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动脉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就诊110例患有急性下肢动脉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55名急性下肢动脉患者进行介入术的治疗,称A组,另一组患者同为55人进行动脉术的治疗,称B组。手术治疗后进行比较,分别比较患者的动脉畅通的情况,脉搏数,是否会复发以及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结果A组康复人数有42人,康复率为76.36%,B组康复人数为51人,康复率为92.73%,B组康复率高于A组(P<0.005)。A组复发人数为4人,复发率为7.27%;B组复发人数为14人,复发率为25.4%,B组复发率也高于A组(P<0.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我们可以看出,介入术和动脉术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介入治疗术术后比较稳定不易复发,但治疗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动脉术明显,但是动脉术容易复发,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选取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溶栓术 动脉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护理措施,并且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共42例行导管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静脉血栓5条,髂股静脉血栓11条,全肢型血栓26条,都使用Unifuse导管,经小隐静脉途径26人、胫后静脉6人、大隐静脉7人、大隐静脉-交通静脉3人,在插入血栓中使用尿激酶、肝素实施抗凝以及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病总结护理体会。结果经顺行静脉的造影确认得知全部患者的静脉通常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患肢的情况出现了显著好转。42患者都为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仅有5名患出现一般性出血,并且在对症处理后都获得了出血缓解。结论CDT治疗下的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显著,在治疗中要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强化对并发症的处理和观察是保证导管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导管溶栓术 并发症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36例急性左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高压注射器冲击栓剂量为30万U,微量泵(168±82.34)万U,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以术前、后的健侧、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为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5.2±0.9)cm,VS(1.7±0.6)cm,膝下周径减少(3.6±0.4)cm,VS(1.4±0.2)cm。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8.7±1.3VS2.1±0.9,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治疗急性左下肢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时先用高压注射器将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速度快,效果显著。

  • 标签: 左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球囊扩张 高压注射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23例行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静脉血栓4例、髂股静脉血栓11例、全肢型血栓8例。均采用Unifuse导管,经胫前静脉21例、股静脉2例,插入血栓内用肝素、尿激酶进行抗凝、治疗,总结护理体会。结果经顺行静脉造影确认所有患肢静脉通畅度均明显改善,患肢症状明显好转。23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3例患者发生一般性出血现象,包括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处渗血2例,经对症处理后出血缓解。结论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项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是确保导管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导管溶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后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PICC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经治疗后血栓稳定,成功将PICC导管拔除,出院后复查,血栓已经消失。结论采取先后拔的方案,在达到疗效的同时有效的规避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血栓 溶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后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胫后静脉 留置导管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治疗方法)和对照组(应用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治疗方法),每组均为10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患侧下肢周径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患侧下肢周径差值减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腔静脉滤器植入 置管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对比观察收治的87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非手术治疗组(系统抗凝组)及手术治疗组(滤器保护下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情况及远期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非手术组小(P<0.05);手术组患者的血栓溶解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随访十二月手术组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少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血栓溶解率,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下腔静脉滤器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深静脉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溶栓
  • 简介: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A组)和无引导(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瘤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15年9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行主动瘤介入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介入术治疗及综合护理后,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18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术后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护理研究。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A型主动夹层需要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后的疼痛评分、降压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收缩压下降的幅度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的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促进高血压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A型 主动脉夹层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脑血栓患者当作观察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各25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都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结果。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要比以往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对此值得推广和完善。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脑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 PICC 后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间在我院行 PICC 后出现静脉血栓的病患中抽出 100 例,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 50 例,常规护理组病患行普通病房护理,而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100% ,而常规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78%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对 PICC 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PICC 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