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观上的律己、责己是个重要特色,它陶冶的是内向型民族性格。儒家文化的始端——先秦阶段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伦理学说,这种理论设定社会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居仁”、“循礼”、“行义”以“明明德”于天下,即按“周礼”要求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先秦儒家道德造就“志士仁人”是依靠个体的天赋本性和认识能力,把外在的“礼”转化为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遵循,即首先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然后扩而充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走向自我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德学说的内向性特点的分析,从源头上探索一下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由来。

  • 标签: 儒家道德观 道德学说 孔子 自我完善 民族性格 个体道德
  • 简介:<正>每一个做父母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而恰恰是儿童早期不良的心理环境,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了他们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甚至贻害终身。重视儿童性格的早期培养,就是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良好的教育训练,以

  • 标签: 儿童性格 早期培养 儿童生活 心理环境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 简介:本研究采用Spence&Helereich的个人特征问卷(PAQ)对山东大学的1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1)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工具性一自我坚持特质,但男女大学生在情感一人际关系特质上表现出趋同的趋势;(2)男女大学生在对各自性格的理想模式上表现了更强的趋同的趋势;(3)男女大学生所共同期待的性格模式是:男女性都同时具有更强的工具性.自我坚持特质和情感.人际关系特质,即Bem所说的男女双性化,而且女性男性化的愿望更加强烈。

  • 标签: 差异研究 学生性格 男女 当代 女大学生 人际关系
  • 简介:<正>人,渡过了心理上和社会上相对稳定的壮年期以后,就要进入老年期。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由于生活安定和营养普遍改善,人们的寿命大大地延长了。社会对老年人也很关心,例如全国不少地方都举办了老年大学、离休退休干部工人的俱乐部以及敬老院等福利措施。“发挥余热”,许多老年人为“四化”做出新贡献。中国有句俗语,“家里有个老,就是有个宝”。敬老爱幼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是调查表明,老年人在人际

  • 标签: 老年人 老年期 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因素 性格 心功能
  • 简介:本研究使用相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北京人和上海人对对方社群的社区性格的评价,发现北京人普遍认为上海人具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进取性、开放性和适应性,而较少具有保守、重人际关系的人格特点;上海人则认为北京人继承了守信用、重感情、乐于助人等优秀的品质,而相应缺乏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些特质。同时,本研究也说明相应分析是深度加工数据获得更深入信息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北京人 上海人 社区性格 相应分析 人格特点 居住环境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入社会性格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人的社会性格结构由八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忠信感、进取性、保守性、顺从性、疏远性、开放性、适应性和独立性。个体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对社会性格特点具有影响作用。常态被试可被进一步分为进取开放型、保守顺从型和中间型三类。创造条件促进人格向趋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亦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 标签: 社会性格 社会转型时期 分类研究 社会发展 性格结构 影响作用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而实现的。这种阐释,如果不是一种本本主义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深入解读,那么就往往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含义的说明,而且还要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某种新的内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阐释本身也就是一种创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这种创造性的阐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唯物辩证法 李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社会学
  • 简介:本研究将成就动机、性格特征及内外控倾向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对大学生自信人格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路径,从而揭示出四种人格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235名大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内外控和自信等四种人格特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成就动机、内外控倾向和性别等主要变量对大学生自信有显著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和控制点对大学生自信具有直接效应,控制点和性格特征对自信具有间接效应.

  • 标签: 大学生 成就动机 性格特征 控制点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