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1岁2月,因"发热伴皮疹1d"于2015年7月7日入院。入院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病毒性脑膜炎伴支气管肺炎,医嘱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0.11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qd;拉氧头孢钠(商品名:噻吗灵,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g,批号:1505292)0.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抗感染治疗,q12h。

  • 标签: 注射用拉氧头孢钠 不良反应 渗出性多形红斑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重型渗出红斑患儿全身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确诊为重型渗出红斑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全身感染的发生率。结果30例重型渗出红斑患儿经综合护理干预后,24例没有发生全身感染,6例仅发生轻度感染,全身感染发生率为20%,干预组全身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重型渗出红斑患儿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患儿全身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 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 预防 全身感染
  • 简介:渗出红斑严重者为斯一琼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并有特征的靶形成虹膜惮红斑,严重时皮疹分布广泛,出现紫癜红斑、水疱和大疱,黏膜损害,以及严重的全身症状。该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及药物有关。我院于2007年6月收治1例重型渗出红斑的患儿。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多型性红斑 渗出性 护理 重型 皮肤炎症性疾病 小儿
  • 简介:目的:探讨美洛西林/舒巴坦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美洛西林/舒巴坦致重型渗出多形性红斑1例,并检索2006—2016年间国内外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美洛西林/舒巴坦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个案报道检索到12例,因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美洛西林/舒巴坦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不良反应以过敏皮肤瘙痒为主。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美洛西林舒巴坦引起渗出多形性红斑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观察,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美洛西林舒巴坦 重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文献分析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渗出红斑患儿全身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以重型渗出红斑患儿为观察对象,共50例入组,均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临床收治患儿,选择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组,一组观察组(n=25)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一组对照组(n=25)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作用。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全身感染发生率8.00%,对照组则为32.00%,(x =4.5000,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引入重型渗出红斑患儿中,可预防全身感染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型渗出性多形红斑 全身感染
  • 简介: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红斑药疹是药疹中较重的一型,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侵犯眼、口、外阴黏膜,剧烈疼痛。2013年6月我科收治1例重症红斑药疹并发癫痫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药疹 多形红斑性 重症 癫痫 护理
  • 简介:摘要渗出红斑严重者为斯~琼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并有特征的靶形成虹膜惮红斑,严重时皮疹分布广泛,出现紫癜红斑、水疱和大疱,黏膜损害,以及严重的全身症状。该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及药物有关。我科于2010对一例混合感染引起的渗出红斑经过酸化电位水辅助治疗,使全身的红斑、疱疹、结膜充血、口角溃烂很快恢复,并在治疗过程中减轻了疼痛,缩短了病程,加上抗感染治疗住院12天治愈出院。

  • 标签: 酸化电位水 治疗 渗出性红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渗出多形性红斑(重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渗出多形性红斑(重症)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患儿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约3∶2。发病年龄(7.57±2.48)岁,其中最大13岁,最小2岁。此30例患儿符合渗出多形性红斑(重症)诊断条件。其中可疑致敏药物包括:抗菌药物15例,占50%;抗癫痫药8例(苯巴比妥4例、卡马西平2例、丙戊酸钠2例),占26.7%;非甾体抗炎药5例(布洛芬4例、阿司匹林2例),占16.7%;无明确致敏药物2例,占6%。30例患儿均有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受累,并发角膜溃疡1例;外阴及生殖器受累10例。30例均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其中3例因脏器功能明显受损,病情进展快行血液净化治疗。4例发展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其中3例加用环孢素治疗。1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行康复治疗2个月后恢复。结论对于渗出多形性红斑(重症)多数患儿合并肝脏功能异常,最易引起致敏的药物为抗菌药物及抗癫痫药物,在早期识别后,尽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如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生物制剂及血液净化等。

  • 标签: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致敏药物 甲泼尼龙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环孢素 血液净化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例65岁男性患者因感冒口服感冒灵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第2天,患者口唇及双手出现红斑、水疱.且逐渐增多,部分水疱变血疱,延及躯干和四肢,部分红斑呈靶型,痒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9℃。实验室检查:血沉58mm·h^-1,免疫球蛋白E(IgE)211.00IU·mL^-1,C反应蛋白(CRP)25.30mg·L^-1,血红蛋白(Hb)108g·L^-1。诊断为“红斑型药疹”。立即停用感冒灵颗粒,给予抗过敏、对症及免疫支持治疗。入院后2d,患者病情进展,加用激素并预防使用抗茵药物,6d后病情好转,14d皮疹基本消退,口服激素及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出院。

  • 标签: 多形红斑型药疹 感冒灵颗粒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患儿1男,12岁4个月,体重为36kg。因"变态反应性皮炎"于2012-03-31入本院治疗。病史采集:5+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凝视、口吐白沫及意识丧失等(具体不详),本院就诊,EEG等检查诊断为癫痫,院外口服药物治疗,但症状控制不佳。4+周前(2012-01-11)因癫痫发作于本院门诊就诊,

  • 标签: 拉莫三嗪 渗出性 多形性 变态反应性皮炎 红斑 药物治疗
  • 简介:利福平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属于全杀菌剂,具有强大的抗结核作用,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以异烟肼、利福平为主的短程化疗方案已经成为肺结核患者初治的标准方案。但临床应用中,利福平不良反应也较多,常见的有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肾脏损害、皮肤黏膜损害等。其中,以发热和皮疹最为常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应用利福平后出现重症药疹的个案。

  • 标签: 利福平 重症多形红斑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1例56岁女性患者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予依帕司他50 mg口服、3次/d。当天服药3次后(首次用药后约10 h),患者面部出现红色丘疹,头颈部出现风团样红斑。服药第2天,皮疹进行加重并诊断为红斑型药疹。考虑为依帕司他所致,将该药换为硫辛酸注射液,并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对症治疗。3 d后,患者过敏症状减轻,逐步停用抗过敏药物,其他药物继续使用;6 d后,患者无不适,停药出院。20 d后随访,患者皮疹未复发。

  • 标签: 药疹 多形红斑型 依帕司他
  • 简介:Rowell综合征(RS)是红斑狼疮(LE)的一种罕见表现,伴发红斑样皮损,血清中抗核抗体、抗La(SS-B)/抗Ro(SS-A)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以往文献中有作者认为此综合征是皮肤红斑狼疮的一种特殊变异。作者报道1例64岁女性LE患者和1例51岁女性LE和Sjogren综合征(SS)患者,均伴发红斑样皮损,并对红斑狼疮与红斑并存的情况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皮肤红斑狼疮 多形红斑 文献综述 SJOGREN综合征 病例报道 伴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宝在小儿重症型渗出红斑治疗过程中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重症红斑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涂抹美宝湿烫伤膏的方法,促进红斑吸收。结果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美宝湿烫伤膏能够止痛、生肌,滋润肌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美宝湿性烫伤膏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 换药 疗效
  • 简介:患儿女,6岁,体重20kg。于2005年10月22日来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诊断为“癫痫”,回乡后开始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德巴金),每次400mg1次/d。患儿于11月2日出现发热,T38.6℃,无咳嗽及流涕等其他症状,自行服用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片(阿苯片)退热。次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面部出现暗红色斑点,家长自行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扑热息痛)退热。第3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咽炎”,静脉滴注头孢拉啶,并予布洛芬混悬液(恬倩)退热,(以上用量均不详)。

  • 标签: 丙戊酸钠缓释片 重症多形红斑 对乙酰氨基酚片 苯巴比妥片 布洛芬混悬液 医院诊断
  • 简介:1例44岁女性患者因左肺中央型肺癌(腺癌)、多发脑转移、继发癫痫入院。入院后给予卡马西平0.1g,每天3次口服;20%甘露醇,奥美拉唑,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0d后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皮疹、口腔内多发溃疡,经专科会诊初步考虑服用卡马西平引发过敏药疹。立即停用以上药物,给予依匹斯汀20mg,每天1次;酮替芬1mg,每天2次;哈西奈德液、曲咪新乳膏和炉甘石洗剂,每天3次,外用。3d后,患者症状加重,确诊为重症红斑型药疹。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氨曲南1.5g,阿奇霉素0.5g,甲泼尼松龙40mg,每天2次静脉滴注。2周后患者吞咽正常,停用静脉激素,改为口服,一个月后新鲜皮肤长出,口服激素出院。

  • 标签: 红斑型药疹 卡马西平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本病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现报告1例。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因高热伴皮肤红斑5d,于2008年3月2日入我科就诊。

  • 标签: 川崎病 误诊 多形红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