: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李国华汉画像石是汉墓、祠堂、阙等为死人服务的建筑中刻绘图像的石质建筑材料及画像石停的特称。汉墓,汉代人称之“千万岁室”①;石椁与汉墓具有同等效用,是死者灵躯安附的天堂;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所”②;阙则为“天门”...

  • 标签: 汉画像石 祭祀仪礼 太阳神 西王母 祭祀活动 石关
  • 简介:本文通过对《仪礼》乐制顺应礼仪主体和主题的论述,通过对变异乐礼文字的比较解读,解析礼乐仪节蕴藏的调理人性、和乐君臣情感、维系社会稳定的调节功能,揭示以乐师、乐器为载体的礼乐文化所负载的鲜明的刚性等级秩序,以及乐礼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灵活变通的柔性原则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理念。

  • 标签: 《仪礼》 乐制 周代乐礼
  • 简介:”字来源,目前主要有王、同源和、圭同源两种说法。本文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文字形体进行梳理,发现王、同源说并不可靠。而、圭同源说由于相关文字形体演变脉络清晰,加之相关考古资料佐证,则比较可信。

  • 标签: 同源
  • 简介:张弼是获得晚清政府最高职位和官衔的华侨,是“东南亚华侨在清廷担任高职的第一人……在晚清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④论者甚至认为:“由于清朝政府的封建官僚性质,除了利用华侨的工艺技能以外,有近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华侨家是很难参与清朝政府的经济管理的,像张振勋这样得到清政府宠爱,跻身于高官的人,是绝无仅有的。”∞近年来,对于他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图结合近期最新研究成果,对张弼的人生旅程作一概括的回顾与描述。

  • 标签: 张弼士 东南亚华侨 传略 晚清政府 企业管理经验 清朝政府
  • 简介:清代北京外城宣南一带,形成了全国游宦士子的聚居区,与清初名士大都曾驻足于此很有关系。

  • 标签: 士子 名士 清初 清代 形成 关系
  • 简介:冀中南民间多供奉女神三皇姑并定期前往苍岩山朝拜,此习俗至迟在清代后期已经形成,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当前,信众前往苍岩山进香不仅是为了"祈福祛灾保平安",更是为了完成"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仪礼都与三皇姑及苍岩山紧密相连,朝山进香并正确地施行这些仪礼就成为一种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正是这种义务性使得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下依然得以维系和传承。

  • 标签: 朝山进香 家庭义务 人生仪礼 苍岩山 三皇姑
  • 简介:一九三五年九月十日至二十三日,北平《世界日报》以十一次连载的巨大篇幅,推出沈兼专访报道。报道首日的标题摘要中即有“故宫整理文献工作大功已告成”字样,

  • 标签: 沈兼士 故宫 《世界日报》 文献工作 连载
  • 简介:敦(1874—1938),英国苏格兰人。牛津大学毕业后来中国,一住就是34年,不只通晓中文,对儒释道、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也有研究。编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哲学著作不少。来华后先后任过英国驻香港、威海卫等地高级官员。1919—1924年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教师,成了他的知心朋友。

  • 标签: 庄士敦 颐和园 生平事迹 溥仪 君主制度
  • 简介:萧龙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他生前濡墨挥毫怡然自得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谚云:“君子度百岁犹惜其短,小人存一日总恨其长。”萧老享年一百有三,盛世人瑞,寿逾期颐,但友朋相聚而谈,无不惜其仙逝。萧老开江淮大写意画派之先河,受其熏陶和影响而继起者,凡数百人,

  • 标签: 大写意 上海美术 白石老人 李苦禅 画论 老少年
  • 简介:宣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把范围收缩,可以作一篇“清代宣南的士文化”文章。清代历经268年,会试将近百次,每次都有几千知识分子到北京来,住在北京宣南来应试的知识分子非常多。清代文化怎么写?抓什么?我觉得是否可以考虑写文化中的典型,至少可以提出三个典型。

  • 标签: 典型 清代 知识分子 文化 文章 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