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8年2月,Gupta等[1]建议将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成员重新分类。分枝杆菌最高水平中存在5个不同的单系分组(monophyletic groups),分别为Tuberculosis-Simiae(结核-猿猴,TS)、Terrae(土地,Te)、Triviale(次要,Tr)、Fortuitum-Vaccae(偶发-母牛,FV)、Abscessus-Chelonae(脓肿-龟,AC)。Gupta等由此建议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重新分类为5个,并依次对科和5个进行了描述。

  • 标签: 分枝杆菌科 分枝杆菌属 分枝酸杆菌属 分枝酸棒菌属 拟分枝酸杆菌属 分枝酸菌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14岁单纯性肥胖儿童与健康对照之间肠道拟杆菌相似性及多样性差别,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对肠道优势菌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7~14岁单纯性肥胖和30例同年龄段健康儿童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菌群总DNA,利用拟杆菌16 s DNA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肥胖儿童和健康儿童肠道拟杆菌的分子指纹图谱,进行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同时测量肥胖和健康儿童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脂、瘦素(LEP)、血浆脂联素(ADP),探讨肥胖儿童与肠道优势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肥胖组儿童BMI[(25.71±3.28)kg/m2]、收缩压(SBP)[(121±12.4)mmHg]、甘油三酯(TG)[(1.15±0.40)mmol/L]、总胆固醇(TC)[(4.20±0.73)mmol/L]、LEP[(18.94±1.68)μg/L]水平均高于正常组BMI[(17.38±3.54)kg/m2]、SBP[(104±7.3)mmHg]、TG[(0.87±0.31)mmol/L]、TC[(3.37±0.86)mmol/L]、LEP[(11.29±2.41)μg/L](均P<0.05),HDL[(1.01±0.28)mmol/L]、ADP[(4.10±2.32)mg/L]水平均低于正常组HDL[(1.40±0.26)mmol/L]、ADP[(5.84±3.42)mg/L](均P<0.05),两组年龄、DBP及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拟杆菌DGGE图谱的条带数目[(9.33±1.37)]、H'指数[(2.07±0.16)]低于正常组样本[(17.33±2.80)、(2.67±0.20)],聚类分析结果示拟杆菌肥胖组内个体间及与正常组比较组间相似性均降低;拟杆菌两组DGGE图谱中的S及H'指数,与BMI和LEP均呈负相关(均P<0.01),与ADP均呈正相关(均P<0.05);正常组S、H'指数与LEP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BMI、ADP均无相关性(均P>0.05);肥胖组S及H'指数与BMI和LEP均呈负相关,与ADP无相关(均P>0.05)。结论人类肠道菌群拟杆菌组成的变化与儿童肥胖相关,肥胖儿童肠道拟杆菌的多样性及相似性降低;肥胖儿童肠道拟杆菌的多样性与BMI、ADP和LEP相关。

  • 标签: 肠杆菌科 拟杆菌属 瘦素 脂联素 儿童肥胖
  • 简介:摘要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 标签: 乳杆菌属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动杆菌细菌的生长抑制现象。方法2020年12月10日自河南省省立医院神经内科1例危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可抑制其他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命名为SL-A.baumannii。为进一步探究该抑制现象,收集40株不动杆菌分离株,比较抑制作用的发生率、分离株的同源性关系、药敏特征、蛋白质聚类分析等。结果对SL-A.baumannii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位基因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编号为33、12、40、26、48、54和5,将其原始数据上传到PubMLST数据库后,获得了新的型别号ST-2442。该新型别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SL-A.baumannii对36株不动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30株、皮特不动杆菌3株、洛菲不动杆菌2株、沃森不动杆菌1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90%(36/40);受其抑制的这36株分离株中全敏感型18株(50%)、多重耐药菌16株(44.44%,含全耐药菌2株、泛耐药菌11株)、其他耐药型2株(5.56%)。结论SL-A.baumannii(PubMLST/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数据库/编号:6942)这一新型别(ST-2442)的鲍曼不动杆菌野生分离株对不同耐药表型的不动杆菌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不动杆菌,鲍曼 抑制 不动杆菌属 多位点序列分型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进展密切相关,优杆菌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优势菌群之一,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在调节肠道代谢平衡中发挥主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SCFAs具有调节T2DM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参与胆汁酸代谢、调节炎性因子生成等作用。本文就优杆菌及其代谢产物SCFAs与T2DM的关系及调控机制进行阐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优杆菌属 短链脂肪酸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杆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特征、治疗策略选择与转归。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杆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61.5±11.5)岁(范围45~79岁);体质指数(23.0±2.8)kg/m2(范围18.4~26.1 kg/m2)。5例为农村居民,1例为城市居民;4例为农民,1例为牧民,1例无业;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曾从事屠宰行业;急性PJI 3例,慢性PJI 3例。3例为膝关节PJI,其中1例因膝关节绒毛结节滑膜炎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3例为髋关节PJI,其中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因股骨头坏死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3例表现为全身发热,5例局部伤口红肿,4例合并窦道。入院当日5例有实验室检查,其中3例血C-反应蛋白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例血白细胞介素-6升高、2例血谷丙转氨酶升高。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关节活动受限:3例髋关节受累患者平均屈曲75°,伸直0°;3例膝关节受累患者平均屈曲67°,伸直-8°。X线片表现:1例假体松动伴感染,1例局部软组织肿胀。2例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的患者均有病理中性粒细胞计数阳性,关节周围组织或关节液杆菌培养阳性者4例(1例为混合感染),血杆菌抗体阳性2例。结果急性PJI中2例采用保留假体清创及更换衬垫术、1例采用二期翻修术;慢性PJI中1例采用二期翻修术、2例采用一期翻修术。抗生素治疗中均使用了利福平、多西环素等杆菌特异性抗生素,疗程3~12周。出院前5例血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降至正常范围,2例血白细胞介素-6降至正常范围(有1例未检测),4例血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5例体温降至37.3 ℃以下。1例术后间断出现发热,并于2个月后出现切口红肿渗液,输注左氧氟沙星后痊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感染均未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在位良好。结论对杆菌PJI,杆菌培养阳性及杆菌抗体阳性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治疗上采用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或翻修术,结合杆菌特异性的抗生素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假体相关感染 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两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表现均有疼痛、发热、多汗、厌食等症状,当炎症累及椎间隙、椎间盘或存在硬膜外脓肿时可压迫神经,致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感觉障碍以及肌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引起瘫痪;早期影像学表现均为受累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可形成椎旁脓肿,因此,极易发生误诊。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对杆菌性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的诊断进行对比和总结,以提供临床上进行鉴别诊断的要点。在此基础上,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对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对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诊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菏泽市人间菌病(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菏泽市2014-2018年人间病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菏泽市共报告病1 498例,年均发病率3.52/10万,发病率以2014年最低(1.74/10万),至2018年上升至5.23/10万,临床诊断137例(9.15%)、实验室确诊1 357例(90.59%)和疑似病例4例(0.27%)。54.54%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3-7月,病例数居前三位的是牡丹区、郓城县和曹县,共913例,占全部发病数的60.95%。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以30~<70岁组为主(80.80%),多为农民(82.8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0~1 096 d,≤90 d占90.59%。2016年11-12月,牡丹区暴发布病疫情,共报告病例157例。结论菏泽市布病流行呈上升态势,以男性和中老年农民为主,因此有必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监测,同时尽量缩短确诊时间。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老年杆菌病性脊椎炎(BS)临床诊断体系,评价治疗方法,以便提高该病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BS患者,按照诊断体系对患者进行病史、临床、影像、实验室和病理学检查,且依据诊断标准确定为确诊病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心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中重度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症和深静脉血栓。依据是否手术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组28例,药物+手术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依据VAS评分、影像学评分、临床效果指标对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作为主要随访与评价点。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11.82±0.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合并症均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手术治疗组患者无复发、断钉、断棒及窦道形成,椎间隙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佳。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使VAS评分降低(P<0.05),药物+手术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为0分。两组影像学评分逐渐升高(P<0.05),药物+手术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达到10分。两组临床治愈率逐渐升高(P<0.05),药物+手术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达到100%。结论符合非手术适应证的老年BS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药物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实施手术干预临床治愈率可达到100%,疗效佳。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椎炎 规范化 诊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72岁男性患者,因杆菌感染导致右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人工血管原位重建术式,术中完整游离了动脉瘤,在扩大清创的基础上,切除主动脉瘤体,用人工血管重建近远端血运,恢复正常解剖关系,人工血管吻合口表面填塞缝固大网膜。术后根据培养结果规范应用抗生素,术后恢复良好,复查血管通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BS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病变部位:T11/T12 2例,T12/L1 8例,L3/L4 6例,L4/L5 20例,L5/S1 8例。术前行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均阳性。术前16例患者伴有神经症状,其中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者6例,D级者10例。有6例患者对一线抗杆菌药物过敏。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依据个体体质、营养状态、肝肾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服药剂量及频次,实施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应用。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是否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患者行VAS、CRP、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术后6、12个月随访,行MRI检查;并且末次随访时行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2±0.2) h、(360±50) mL。本组44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肝肾功能无损害,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VAS分别为(6.3±1.3)、(2.3±0.8)、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6,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CRP分别为(65.31±4.01)、(4.31±0.12)、(3.05±0.01)、(1.33±0.12)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3,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ESR分别为(54.78±3.12)、(13.08±1.01)、(6.21±1.32)、(2.32±0.38) m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8,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5.763、4.219,P值均小于0.0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术后3个月复查均阴性。术后6、12个月X线显示椎弓根钉着力牢固、脊柱稳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后6、12个月MRI显示椎体及椎旁组织炎症吸收,椎管内脊髓无受压。术前ASIA神经功能C级6例,术后改善为D级2例,E级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D级患者10例,术后均改善为E级。结论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对于BS控制感染、合理用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促进快速康复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内固定器 个体化医学 药物疗法 有限病灶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杆菌S2株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凋亡的机制,以发现神经型杆菌病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方法用布杆菌S2株分别侵染BV-2小胶质细胞0、3、6、12、24 h,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检测p-JNK、p5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JNK蛋白核转运。结果杆菌S2株能促进BV-2小胶质细胞p-JNK、p53蛋白及mRNA表达,并增加p-JNK蛋白核转运。杆菌S2株能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凋亡。结论杆菌S2株通过激活BV-2小胶质细胞JNK,促进p53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布鲁杆菌S2株 BV-2小胶质细胞 凋亡 JNK p53
  • 简介:摘要菌病是由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染源是羊和牛,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人类。人感染布菌常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出现并发症,神经型菌病发生率低,病情严重,易发生误诊误治,可致残和死亡。本文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神经型菌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神经型布鲁菌病 布鲁菌 脑膜炎
  • 简介:摘要患者因"腹痛1月余,加重5 d"入院,体格检查示上腹部压痛伴有反复高热发作,行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考虑"腹膜炎"。经过保守、手术等治疗后,高热、腹痛等症状仍不见明显好转,考虑到患者处于菌病高发地区,遂行菌病试管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阳性后,改用抗菌药物,患者高热、腹痛等症状得到控制。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应全方位考虑,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布鲁菌病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健康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3例儿童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3例儿童菌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对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3例患儿平均年龄7.5岁;男11例,女2例。其中3例有羊接触史及家庭成员患菌病病史,其余均为有牛羊鲜奶或生肉接触史。发病时间全年中以3~8月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数的92.3%(12/13)。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占92.3%(12/13),其次是出汗、疲劳、皮疹、关节炎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凝集试验阳性率100%(13/13),血培养阳性9例(69.2%)。13例患儿均给予口服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均随访1年或至今(每3个月1次),痊愈12例(92.3%),后遗症1例(7.7%)。结论儿童菌病临床表现可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儿童 布鲁菌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牧区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非牧区菌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9年8-9月收治的菌病患者50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成年人48例,儿童2例;年龄范围26~84岁,年龄最小为2岁7个月,最大84岁;男性41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腰痛、局部脓肿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200)48例,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14例,表现为针尖样菌落;26例行磁共振检查,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异常信号。50例患者确诊后,行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48例痊愈,2例局部脓肿局限。结论非牧区菌病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菌凝集试验检查、血培养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非牧区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血沉 血凝集试验 集落计数,微生物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2019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兽研所发生群体性菌隐性感染,引发公众对菌病的关注。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发生率低、病死率低、易于被忽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菌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病性心内膜炎首诊确诊率低、确诊时间长,该文概述了国内外病性心内膜炎的诊治现状,提出了我国病性心内膜炎诊治中的问题及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病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心内膜炎,细菌性 布鲁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慢性期以及治疗后的杆菌病(简称"病")患者血清IL-18和IL-33的表达差异,探索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病患者(其中急性期患者27例、慢性期患者25例)作为病例组,并纳入2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测定血液样本中IL-18、IL-33的表达。同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炎症指标血沉(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不同组间IL-18、IL-33、ESR、CRP的表达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指标相关性,并绘制不同指标的ROC曲线。结果病急性期、慢性期与对照组血清IL-18和IL-3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344和22.028,P均<0.01)。其中急性组IL-18、ESR和CRP表达分别为(272.07±170.18) ng/L、(39.56±24.52) mm/h和(22.82±29.00) mg/L,均高于慢性组(t=3.445、6.403和3.342,P均<0.05);慢性组IL-33表达为(436.22±56.10) ng/L,高于急性组(t=2.113,P<0.05)。急性期患者的IL-18和IL-33表达水平在药物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t=4.213和6.096,P均<0.01)。相关性分析提示,IL-33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60,P<0.05);进一步行ROC曲线分析显示,IL-18、IL-33、ESR、CRP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72。结论IL-18和IL-33分别在病急、慢性期中高表达,对于病的联合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IL-18和IL-33的动态变化可能提示病患者机体免疫由Th1向Th2转变。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白细胞介素 细胞因子 炎症指标 T细胞
  • 简介:摘要赫氏反应最早在梅毒治疗过程中被描述,表现为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反应,使其原有症状加剧。在菌病抗感染过程中,国外曾报道过类赫氏反应的病例。本例患者为菌病并发类赫氏反应,病程中出现发热、咳嗽和胸腔积液之后,继续原抗菌治疗方案,患者症状和胸腔积液很快缓解。

  • 标签: 赫氏反应 类赫氏反应 布鲁杆菌病 布鲁杆菌 抗感染
  • 简介:摘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既往多记录菌病由动物感染给人,少有报道记录人与人之间菌病的传播情况。因此,本文对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菌病的几种传播途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垂直传播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移植传播 气溶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