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哲学”的概念与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首先出现于欧洲的法国、德国,其次出现于亚洲的日本、中国。“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形成于日本。“中国哲学”概念在东亚的出现,语境与欧洲迥然不同。它是近代化的产物,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 标签: 以西释中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研究 近代意义 近代化 必然性
  • 简介:一、《圣经》与经《圣经》的诠释是属于专业解释学的范畴。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的任务在程度上是不同于阅读和理解朋友的一封来信,也不同于阅读当代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不同于阅读和理解报纸上的某一事件或一本现代小说或短篇故事。在经过程中有许多先前已经讨论过的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圣经》的解释,

  • 标签: 圣经内容 释经 经文 文本 解释者 解释学
  • 简介:“七因明”宏度因明是在论辩中产生的。论辩有着时间、地点、辩论之事、参加人员等等条件的限制,即所谓“七因明”:一、论体性:辩论之性质,有其六种。(1)言论,即世间的语言。(2)尚论,即世间崇尚、高尚、景服之论议,是人们乐闻信从,没有过失,与理相应之...

  • 标签: 言词 语言 言论 应具备的条件 前后颠倒 资格限制
  • 简介:帛书《易经》异文校刘大钧讼:有复(孚),洫(窒)宁(惕)。克(中)吉,冬(终)凶。利用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复,返复。今本之“孚”,帛本皆作“复”,恐家法不同耳!案之《周易》古经,有的卦爻辞作“复”,较之今本作“孚”,似于义更胜,如《随》卦九五爻之“...

  • 标签: 帛书《易经》 《说文》 今本 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义证》 《易》
  • 简介:清华简《筮法》简6、8第一栏的“”应读为“时”,解为乃;清华简其他地方和《尚书》中的一些“时”字也应当如此理解。简19第一栏的“亢”应读为“更”,解为经,“一卦亢(更)之”指艮卦由首至尾经过整个卦例。简5、7第三栏的“”应读为“辩”,指辩论。简8第三栏、简23第四栏的“”字应是“退”之讹写或异体。简21第三栏“”应读为“表”,训为外,指卦例中上面的两卦,“表肴(淆)”指该卦例中两外卦一为少男、一为中女,淆乱不相搭配,或如贾连翔之说,指该卦例中左上卦为三个不同的数字构成。简53后半段“”应读为“管”,“權(管)”与“侗(筩)”为同类之物。简57后半段“”从玉、燭声,可读为“”,指弓袋。本篇“当日”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天干相合之卦,“当辰”指出现与占筮之日地支相合之卦。

  • 标签: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筮法》 文本解释
  • 简介:刘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29.5万字,249页。该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在廖名春教授指导下,历时三年的精心之作,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高校社科文库》。

  • 标签: 光明日报出版社 校释 帛书 博士后流动站 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
  • 简介: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德清注”(《道德经

  • 标签: 庄子哲学 庄子内篇 《庄子注》 《逍遥游》 《齐物论》 《庄子》
  • 简介:《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和研读,我们奉之为行走天路的脚前明灯,一天也不可少的灵命指南。因此,《圣经》在我们基督徒心目中具有无上的权威,是我们认识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基督徒生活、行事、为人的指南。目前,办好教会,加强

  • 标签: 圣经 历史文化背景 文化差距 启示 释经 经文
  • 简介:我很少给人写序,迄今为止,只给吕绍纲先生写过一篇。我上过吕先生的《周易》课,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周易)的哲学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嘱我写序,师命难违,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写得实在艰难。现在,刘彬副教授又要我写序,我本想一推了之,但实在说不出口。一是因为刘彬副教授在清华跟我做过二年的博士后,其工作的结晶就是此书——《帛书(要)篇校》,许多问题我在课堂上、在课后都跟他有过交流、有过讨论。向读者推荐、介绍此书,我确实比别人更有发言权。

  • 标签: 校释 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 哲学精神
  • 简介:“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本文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 标签: 佛教典籍 十三经 简释 基本精神 中国佛教 效率与效果
  • 简介:本文为吕潋先生未发表之文稿,讲于1963年5月1日,原稿现存于南京金陵刻经处。2009年12月12日,余参访南京金陵刻经处,得见该稿,遂整理以飧学人。

  • 标签: 金陵刻经处 离合 2009年 南京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楚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 标签: 会意字 讹变字 考释
  • 简介:《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一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 标签: 一以贯之 忠恕
  • 简介:本文探讨式摩尼法的缘起、内容、异说及其修道意义,通过律典中的不同记载,揭示式摩尼法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 标签: 式叉摩尼 六法 学法女
  • 简介:佛教史上把会昌年间唐武宗灭佛的事件称为“会昌法难”。对这一事件,大多数人是通过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统史书了解的。从这些史书的记载中,人们可以透过拆毁寺舍与还俗僧尼的长串数字,感到这一事件的巨大规模与声势,并通过皇帝的诏书,知道废佛与国计民生的严重关系。然而,这一事件是怎样进行的,内在

  • 标签: 佛教史 会昌 《唐书》 五台山研究 《资治通鉴》 大宋僧史略
  • 简介:经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研读圣经和解释圣经。本文从中国教会的实际出发着重阐述了树立正确的经观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这对正在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中国教会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圣经》 释经 神学思想建设
  • 简介:曾经有位施主问过戒嗔。向佛祖许愿会成功吗?对于这个问题,戒嗔觉得很难回答。虽然施主们觉得如果诚心拜佛,外加自己足够努力,愿望自然会实现,可事实上,如果许愿不切实际,那么即便烧再多的香、用再多的心思,一样很难达成心愿。

  • 标签: 教育专家 儿童 人生信念 进取心 平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