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枢椎钉棒内固定植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椎骨折愈合率及枢椎后弓植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枢椎后弓植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椎骨折愈合和枢椎后弓植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椎骨折均可获得椎骨折愈合及枢椎后弓间植融合,但前者具有对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 标签: 颈寰椎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星星很聪明。它们有理由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题记知道么,北大天文系教授吴学兵的论文上了Nature封面推荐!!!我兴奋地在这句话后添了一连串感叹号,对话框那头原本的喋喋不休却沉默了。良久,传来一句,所以呢?我愣住了,竟然无言以对。是啊,所以呢?即使国内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的类星体,柴米油盐的价格不会涨跌,"迫在眉睫"的高考也不会有政策变化。

  • 标签: 吴学 NATURE 一曰 太远 寰中 爱默生
  • 简介:~~吴震作品@吴震$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

  • 标签: 吴震寰 寰作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21例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 标签: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枢椎不稳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钉
  • 简介:目的分析枕融合畸形伴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方法枕融合畸形伴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性畸形、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性畸形及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结果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型(14/36例,39%),为两侧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结论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枢椎脱位及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寰枕融合畸形 脱位 三维可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枢椎脱位后路枢椎融合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儿童枢椎脱位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及功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患者远期疗效。结果患者随访(156.4±47.6)个月,术后半年时间随访发现患者均实现性愈合;C0~C2角术后颈椎弯曲角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C2~C7角最后一次随访的曲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9.28±2.37)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14.44±1.28)分,大部分患者的恢复状态不错,病情较稳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值为77.35%,其中优秀有24例,良好有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路枢椎融合术是治疗儿童枢椎脱位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疗效良好,不会对儿童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成显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儿童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融合固定 颈椎曲度
  • 简介:目的评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枢椎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枢关节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12年6月,共收治枢关节稳定性丧失患者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21~71岁,平均40.30±5.65岁。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伴稳定性丧失15例,横韧带断裂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7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3例,先天性短小齿状突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枢关节不稳28例,枢关节脱位19例。神经功能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9-17分,平均11.50±1.37分。所有枢关节脱位患者在麻醉状态下颅骨牵引均已复位,所有患均采用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行稳定性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获得18-69个月随访,平均38.52±5.6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和植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7分,平均14.50±1.50分。结论后路经枢椎椎弓根固定重建枢关节稳定性,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充分、固定坚强、融合率高等优点,是重建枢关节稳定性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寰椎 枢椎 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3种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枢椎脱位患者行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G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17例均获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已融合1例,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者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者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脱位 脊柱融合 后路 内固定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内固定可靠。结论枢椎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枢椎侧块螺钉治疗创伤性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创伤性枢椎不稳的患者施行经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植融合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经10~22个月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植均达性融合。结论经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寰椎 枢椎 内固定 侧块螺钉 寰枢椎不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复性枢关节脱位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术疗效。方法对6例难复性椎脱位的患者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术,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0分,术前MRI脑干脊髓角平均139.6°,评估手术前后JOA评分、脑干脊髓角。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枢关节脱位复位良好,减压彻底,6例中5例获得解剖复位,1例复位达85%,6例脑干脊髓角术后平均162.5°,术后3~6个月植区域获得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6分。结论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术治疗难复性枢椎脱位,可达到良好复位,减压彻底,固定可靠,植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松解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骨折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我院骨科2007年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椎骨折的患者63例的诊断治疗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判断骨折是否稳定,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获得随访的非手术治疗患者20例,CT示骨折性愈合18例,骨折无明显痂的2例;获得随访的手术治疗患者36例均性愈合,23例有神经症状的完全消失19例,2例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根据骨折是否稳定,是否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来决定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在枕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后路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影像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价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后路枢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效果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枢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枢椎脱位患者的安全、有效,全面的影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提供适应症、置钉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 标签: 颅骨牵引 后路枕颈融合术 枕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影像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在经口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枢椎脱位,采用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和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1年2月,对66例枢椎失稳的患者随机选择一侧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和一侧经椎侧块螺钉固定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通过椎螺钉置钉操作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内固定稳定情况评定疗效。

  • 标签: 寰枢椎失稳 寰椎侧块 侧块螺钉 固定技术 自身对照 后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小梁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枢椎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45.6岁;患者均接受了后路枢椎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侧块关节间植入3D打印融合器。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齿前间距(ADI)、颈髓角(CMA)、齿状突尖距钱氏线距离(DOCL),并观察侧块关节的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6.5 min(85~190 min),透视次数平均9.4次(6~21次),出血量平均82.3 mL(50~210 mL)。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梗死等并发症,未出现内置物断裂、移位、松动等情况。所有患者术后获18~4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JOA评分、ADI、CMA、DOCL由术前的(8.33±0.98)分、(8.66±1.64)mm、119.63°±4.15°和(9.66±2.15)mm分别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14.17±1.03)分、(2.63±0.59)mm、153.76°±7.88°和(2.0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性融合。结论3D打印小梁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枢椎脱位患者中能够实现满意的复位,维持关节间隙的撑开高度,疗效满意。

  • 标签: 扁颅底 寰枢关节 骨排列不齐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