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OF1 mRNA表达下降对胚胎干细胞系H9来源神经细胞(H9-NCC)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对TCOF1表达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的微RNA(miRNA)以及致畸因子视黄酸(RA)调控TCOF1表达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胚胎干细胞系H9诱导为H9-NC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神经细胞(NCCs)表面标志物P75、HNK-1、AP2,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NCCs标志物基因SOX9、ZIC1、AP2、P75、PAX3和SOX10表达情况。采用针对TCOF1基因的慢病毒RNA干扰载体(sh-TCOF1)在H9-NCC中敲减TCOF1,并设阴性对照组(sh-Scramble), 观察细胞凋亡状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可能与TCOF1 mRNA结合的miRNA为miR-654-5p,利用该miRNA的模拟物,并设阴性对照,采用RT-qPCR方法观察对TCOF1 mRNA水平的影响。用0.1 μmol/L终浓度的RA处理H9-NCC,观察对TCOF1 mRNA表达的影响。预测TCOF1上游转录因子(HOXA3)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敲减该转录因子,采用RT-qPCR方法检测TCOF1 mRNA表达水平,探讨RA调控TCOF1 mRNA表达的机制。结果(1)H9-NCC细胞系诱导成功,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及RT-qPCR检测显示诱导产生的H9-NCC表达NCCs特异性标志物。(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sh-TCOF1可以敲减H9-NCC中TCOF1的表达水平(P<0.001),敲减TCOF1后可增加细胞晚期凋亡水平(P=0.029),上调caspase3表达(P<0.00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654-5p模拟物可降低H9-NCC中TCOF1 mRNA水平(P=0.019)。(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处理H9-NCC后TCOF1 mRNA表达上调(P=0.041);敲减HOXA3可抑制RA对H9-NCC中TCOF1 mRNA的上调能力(P=0.008)。结论TCOF1表达降低诱导H9-NCC凋亡;miR-654-5p通过转录后调控下调TCOF1 mRNA表达;RA通过HOXA3促进TCOF1表达。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神经嵴 人神经嵴细胞 TCOF1基因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
  • 简介:摘要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多因素导致肠神经细胞迁移障碍的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而神经需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才能发挥迁移作用,细胞EMT障碍可导致迁移障碍,可能与HD的发病有关。目前神经细胞发生EMT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综述就参与EMT的信号通路、EMT如何参与神经细胞迁移以及对神经细胞迁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HD的发病与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神经嵴 先天性巨结肠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 标签: 人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 神经移植 神经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TMEM)240慢病毒载体,并在神经细胞细胞中表达。方法提取神经细胞细胞SH-SY5Y的RNA,逆转录成cDNA并作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TMEM240的CDS序列,与pLVX-EGFP-N1载体连接,转化、验菌送公司测序,pLVX-TMEM240-EGFP-N1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a细胞,收取上清,感染SH-SY5Y,嘌呤霉素筛选,获得表达TMEM240的SH-SY5Y细胞,将感染pLVX-EGFP-N1的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感染pLVX-TMEM240-EGFP-N1的SH-SY5Y细胞为实验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MEM240表达。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LVX-TMEM240-EGFP-N1质粒构建成功;共聚焦显微镜下,表达TMEM240的细胞内出现点状绿色荧光;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细胞内TMEM240表达。结论成功构建TMEM240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引起TMEM240表达升高。

  • 标签: 跨膜蛋白240 慢病毒载体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参数的重复磁刺激(rMS)对神经细胞细胞系SH-SY5Y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不同频率、不同强度和不同脉冲数的rMS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按照刺激强度设置最大输出强度的15%组、30%组、60%组,按照刺激频率设置0.5 Hz组、1 Hz组、5 Hz组、10 Hz组、20 Hz组,按照脉冲数设置每日800个脉冲组、1600个脉冲组,所有组均rMS干预4 d。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SH-SY5Y细胞凋亡,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SH-SY5Y细胞分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神经元特异核蛋白表达及表征细胞分化程度。结果在rMS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方面,0.5 Hz的rMS抑制SH-SY5Y细胞增殖,10 Hz的rMS促进SH-SY5Y细胞增殖。rMS频率为5 Hz时,最大输出强度15%组和30%组的细胞增殖表现为明显加快(P<0.05)。16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优于800个脉冲组的刺激效果,其中10 Hz的rMS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在30%最大输出强度下,0.5 Hz组和10 Hz组细胞凋亡被抑制(P<0.05)。在rMS对SH-SY5Y细胞分化的影响方面,0.5 Hz和10 Hz的rMS均能促进SH-SY5Y细胞神经元分化。结论rMS能影响SH-SY5Y细胞增殖,表现为低频抑制、高频促进,且影响程度会随着刺激脉冲数的增多而提高。rMS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SH-SY5Y细胞神经元分化。

  • 标签: 重复磁刺激 SH-SY5Y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连素体外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对hUMSCs进行培养,以不同浓度黄连素(分4组:对照组即0 mg/L组、50 mg/L组、100 mg/L组和200 mg/L组)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记录,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表面神经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经黄连素诱导72 h,细胞呈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且80%以上细胞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estin、NSE、GFAP。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神经细胞分化率随时间变化情况为,200 mg/L组阳性细胞率在诱导48 h即可达峰值,高于100 mg/L组和50 mg/L组[(81.4±5.8)%比(50.4±4.7)%比(3.6±2.3)%,F=25.8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诱导72 h后明显下降,阳性表达细胞出现漂浮凋亡;100 mg/L组阳性细胞率在诱导72 h达到峰值,高于200 mg/L组和50 mg/L组[(87.7±4.6)%比(57.7±7.7)%比(14.3±5.3)%,F=24.8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表达可持续维持3 d,诱导120 h后仍高达(85.2±5.0)%;50 mg/L组阳性细胞率一直相对较低,在诱导6 d达到峰值,低于100 mg/L组、高于200 mg/L组[(15.8±6.5)%比(64.5±6.6)%比(8.3±4.0)%,F=22.5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素体外可诱导hU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浓度为100 μg/ml时诱导最为明显,且存活时间最长。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黄连素 分化 神经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元、HT-22海马神经元。实验Ⅰ 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 000 ng/m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提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元,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元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 将小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元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小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元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 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 000 ng/ml。实验Ⅱ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元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共同培养技术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核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髓核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髓核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髓核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尿源干细胞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髓核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YCN对NK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介导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免疫逃逸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B组织MYC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比例、NK细胞的活化、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和NB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的表达状况;干扰/过表达NB细胞系MYCN,与分选的健康儿童NK细胞进行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4 h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NB细胞的杀伤性。结果MYCN高表达NB患儿外周血NK细胞数量(F = 45. 53,P = 0. 0002)及比例(F = 43. 93,P = 0. 0003)显著减少,MYCN可显著抑制γ-干扰素、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释放[SK-N-BE (2):t = 9. 10,P = 0. 0008;t = 4. 76,P = 0. 0089;t = 4. 66,P = 0. 0096;SH-SY-5Y:t = 16. 79,P < 0. 0001;t = 35. 85,P < 0. 0001;t = 24. 66,P < 0. 0001],抑制NK细胞的活化和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SK-N-BE(2):t = 7. 25,P = 0. 0019;SH-SY-5Y:t = 33. 07,P < 0. 0001],MYCN高表达促进NK细胞NKG2A的表达[SK-N-BE(2):t = 9. 25,P = 0. 0008;SH-SY-5Y:t = 14. 65,P = 0. 0001],抑制NKG2D的表达[SK-N-BE(2):t = 7. 21,P = 0. 0020;SH-SY-5Y:t = 8. 66,P = 0. 0010],同时抑制NB细胞中NKG2D配体MICA[SK-N-BE(2):t = 18. 35,P < 0. 0001;SH-SY-5Y:t = 56. 90,P < 0. 0001]和MICB[SK-N-BE(2):t = 22. 40,P < 0. 0001]的表达。结论NB中高表达的MYCN可通过抑制NK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NK细胞对NB细胞的杀伤介导NB细胞免疫逃逸。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MYCN基因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溶血磷脂酸(LPA)诱导的小鼠神经细胞细胞(N1E-115)神经突起回缩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N1E-115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分别以20、40、80 µg/ml黄芪甲苷干预24 h,空白组及模型组不做药物干预,每组以无血清培养12 h,模型组及黄芪甲苷各浓度组以40 µmol/L的LPA干预10 min。于倒置显微镜观察并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计数N1E-115细胞神经突起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p-ROCK2、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2(p-MLC2)蛋白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hoA、ROCK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hoA、ROCK2、p-MLC2、肌球蛋白轻链2(MLC2)蛋白表达。结果与20 µg/ml黄芪甲苷组比较,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神经突起回缩抑制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p-ROCK2、p-MLC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及4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 mRNA[(0.89±0.09)、(0.41±0.01)、(0.09±0.03)比(1.50±0.01)]、ROCK2 mRNA[(0.89±0.09),(0.14±0.01),(0.20±0.01)比(1.62±0.17)]水平降低(P<0.05或P<0.01);20、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OCK2蛋白[(0.75±0.06,0.57±0.02,0.66±0.01)比(1.08±0.02)]、p-MLC2蛋白[(1.72±0.03)、(1.40±0.04)、(1.29±0.03)比(2.19±0.11)]、MLC2蛋白[(1.13±0.02)、(0.68±0.03)、(0.75±0.03)比(1.60±0.03)]及40、80 µg/ml黄芪甲苷组RhoA蛋白[(0.35±0.01)、(0.40±0.03)比(0.57±0.08)]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芪甲苷可阻止LPA诱导的神经突起回缩,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RhoA-ROCK2通路RhoA、ROCK2、p-ROCK2、p-MLC2、MLC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生长锥崩溃有关。

  • 标签: 黄芪甲苷 神经突起回缩 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 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 肌球蛋白轻链 N1E-115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 小胶质细胞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取SPF级8周龄SD雄性大鼠45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糖高脂饮食建立DR大鼠模型,期间每周测量大鼠空腹血糖(FBG)和体质量,采用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血管走行和渗漏情况。将40只建模成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每组20只;另选取20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并常规饲养,作为对照组。hUC-MSC注射组玻璃体内注射hUC-MSC,对照组和模型组玻璃体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荧光金(FG)逆行示踪标记RGCs观察存活RGCs数目;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学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RGCs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量。结果未造模大鼠FBG维持在正常水平,体质量随时间逐步增长,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无荧光素渗漏;造模大鼠FBG维持在较高水平,体质量增长缓慢,且于造模2周开始随着病程延长,体质量逐渐下降,视网膜远端血管发生扭曲,可见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渗漏面积较大。对照组、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RGCs密度分别为(2 136.10±215.17)、(849.40±167.82)和(1 549.20±183.26)个/mm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18,P<0.01);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RGCs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hUC-MSC注射组RGCs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视网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RGCs形态完整,数目较多;模型组RGCs数量明显减少,出现核固缩,RGC层变薄萎缩;hUC-MSC注射组视网膜结构较完整,RGCs数较模型组多。对照组、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RGCs凋亡率分别为(2.16±1.11)%、(43.47±2.26)%和(20.75±2.1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5.159,P<0.01);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RGCs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UC-MSC注射组RGCs凋亡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视网膜组织Bax、Bcl-2和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982、12.526、73.158,均P<0.01);模型组和hUC-MSC注射组Bax和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UC-MSC注射组Bax、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2,P=0.322)。结论hUC-MSC玻璃体内注射可抑制DR模型大鼠RGCs凋亡,保护视网膜结构,其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是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的膜结构囊泡。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EV,参与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之间的通讯。细胞病毒(HCMV)感染细胞产生的EV通过胞间传递,既可促进HCMV的传播和感染、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又可激活机体免疫应答抗HCMV感染。深入研究HCMV感染细胞产生EV的机制及其成分变化,将为HCM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深入。未来EV分离和鉴定技术的进步及经济成本的降低将有助于研究的广泛开展和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外囊泡 感染
  • 简介:摘要人角膜基质细胞(HCSCs)是一类呈静息状态的神经间充质细胞,是负责分泌基质的高度特化的透明组织,在维持角膜透明度和眼正常视觉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呈静息状态并表现为扁平、树突状,在角膜受到创伤刺激后被激活,激活状态的人角膜基质细胞(HCK)向修复表型转变,发生凋亡或向角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和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HCSCs的表型转化与人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所引起的瘢痕组织形成以及角膜透明度降低等方面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HCSCs的3种表型、表型标志物、表型间转化以及体外转化的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通过干预HCK向纤维化表型转化过程及TGF-β/Smad等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角膜纤维化。因此,深入研究HCSCs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干预角膜瘢痕形成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防治患者角膜纤维化和角膜术后混浊。

  • 标签: 人角膜基质细胞 细胞表型 体外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巨噬细胞极化对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5例2010~201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慢性移植物失功(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对照组),采用常规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样本中CD68、CD206和iNOS mRNA;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体外刺激小鼠血管周细胞系,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的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分别构建血管周细胞与M1型或M2型巨噬细胞联合培养模型,采用免疫印迹、细胞荧光、PCR等方法检测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的表达。结果在CGD受者的移植肾组织中观察到显著的CD68+iNOS+的M1型巨噬细胞浸润,而CD68+CD206+细胞未显著浸润,且CD68、iNOS、CD206 mRNA在CGD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CGD移植肾组织中,α-SMA和PDGFR-β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且α-SMA和PDGFR-β双染的细胞浸润于CGD受者移植肾间质中。体外实验中,TGF-β1可刺激小鼠周细胞中α-SMA和PDGFR-β升高(P<0.05),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免疫印迹和细胞荧光中均可见M1型巨噬细胞可在体外促进小鼠周细胞中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相关指标升高,而M2型巨噬细胞无法促进周细胞发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结论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可能通过促进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促进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 标签: 肾移植 巨噬细胞 慢性移植物失功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将针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以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院内经病理证实,确诊为肾上腺疾病患病,100名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诊治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收集CT图像展开论述,时间范围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两年时间内。结果 肾上腺结细胞神经瘤病患属于单侧发生状态,并且形状均为圆形,椭圆形或是不规则型病灶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性相比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给予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处理表现为边界,较为清晰和周围的肌肉对比密度相对较低,在增强扫描之后呈现出轻度的延迟性强化或者无强化,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医师的诊断和后续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制定,值得推广和研究。

  • 标签: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CT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精度。方法:通过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泌尿外科接诊数据,将2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视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及CT表现。结果: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检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7例检出率为85.00%,漏诊1例漏诊率为5.00%,误诊2例误诊率为10.00%。20例均为单发肿瘤,右侧15例,左侧5例,直径1.8~13.00cm,肿瘤边缘均较为清晰,通过平扫多数密度较为均匀,CT值的范围为:20~35 HU。讨论:CT诊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精度高,且征象明显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方式。

  • 标签: 泌尿外科 CT检查 诊断精度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scaffold,ANAS)对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及疼痛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来源,采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ANAS,通过HE和髓鞘染色检测评估ANAS脱细胞情况。取健康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NAS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无特殊处理;ANAS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近侧残端连接长度为2 cm的ANAS。术后定期观察并评估两组大鼠失神经后自噬、神经瘤形成、神经纤维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到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等。结果处理后的ANAS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见神经轴突和髓鞘消失,未见雪旺细胞核;髓鞘LFB染色脱细胞神经髓鞘消失,无细胞核结构。术后自噬评分ANA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光镜下观察,ANAS组神经纤维排列规则,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对照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发生神经瘤例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有髓神经纤维数量,ANAS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透视电镜下对照组可见大量紊乱排列的成纤维及胶原纤维细胞、无髓神经纤维,少量杂乱密度不一的髓鞘;ANAS组可见髓鞘进一步成熟,成纤维及胶原纤维细胞排列相对规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两组均有神经生长因子表达,ANA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递减(P<0.01)。结论ANAS能很好地预防创伤性神经瘤形成及疼痛的发生。

  • 标签: 动物实验 大鼠 神经瘤 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神经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的骨髓涂片,归纳总结2种肿瘤侵犯骨髓的细胞形态特点。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儿,经病理组织或淋巴结活检确诊为神经细胞、横纹肌肉瘤的骨髓标本共908份,其中肿瘤骨髓转移检出231份,对其骨髓涂片进行观察,根据其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归类总结。结果2种肿瘤骨髓转移共检出231份,其中神经细胞瘤检出217份,侵犯率34.23%;横纹肌肉瘤检出14例,侵犯率5.11%。神经细胞细胞呈假菊花团状或砌墙样排列、多数中心包裹着神经纤维丝,根据细胞大小可分成大细胞型和小细胞型。横纹肌肉瘤细胞以中等大小为主,细胞核可有空泡,可见双核、三核及多核;细胞质呈薄纱状、边缘可见串珠样空泡。依据两者的细胞形态特点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结论2种儿童恶性实体瘤中神经细胞瘤骨髓侵犯率高,横纹肌肉瘤骨髓侵犯率较低。横纹肌肉瘤根据瘤细胞是否融合可初步区分胚胎型和腺泡型。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横纹肌肉瘤 骨髓转移 骨髓细胞学检查
  • 作者: 任志超 李宗义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极为重要,但在胚胎发育后便不能增殖和再生,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减少。全身性因素和眼部疾病均可引起HCEC大量缺失,造成角膜水肿和混浊,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眼唯一有效的复明方法,但供体角膜极度匮乏且其保存技术有限,这使HCEC再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HCEC再生的策略、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内皮,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细胞增殖 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