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采用腔内技术治疗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15例的临床资料。1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8例导管取栓,4例导管取栓+置管溶栓;3例肠系膜动脉硬化狭窄继发血栓,行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和置管溶栓。技术成功率100%,14例患者术后急性肠缺血症状即刻缓解、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腹膜刺激征象,行部分肠段切除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及早血管腔内治疗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可快速、有效地开通患者肠道血运。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ISMAD)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ISMAD患者得到确诊。随着对该病诊治经验的积累,对其认识加深,临床诊疗策略也发生转变。我们对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现有证据为基础,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对ISMAD的诊疗策略进行总结,并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对ISMAD的诊疗。

  • 标签: 肠系膜动脉 夹层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炎的首发症状通常是上腹痛,需与多种疾病鉴别。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的假性动脉瘤是罕见的内脏假性动脉瘤类型,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腹痛及出血等症状。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肠系膜动脉假性动脉瘤,以期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避免漏诊。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 腹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沟槽组织和毗邻肠系膜动脉的钩突断端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对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术后是否进行辅助化疗、T分期、N分期、TNM分期、性别、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术后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性别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缘1 mm内未发现癌细胞组(8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9.0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0%、25%。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组(3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4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0%、0。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组与手术切缘1 mm内未发现癌细胞组生存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动脉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是影响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上动脉
  • 简介:摘要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Ⅱ型内漏行腹腔镜下肠系膜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结扎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手术细节及治疗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失血200 ml,术中成功使用止血夹双重结扎发自瘤体前壁的肠系膜动脉、2对发自瘤体后壁的腰动脉以及1根发自瘤体后壁的骶正中动脉。住院期间无血制品使用,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内包含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的三期CT增强扫描以及超声造影检查瘤腔内均未见造影剂显影。说明采用腹腔镜技术结扎肠系膜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处理EVAR术后Ⅱ型内漏是有效、安全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行肠系膜动脉造影同时完成肠系膜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SMA)测定的70例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行肠系膜动脉支架植入,46例予抗凝治疗下的保守治疗。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前FFRSMA为0.53±0.14,支架植入后为0.95±0.05(P<0.01)。随访时间1~36个月,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腹痛、腹胀及慢性腹泻症状。本中心认为肠系膜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测定可充分评估夹层病变对肠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于临床决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接受腔内治疗的3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ISMAD患者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技术成功率93.5%, 28例患者植入自膨式裸支架共36枚,1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后89.3%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率3.2%。术后随访时间6~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1、3、5年的腔内治疗后免于再干预率分别为100%、100%及91.7%。结论依据一定的指征对部分症状型SISMAD实施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支架 夹层 腔内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在肠系膜动脉栓塞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19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溶栓治疗成功15例,血流及肠道功能均恢复。4例患者溶栓治疗期间病情加重,其中3例剖腹探查证实发展为肠坏死,行肠切除术后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对于尚未发生肠坏死的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早期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血栓负荷,挽救缺血肠管。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栓塞 导管接触性溶栓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由于小肠供血中断而引起的急腹症,如未及时治疗将迅速进展为肠坏死,从而危及生命。AMI常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而随着增强CT的普及,诊出率越来越高。不同类型的AMI有各自的特点,鉴别各类型AMI有利于治疗的选择。早期血运重建对AMI的预后至关重要,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应个体化选择。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发病率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下区肠系膜动脉优先入路在可切除胰头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79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可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动脉优先入路组(动脉优先组,48例)和常规入路组(常规组,31例)。动脉优先组为在结肠下区先探查肠系膜动脉,判断肿瘤可切除后切断肿瘤血供,再切除肿瘤,并常规吻合。常规组行传统的根治性PD。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个数、切除标准、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胰瘘、胃排空障碍、腹腔出血、胆瘘、腹泻等)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情况。采用门诊和(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动脉优先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400 ml比600 ml,P=0.005),术中输血率明显下降(39.6%比64.5%,P=0.030),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增加(19个比13个,P=0.024),R0切除率明显提高(83.3%比58.1%,P=0.013),但腹泻发生率明显增加(39.6%比16.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优先组和常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19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0%、39.5%、28.5%和64.1%、33.7%、15.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和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动脉优先组患者的1、2、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提高(61.2%、39.5%、25.9%比46.0%、21.3%、7.1%,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下区肠系膜动脉优先入路可提高R0切除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径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直肠癌肠系膜动脉(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行直肠癌手术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与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156例患者中,IMA根部淋巴结转移21例,转移率为13.5%;平均每例送检淋巴结为2.3个(1~9个),共送检淋巴结359个,其中有转移的淋巴结有72个,转移度为2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T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肝转移及术前血清CEA水平是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出AUC值为0.856(95%CI 0.825~0.886),当最佳临界值为2.49时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此时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90.21%,特异度为86.20%,约登指数为0.56。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验证预测模型,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9.26%,两者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直肠癌肠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动脉 淋巴结 预测模型 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直肠癌肠系膜动脉(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行直肠癌手术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与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从而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156例患者中,IMA根部淋巴结转移21例,转移率为13.5%;平均每例送检淋巴结为2.3个(1~9个),共送检淋巴结359个,其中有转移的淋巴结有72个,转移度为2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T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肝转移及术前血清CEA水平是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出AUC值为0.856(95%CI 0.825~0.886),当最佳临界值为2.49时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此时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90.21%,特异度为86.20%,约登指数为0.56。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验证预测模型,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9.26%,两者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直肠癌肠系膜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动脉 淋巴结 预测模型 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研究。方法:选用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分组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均对患者实施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系膜动脉淋巴扫清数据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癌疾病治疗中实施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以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左结肠动脉 直肠癌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率低,诊治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血管外科或普通外科医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SVS)和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发布了关于肠系膜缺血疾病和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指南。本文将两个协会指南及最新研究数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急慢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诊治作一综合论述。

  • 标签: 肠系膜缺血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动脉(IMA)结扎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于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限期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其中行高位IMA结扎68例(高位结扎组),行低位IMA结扎52例(低位结扎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情况)、术后病理资料(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恢复情况(吻合口瘘、尿潴留、性功能障碍和每天排便次数)。术后6个月采用结直肠癌专用生命质量量表(QLQ-CR38)评价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高位结扎组[(2.87 ± 1.04)d比(3.26 ± 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吻合口瘘、尿潴留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位结扎组[3.85%(2/52)比13.24%(9/68)、3.85%(2/52)比11.76%(8/68)和5.77%(3/52)比14.71%(10/68)],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少于高位结扎组[(2.87 ± 0.98)次比(4.05 ± 1.5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位结扎组术后QLQ-CR38功能维度、症状维度和总分均明显高于高位结扎组[(15.46 ± 4.22)分比(13.68 ± 3.56)分、(51.82 ± 13.54)分比(45.65 ± 12.42)分和(67.28 ± 14.28)分比(59.33 ± 1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CT精准引导下低位IMA结扎可获得与高位IMA结扎相同的手术效果,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排便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腔镜 肠系膜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动脉(IMA)结扎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于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限期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其中行高位IMA结扎68例(高位结扎组),行低位IMA结扎52例(低位结扎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情况)、术后病理资料(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恢复情况(吻合口瘘、尿潴留、性功能障碍和每天排便次数)。术后6个月采用结直肠癌专用生命质量量表(QLQ-CR38)评价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高位结扎组[(2.87 ± 1.04)d比(3.26 ± 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吻合口瘘、尿潴留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位结扎组[3.85%(2/52)比13.24%(9/68)、3.85%(2/52)比11.76%(8/68)和5.77%(3/52)比14.71%(10/68)],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少于高位结扎组[(2.87 ± 0.98)次比(4.05 ± 1.5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位结扎组术后QLQ-CR38功能维度、症状维度和总分均明显高于高位结扎组[(15.46 ± 4.22)分比(13.68 ± 3.56)分、(51.82 ± 13.54)分比(45.65 ± 12.42)分和(67.28 ± 14.28)分比(59.33 ± 1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CT精准引导下低位IMA结扎可获得与高位IMA结扎相同的手术效果,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排便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腔镜 肠系膜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超声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价值。方法563例体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采集各位受试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并应用R-VQS技术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人体测量学指标与PWV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WV的预测因素。结果⑴男性BMI、WC、ABSI、BRI、VAI、PWV参数均高于女性(P<0.05);⑵男、女性BMI、WC、ABSI、BRI、VAI参数与SBP、DBP、TC、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可预测PWV(β=0.110、0.101,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吸烟史是PWV的预测因素(β=0.061、0.095、0.067,P均<0.05);⑷在矫正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相关因素后,ABSI和VAI在男性群体中可预测颈动脉PWV(β=0.078、0.068,P<0.05);BMI、WC、ABSI、BRI、VAI在女性群体中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β=0.131、0.123、0.204、0.153、0.196,P<0.05)。结论ABSI和VAI在男、女性群体中均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简便评估肥胖并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体测量学指标。R-VQS技术可早期反映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是一种方便、实时、快捷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人体测量术 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 颈动脉弹性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