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踝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入路直型重建钢板固定外踝,利用半螺纹松质骨钉固定内踝骨,手术结束后在透视机的辅助下以手法闭合复位后踝,后进行一个月的外石膏固定。实验组患者采用腓骨后缘和跟腱外缘入路,直接进行骨折复位,临时固定采用克氏针,后利用T型钢板固定,踝骨块固定之后进行三踝骨固定,最后临时固定采用石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关节复位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关节复位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骨折块固定治疗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折块固定 骨折愈合 Ⅳ型踝关节骨折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改良内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外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术中创伤小,恢复快,是较为适宜的手术入路。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改良内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块的方式对踝关节骨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48例。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组(n=29)及为未固定组(n=19)。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得分。结果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关节功能得分优于未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块的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加强了踝关节的稳定,有效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有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手术坚强固定 后踝骨折块 踝关节骨折 关节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后利用手术坚强固定后踝块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择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单双号抽签法,分成两组,单号50例为对照组,不进行踝关节固定,双号50例为观察组,接受手术坚强固定后踝块。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恢复优良率、关节功能恢复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比较(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两组差异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P<0.05)。结论:将手术坚强固定后踝块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可加快愈合速度,确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改善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产生,这种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十分显著,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手术坚强固定 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后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采取踝关节骨折术后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踝关节骨折手术后进行踝关节功能的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手术后采取常规传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分析X线检查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结果经过术后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92.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62.5%,72.5%。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的画着进行早期踝关节现代康复治疗,并且通过评测表进行评分的康复治疗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是非常简便有效的康复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ANK)功能康复治疗对ANK骨折术后的影响和疗效。方法:试验抽取手术病例数共80例,疾病名称均为ANK骨折,均在20210.10~2022.10内完成治疗,试验前按排号(单双号)将例病例均分为2组(40例/组),分别命名为甲组(单号)和乙组(双号)。乙组方案为ANK功能康复治疗,甲组方案为常规术后康复治疗。对比指标包括疼痛程度(VAS)、ANK功能(AOFAS)等评分及疗效结局。结果:试验后对VAS、AOFAS等评分做出分析和统计,结论中乙组治疗各分值均优于甲组(P<0.05)。试验后对总有效率做出分析和统计,结论中乙组具体为90.0%高于甲组70.0%(P<0.05)。结论:ANK功能康复治疗对ANK骨折术后的疗效优良,可缓解疼痛,促进ANK功能和骨折处恢复,可积极推广于临床。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手术 康复治疗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抗滑钢板内固定、空心钉内固定应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后踝的疗效。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收治70例踝关节骨折后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AOF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AOFAS评分(83.51±2.69)分高于对照组(75.63±2.13)分(P<0.05)。结论

  • 标签: 抗滑钢板内固定 空心钉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后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之间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术后病人60人,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采取常规功能康复治疗的为对照组,采取个性化功能康复治疗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康复治疗12个月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康复治疗12个月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有意义。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进行个性化功能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个性化 功能康复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后踝与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膝上截肢新鲜尸体标本20个(10具),解剖并测量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以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区为基础建立旋后外旋Ⅲ度后踝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模型,经力学加载分析胫骨后方韧带附着区不同投影面积的后踝和固定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后踝胫骨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SF;测量单纯后踝固定与单纯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踝关节的刚度。结果所有标本均存在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结构。下胫腓后韧带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相对较广,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其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区宽度随距离关节线距离增大而减小。后踝胫骨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SF为1/4S。单纯后踝固定的刚度为(0.264±0.080)N·m/°,单纯下胫腓联合固定的刚度为(0.164±0.061)N·m/°;单纯后踝固定可恢复的刚度百分比(60.9%±10.2%),大于单纯下胫腓联合固定的(37.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P<0.001)。结论后踝手术术式的选择需同时考虑恢复或维持胫距关节的轴向稳定性和下胫腓联合的旋转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且后踝在胫骨后方韧带附着区投影面积比≥1/4时建议行单纯后踝复位固定、投影面积比<1/4时建议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稳定手术指征仅取决于其对胫距关节轴向稳定性的影响、后踝累及关节面的面积及骨折移位程度,不必考虑后踝块在胫骨后方投影面积大小。

  • 标签: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取后踝固定治疗方案,对照组首先进行复位,再用石膏进行外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优39例,良9例,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优31例,良10例,有效率为68.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采取后踝固定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踝固定,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踝复位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固定组与未固定组。固定组30例患者进行后踝复位固定,未固定组20例患者不进行后踝复位固定,结果:术后1年根据Olen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20、8、2例,优良率93.33%,未固定组优、良、可分别为10、7、3例,优良率8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后踝骨折 稳定性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治疗差异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基础复位后外固定方式和后踝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骨折复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为66.7%,治疗组的治优良率为85.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后踝固定法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能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踝固定 踝关节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临床观察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例患者采取手法复位以及石膏外固定处理措施,而观察组11例患者采取后踝固定措施进行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后踝固定治疗措施,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康复速度更快,并且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后踝固定 踝关节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实施后踝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骨科收治的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试验组(后踝固定术)各28例。比较治疗恢复时间,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恢复时间、改善踝关节功能,推荐患者优先选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术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实施后踝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踝关节骨折的142例病患进行研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后踝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4.5%,对照组优良率为64.7%。并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2%,对照组发生率为11.26%,p<0.05,结论后踝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加速患者的愈合,预后效果较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健康,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治疗术 临床效果
  • 作者: 冉俊材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今日健康》2022年31期
  • 机构:达川区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在2020年5月,截止时间在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后踝患者,在研究开展的时间段内共收治患者40例,将其按照数字表法(以随机分配为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单组样本量一致,均为2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分别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治疗后,从两组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各项数据均存在着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而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并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后踝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后踝骨折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