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中,道德上的律己、责己是个重要特色,它陶冶的是内向型民族性格。儒家文化的始端——先秦阶段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伦理学说,这种理论设定社会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居仁”、“循礼”、“行义”以“明明德”于天下,即按“周礼”要求来维护、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先秦儒家造就“志士仁人”是依靠个体的天赋本性和认识能力,把外在的“礼”转化为对“仁义”的内在自觉遵循,即首先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然后扩而充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走向自我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向性特点的分析,从源头上探索一下中华民族内向型性格的由来。

  • 标签: 儒家道德观 道德学说 孔子 自我完善 民族性格 个体道德
  • 简介:儒家是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现代尼济条件下,儒家的作用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但市场经济同时也为儒家之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提供新的机遇、新的市场,拘句话说,儒家与市场经济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契合的一面。本文着重从德刑和义利两个方面阐述了其与经济冲突与契合的情况。进指出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首先,就必须批判和继承传统首先尤其是儒家,从中吸取有

  • 标签: 儒家道德观 市场经济 冲突 契合 德刑观 义利观
  • 简介:摘要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儒家伦理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等几个阶段,前后相续,相互交替。在道德主体性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兼具理性、情感、意志三种机能。本文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入手,对儒家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对其做出评价。

  • 标签: 形成 发展 评价
  • 简介:儒家那里,恶始终没有在道德的世界里得到自身的应有角色定位,只在符号的意义上与善存在对应的关系,善的实现必须在与恶的斗争中才能完成。儒家道德世界是单一的善的世界,而事实上善恶是互为依存的因子,所以,在儒家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只是虚幻的世界,道德也永远无法成为人们行为的目标和内在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儒家必须深刻认识的方面。

  • 标签: 儒家道德 善恶对峙
  • 简介:道德的中心问题是善.在儒家文化体系里,善、仁与圣都具有这一含义.善何以可能这一道德哲学的问题,在儒家思想体系里,也就演变为仁、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仁的本义是爱亲人,因此,爱亲人的孝自然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而将仁爱上升为博爱众生,则为圣.因此,圣不仅是道德理想,同样也是政治理念.仁与圣的实现,在孔子那里,依靠忠恕,推己及人;在孟子那里,则为推恩.以自我的情感为基础发生的情感转移,休谟称之为同情.因此,聚合理念与生理因素的同情是孔、孟善何以可能的基础.同时,这也揭示了道德发生的机制.

  • 标签: 儒家 同情
  • 简介:“心”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通过“心”的作用,人之道德主体不断生成。孔子以“心”确立了人的道德本质的内在向度以及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两个面向诠释了“心”的理论,“心”既有道德内涵,又具有认知功能,进而成就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方式。先秦诸子所言“心”具有是非判断、价值评价和道德训令的功能;“心”塑造了道德主体的伦理规定性,生发了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自觉,引导着道德主体不断实现精神超越。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主体 生成
  • 简介:本文拟从萨特道德的理论前提出发,阐述其道德发展的两大阶段及思想内涵,进而分析其产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标签: 萨特 自由观 道德观
  • 简介:儒家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到今天,其中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在当代青年中,它也不无影响。本文着力探讨了仁爱、正义、诚信在当代青年中的影响及其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的发展。

  • 标签: 青年 儒家 道德思想 诚信意识 “仁爱” “正义”
  • 简介:“能近取譬”的方法是孔子首先提出并应用于道德教育领域的。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具体表别为:同类相推、综合比较和异类比德,主要功能是对事件做定性分析,给出基本性质上的判断和比较,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参考。“能近取譬”既有利于开展启发式的道德教育,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 标签: 能近取譬 儒家 德育
  • 简介:民主政治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客观落实,徐氏检讨儒家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固执地用传统儒学性善说直接去充实民主政治、作为民主政治的人性论基础

  • 标签: 儒家道德 徐复观儒家 政治理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民主政治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客观落实,徐氏检讨儒家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固执地用传统儒学性善说直接去充实民主政治、作为民主政治的人性论基础

  • 标签: 儒家道德 徐复观儒家 政治理想
  • 简介:康德的道德是其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激励人们对道德世界、至善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反映他道德学说的两面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康德道德学说的矛盾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 标签: 道德 理性 至善
  • 简介: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內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 标签: 仁义 德治 道德权利 政治权利 公私之辨
  • 简介:韩国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儒家的国家,在韩国儒家最重要的内容是“八德”中的忠孝礼。韩国儒家的特点是具有多种价值体系的支撑、注重实际问题。对中国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可能而且必须弘扬儒家,在弘扬的过程中也要清除传统儒家中的封建毒素,坚持在批判中继承。

  • 标签: 韩国 道德 启示
  • 简介:乔治·贾诺塔基斯(GeorgeGhanotakis)博士是加拿大儿童哲学研究所的创始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的教育部门特别顾问。他的有关儿童思考与培养的书籍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好评并获得很多奖项。本期中本栏目将继续选登他的《我的小小“道德”书》中的一系列看似平常的小问题。请您也用这些问题问问自己的宝宝,看看他有怎样的判断,这一定是个有趣的过程。

  • 标签: 濒危动物 周围事物 评审小组
  • 简介:在中国伦理史上,道家作为一个与儒墨相对立的学派,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我们说,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而老子以后,道家又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庄周所倡导的老庄流派,一是齐国道家所倡导的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后来与法家合流,形成了“黄老刑名之学”。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家,一般说来,是指以老庄为代表的一派。这一道德念的总的倾向是:以保存个人的生命,超脱

  • 标签: 庄周 黄老学 德经 中国伦理 天地万物 坐忘
  • 简介:武德是武术文化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面临着现代文明的挑战,我们应辩证的认识武德文化的长处及不足,对武德文化的二重性进行概略的分析.

  • 标签: 武术 武术文化 道德观
  • 简介: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应该在遵循大学生价值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吸取更多合理、有益的思想资源,以提高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渊源,其思想博大精深。深入挖掘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对于提升大学生价值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教育思想 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