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椎间融合(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融合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术后发生沉陷的原因,并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病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沉陷的相关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110例中有75例患者术后发生沉陷,发生率为68.18,其中有轻度沉陷38例,重度沉陷30例;双节段切除融合术较单节段切除融合术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沉陷;颈椎凸曲度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间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术后发生沉陷较为常见,主要是多节段切除造成的,术中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多保留相邻终板,以防止术后沉陷。

  • 标签: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 钛网沉陷 相关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板椎间融合(cage)内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零切迹组)12例,颈前路减压板cage内固定术(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零切迹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零切迹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零切迹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零切迹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零切迹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板cage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骨瓣、普通和预塑二维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行颅骨修补术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自体骨瓣修补168例、普通122例和预塑二维45例。结果普通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时间(92.5min)和预塑二维组(85min)较自体骨瓣组(65min)明显延长(P〈0.05)。三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材料外露、再手术取出材料、癫痫、颅内血肿和皮下积液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自体骨瓣组术后外观缺陷率最高,普通组次之,预塑二维组最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瓣、普通和预塑二维等材料与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癫痫、颅内出血等无明显相关性;额颞颅骨缺损首选预塑二维,非额颞颅骨缺损修补应首选自体骨瓣;普通逐渐淘汰,但可使用于颅骨缺损急诊一期修补。

  • 标签: 颅骨缺损 修补术 自体骨瓣 钛网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入路,应用支架重建眶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T扫描和三维成像诊断,对18例眶底缺损患者进行微型网内固定术重建眶底缺损,其中10例为眶底伴邻近颅面骨折,采用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8例为陈旧性眶底骨折,采用睑结膜切口。结果18例患者的眼球内陷和部分合并颧骨骨折的状况得到纠正,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位置较隐秘或未遗留瘢痕,颜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24个月,支架无1例松动或移位或者其他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入路以及睑结膜入路都能为术者提供足够视野与操作空间,应用微型网内固定术可重建眶底缺损,防止复视,术后美观效果佳。

  • 标签: 眶底骨折 钛网支架 头皮冠状切口 睑结膜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三维塑形与传统修补颅骨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按选入标准选取2008年3月1日—2017年2月1日到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100例患者,抽签法将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为43例、5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进行修补,实验组采用三维塑形修补,计算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4±13.2)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6)d,对照组分别为(132.9±14.8)min、(18.2±3.2)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实验组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修补颅骨相比,使用三维塑形修补,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降低,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益。

  • 标签: 颅骨/损伤 颅骨修补 颅骨/外科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Patel等首次以金属网格板状的形式将引入矫形外科,用于颚面骨重建与髋臼置换手术。一直以来,常被用于治疗骨缺损,对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塑形后将其填充骨块,并移植于目标区域提供支撑作用。1986年,Harms与Biedermann发明了第1件脊柱内置物,将其设计成椭圆网格状柱形体,作为一种脊柱垫圈,为植骨块提供支撑,该技术明显提高了脊柱植骨融合率,同时使得自体取骨产生的髂骨、胫骨或腓骨植骨块骨折或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板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26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零切迹组)、28例采用板椎间融合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恢复率评价临床疗效;于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C2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 SVA)和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结果零切迹组手术时间(83.0±14.9) min范围(60~120 min)、术中出血量(70.5±27.3) ml(范围30~150 ml),板组手术时间(100.0±23.9) min(范围65~145 min)、术中出血量(104.2±38.8) ml(范围30~250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06;P=0.00,0.04)。零切迹组随访(30.4±5.8)个月(范围24~36个月),板组随访(31.2±4.9)个月(范围24~36个月)。零切迹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0)分和(9.2±1.7)分改善至术后1个月的(2.1±0.8)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3.4±1.0)分和(15.1±0.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96,221.40;P=0.00);板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1)分和(8.7±1.6)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2.3±0.9)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2.6±0.9)分和(15.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35,126.64;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且大于板组(P<0.05)。零切迹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6.7°±2.7°和-6.5°±3.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4.2°±4.9°和12.9°±4.9°、末次随访时的5.9°±4.7°和5.0°±4.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98,179.97,P=0.00);板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5.7°±3.5°和-6.1°±4.0°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3.9°±6.9°和13.0°±6.4°、末次随访时的11.0°±5.5°和10.4°±5.6°,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7,119.98,P=0.00);零切迹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且小于板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7.7%(2/26),板组为28.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结论对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板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中期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应尽量避免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

  • 标签: 颈椎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计算机数字化塑形与手工塑形修补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析50例使用计算机数字化塑形和53例使用手工塑形修补颅骨缺损的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用时、钉用量和病人满意率。结果计算机组手术时间短、钉数量少、患者满意率高。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数字化塑形钛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镍聚髌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镍聚髌治疗髌骨骨折56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18个月,镍聚髌治疗髌骨骨折优良率96.4﹪。结论镍聚髌治疗髌骨骨折固定牢固可靠,组织刺激反应小,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最大限度保存膝关节的功能,是目前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标签: 髌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镍钛聚髌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1例颈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疼痛程度(VAS评分)、脊髓功能(JOA评分)、Cobb角、骨融合时间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神经症状明显改善,颈痛基本消失.末次JOA评分(25.3±2.7)分,较之术前的(8.6±6.1)分获得明显改善,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6.0%(16/21).末次随访VAS评分(3.1±0.1)分,与术前(7.6±0.5)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下颈段后凸畸形明显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29.9±6.2)°改善至术后(7.7±3.1)°,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8.6±4.4)°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9.2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结核可取得早期缓解疼痛、纠正Cobb角、早期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的良好疗效.关键词颈椎结核手术一期前路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18-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刚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应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3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至末次复查时,全部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脚腰段脊柱生理弯曲得以维持,无继发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线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感觉(t=2.759,P=0.025)、运动(t=4.616,P〈0.05)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足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减压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下称扩张)制作的扩张皮瓣修复颅骨成形术后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颅骨成形术后网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8~70岁,网外露出现时间为颅骨成形术后3个月~4年,网外露创面面积:1.5 cm×0.6 cm~6.3 cm×6.0 cm。Ⅰ期于网外露创面周围边缘1 cm以远的正常头皮下置入1个或2个额定容积50~200 mL方形扩张,注水时间2~3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额定容积的1.6~2.0倍。Ⅱ期行扩张取出及扩张皮瓣(面积为4.1 cm×1.8 cm~9.1 cm×7.9 cm)转移修复网外露创面。统计扩张置入部位,扩张皮瓣转移形式,术后网外露部位创面愈合情况、扩张皮瓣成活情况;随访头部切口瘢痕及外形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扩张置入部位为颞部、6例为顶部。11例患者扩张皮瓣推进转移,2例患者扩张皮瓣易位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成功保留且头部创面均愈合。1例患者扩张皮瓣尖端坏死通过换药处理后治愈,12例患者扩张皮瓣转移后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外露保留,切口愈合好,切口瘢痕隐蔽,头皮毛发生长良好,头部外观较佳。结论采用扩张皮瓣修复颅骨成形术后网外露创面,能有效地覆盖创面并保留外露,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 标签: 扩张术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颅骨成形术 钛网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板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2012年~2016年收治的采取板颅骨修补治疗颅骨缺损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结果手术后相同时间段内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比率为84.6%(11/13),对照组患者则为23.1%(3/13),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为15.4%(2/13),对照组患者为53.8%(7/13),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板颅骨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钛网板 颅骨修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胸腰椎前路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应用胸腰椎前路板加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48例。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8例无神经损害者,术后功能良好;30例不全截瘫患者中,均有Ⅰ~Ⅳ级恢复;10例全瘫患者,未有任何恢复。随访CT及X线片见植骨均已融合,未发现椎体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折断及折钉现象。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减压板加植骨内固定,对于来自椎管前方的致压因素,手术直视下减压彻底,能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重建其稳定性,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胸腰椎前路钛板 钛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柄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板、行胸壁重建术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山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继发性胸骨柄肿瘤病例,其中男8例,女5例,中位年龄56岁(41~72岁),原发性胸骨柄肿瘤11例,纵膈肿瘤侵犯胸骨柄1例,乳腺癌转移至胸骨柄1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即刻应用板、行胸壁重建修复。以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EQ-5D直观模拟评分量表(ED-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并于术后3个月拍摄CT。以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2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切口一期愈合,术后恢复好;1例术后出现反常呼吸,予呼吸机支持,术后9 d反常呼吸消失。13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CT显示板、无移位,无变形。均无明显上肢功能障碍。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7~41个月),1例软骨肉瘤患者因复发于术后11个月死亡。EQ-5D评分中疼痛或不适一项,术前为(1.85±0.80)分,术后为(1.15±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4个维度手术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Q-5D问卷总分为(7.08±2.02)分,术后为(5.45±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前ED-VAS得分(85.69±7.58)分,术后为(92.54±2.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板、应用于胸骨柄肿瘤切除即刻胸壁重建,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 胸骨柄 胸壁重建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9岁。累及节段:胸椎(T(6-10))6例,胸腰段(T(11)-L1)32例;腰椎(L(1-2))9例。GulhaneAskeriTipAkademisi分型,Ⅱ型28例,Ⅲ型19例。病程3-15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采用Cobb’s角纠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6-57个月,平均(45.6±6.3)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18个月,平均(14.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结核复发,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obb’s角、VAS评分(t=20.967,P=0.000;t=59.671,P=0.000)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t=19.746,P=0.000;t=80.113,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除10例由D级恢复为E级、4例由C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患者术前、术后均为E级。结论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充分减压,同时实现固定、融合以及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病灶清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可塑形三维修复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所致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43例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患者,以可塑形三维修补颅骨缺损。结果43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头颅外观及CT复查均见塑形良好。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恢复良好,无后期感染发生。结论可塑形三维用于修补颅骨缺损,塑形简便,效果良好。

  • 标签: 颅骨缺损 可塑形三维钛网 颅骨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