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21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00例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采取随机法将其均等化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选择手术中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选择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比率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

  • 标签: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围手术期预防行性护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5例接受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性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此5例患者无法进行经皮穿刺引流并且对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用介入手术操作将剪短的溶栓导管插入动脉并固定,同时给予持续全身肝素化。将抗生素通过溶栓导管泵入。药物均选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给药剂量和频率参考体静脉给药。5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 d,平均动脉置管灌注时间为9 d。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经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脓肿的有效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的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分为观察和参照2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肝恶性肿瘤 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胆管引流(PTBD)术中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12月1 446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TBD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446例PTBD手术中,共发生动脉损伤7例,发生率为0.48%。所有病例均采用透视引导穿刺,其中未成功置入引流管者7例(0.48%),发生动脉损伤1例,置入1根引流管者1 314例(90.87%),发生动脉损伤5例,置入2根引流管者125例(8.65%),发生动脉损伤1例。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会增加动脉损伤的发生率(OR=0.06,95%CI 0.01~0.71,P=0.026)。穿刺针针尖为斜面者1 430例(98.89%),发生动脉损伤5例,针尖为三棱形者16例(1.11%),发生动脉损伤2例。三棱形针尖会增加动脉损伤的发生率(OR=55.57,95%CI 6.84~451.38,P<0.001)。结论动脉损伤是PTBD较少见的并发症,采用三棱形针尖穿刺针及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是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引流术 胆道 肝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为接受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实施术后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综合护理干预应用的康复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介于2020年10月份至2021年10月份之间,共包括在我科接受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其中有43例患者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将其作为乙组,另外43例患者的护理方法为综合护理,将其作为作为甲组。结果 甲组患者护理后肝功能指标与血清AFP显著差别于乙组患者,P

  • 标签: 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肝功能指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射波刀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50例患者实施经动脉化疗栓塞的治疗,针对治疗组50例患者实施射波刀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的治疗,对比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原发性肝癌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E-钙蛋白相对于常规组患者显著更低(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开展射波刀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近期疗效较为显著,能很好的将患者机体血清肿瘤标志物降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射波刀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原发性肝癌 治疗优良率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伴动脉-门静脉瘘(HAPF)患者行调强适形放疗(IMRT)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6年5月-2021年4月开展研究,将60例PHC伴HAPF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采用IMRT联合TACE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瘘口完全封堵50例,其余10例患者均接受二次栓塞。术后1个月肿瘤进展10例,稳定18例,缓解32例,有效率为53.3%(32/60),疾病控制率为83.3%(50/60)。术后半年生存率为66.7%(40/60),平均生存期为(183.6±23.6)d。结论 PHC伴HAPF 采用IMRT联合TACE治疗,效果好。

  • 标签: PHC HAPF IMRT TACE
  • 简介:摘要变异动脉(AHA)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极为常见的解剖变异类型,若术中未能准确地辨识和处理,即可增加术中出血风险以及胰瘘、胆瘘、肝功能障碍和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AHA的分类、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段、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中对AHA的辨识以及处置方式进行综述,以深入阐述AHA对PD的影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变异肝动脉 动脉优先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动脉血栓和狭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对8例肝移植术后急性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 HAS)和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9. 5个月,年龄范围为5~17个月。原发病为胆道闭锁6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母细胞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对2例HAS患儿行球囊扩张治疗,6例HAT患儿行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取栓及支架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结果8例肝移植患儿中,2例为HAS,6例为HAT,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14 d,中位时间为8. 5 d。所有患儿经介入治疗后均恢复血管通畅,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儿随访至2020年3月,3例死亡,另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范围为6~86个月。对2例重度HAS患儿进行球囊扩张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患儿动脉通畅,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6例HAT患儿经介入治疗后,1例再次闭塞,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其余5例动脉通畅;该6例患儿中3例随访动脉通畅,但分别于术后36 d、40 d和1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消化道出血;余3例出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经介入治疗后好转并拔管,截至2020年3月,3例患儿已存活时间分别为25、38和86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能够实现动脉的长期通畅性,虽然还会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是仍可有效延长供存活时间,避免再次肝移植或延长再次肝移植时间。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测门静脉和动脉造影CT检查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6年12月到2019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进行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进行门静脉和动脉造影CT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诊断,对照组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0%,治疗组为95%,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肝癌介入治疗 门静脉 肝动脉造影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动脉灌注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影响。方法: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46例动脉灌注化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23例: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8.70%)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常规护理 肝动脉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就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实施价值做研究探讨。方法:选用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因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进入我院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的排列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干预护理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临床护理措施后其焦虑值以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干预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P

  • 标签: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原发性肝癌 干预措施 实施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就诊的晚期HCC患者中选取100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将TACE治疗给予对照组,于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安罗替尼,对比组间疗效,分析组间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DCR较对照组高,P=0.023。经治疗,组间AFP、CA199、CEA对比(P=0.000)。结论:联合治疗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疗效。安罗替尼属新型小分子TKI,可强效抑制VEGFRl~3、PDGF等多靶点,进而展现其抗肿瘤生长、影响血管新生的作用。

  • 标签: 肝动脉 化疗栓塞 联合治疗 安罗替尼 晚期肝癌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病情发展至中晚期阶段的老年肝癌患者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病情发展至中晚期阶段的老年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30例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中30例患者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病情发展至中晚期阶段的老年肝癌患者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肝功能指标,减少不良反应,使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 标签: 中晚期 老年 肝癌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切除的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2.0±3.7)岁。2例为右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采取右叶切除联合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1例为右前叶肿瘤,肿瘤侵犯门静脉右前支腹侧段,采取右前叶切除术;1例为左叶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采取左叶切除联合断面门静脉断端取栓术。4例患者术中均成功实施了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指导解剖性切除,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合适的肝癌病例可以采用目标流域动脉染色法的解剖性切除术。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动脉 解剖性肝切除 门静脉癌栓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在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以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术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本组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TACE围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QLQ-C30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并发症 循证护理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内收治的6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将患者分成联合组(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放疗治疗)与对照组(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各32例。对比疗效。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TBIL、ALT以及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疗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而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肝癌 放射治疗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及灌注化疗术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行动脉介入栓塞及灌注化疗术的肝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1.95%(P

  • 标签: 优质护理 肝癌 常规护理 肝动脉介入栓塞 生活质量 灌注化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