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主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提高对患有急性主动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从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20名患有急性主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之前已经取得了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这些患者在我院接受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了解调查。结果在对这20名患者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其中有14例患者的主动完全开通,有6例患者的主动部分开通。结论通过对患者急性主动护理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伤口愈合和控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地影响。

  • 标签: 急性腹主动脉血栓血栓置管溶栓护理
  • 简介:探讨介入联合取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疗效。20例肠系膜上动脉患者采用经皮肠系膜上动脉插管+8F导引导管或导管鞘取+留置导管微量泵治疗。血管开通18例,治愈率90%;2例治疗失败,转为外科手术。介入联合取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疗效肯定,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血栓 肠系膜上动脉 溶栓介入 取栓术
  • 简介:探讨系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回顾分析9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治疗(A组,50例)及治疗(B组,41例),并根据患者肢体治疗前后的周径变化、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51.41±34.43)%、(53.61±29.10)%;B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1.74±32.17)%、(68.33±28.62)%,两组消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分别是(13.92±2.36)d、(12.05±3.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8.00%;B组并发症发生率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治疗深静脉血栓均有效,起效迅速,不增加并发症。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取手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将手术结合治疗的急性DVT患者140例均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通畅情况、时间、术后随访并发症,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深静脉通畅情况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时间与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急性DVT手术结合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缩短时间,并降低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手术 置管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57例DVT患者均经术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在术后仅予抗凝、抬高患肢、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2次/日,疗程为15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结束后1、7、15天健、患侧肢体膝上15cm周径差,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5天辅助治疗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辅助治疗组患者显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DVT术后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肢消肿时间和提高疗效。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5例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患者的临床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采取经导管行动脉内灌注尿激素酶治疗。结果15例选取对象均在72h内完成,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9例患者24h内完成,4例患者在24-48h完成,2例患者在48-72h内完成。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患者,采取经导管行动脉方案进行治疗,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血栓栓塞症及抗凝治疗的护理措施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被诊断为急性血栓栓塞症患者58例,给予抗凝、等治疗,5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护理。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以及适当的护理,状况明显好转。结论急性血栓栓塞症患者采用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合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 标签: 急性肺血栓栓塞 溶栓 抗凝 护理要点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使用尿激酶护理。方法:对23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尿激酶局部治疗并行相应的护理。结果:23例患者经治疗后,效果明显,杂音恢复。结论:尿激酶局部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动静脉内瘘 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在B超引导下经小隐静脉(14例)/腘静脉(22例)穿刺置入导管至静脉血栓中,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健肢周径差的变化及静脉通畅评分及随访观察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患者经CDT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4.01±2.23)cm、(1.13±1.0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28±1.81)cm、(1.24±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1);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3.36±4.18及4.64±2.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8,P〈0.01),静脉通畅率为(62.97±19.50)%,完成随访30例,失访6例,随访率83.33%,随访时间6~48个月,5例再发血栓,1例重度PTS(无溃疡),3例中度PTS,3例轻度PTS,总PTS发生率23%,其余病例无复发DVT及PTS。结论亚急性DVT患者部分可采用CDT取得理想的疗效,减少PTS的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亚急性 导管溶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尿激酶对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75±4.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21.88±9.63)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对脑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其死亡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 标签: 脑血栓 尿激酶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脑血栓病患61例为研究对象,现将两组病患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人数30人,对照组人数31人,两组病患一般医学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使用传统法治疗脑血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进行治疗。3个月之后,分析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病患在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上,均优于对照组,相关结果P<0.05。结论尿激酶是一种治疗脑血栓疾病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脑血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10例主动瘤患者除1例瘤体破裂大出血未能及时手术而死亡之外,其余患者均择期手术成功.9例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主动瘤患者经过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主动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使我院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44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予以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予以观察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22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血栓中应用尿激酶,不仅使用安全,同时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且取得效果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治疗 脑血栓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主动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多种因素诱导的具有遗传倾向性潜在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指一段或数段主动中层弹性纤维断裂,胶原蛋白降解,血管壁薄弱无法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出现的病理性扩张最终导致动脉壁膨出形成血管瘤,病程中患者常出现背部或下腹部疼痛。当患者出现撕裂样疼痛时常提示主动瘤破裂,一旦瘤体破裂将造成内科及外科均无法及时处理的大出血,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遗传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瘤病患应采取的科学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实施手术病患66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33例。对常规组病患实施常规护理,对综合组病患实行全面综合化的护理措施。结果综合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组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瘤病患实施全面综合化的护理,可帮助确保手术的顺利、高效开展,提升护理质量,为病患生命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 标签: 腔内隔绝术 腹主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患者男,58岁,左腘窝无痛性肿物伴左小腿肿胀1个月。既往口腔溃疡病史10余年,3年前开始间断出现下肢皮肤局部小溃疡,1年前出现阴囊部溃疡,均未特殊处理,后自愈。查体:左腘窝触及搏动性包块伴震颤及收缩期杂音;左下肢肿胀,膝下10cm处周径较对侧增粗2cm,膝上15cm处周径较对侧增粗3cm。皮肤针刺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2.44mg/L,血沉75mm/h,C-反应蛋白55.10mg/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正常。

  • 标签: 白塞病 动脉瘤 假性 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