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在不同临床标本的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这个时段内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4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不同的标本行微生物检验,对比分析阳性情况。结果:血培养标本对比其它标本检验的阳性低,差异对比显著P<0.05;粪培养标本在各时间段的阳性是一致的,差异对比度小P>0.05。结论:在行微生物检验时需分析临床标本类型与时间段,这能更好的提升临床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临床标本 阳性率 时间段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从2020年1月至3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共6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低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果:本组64例患者中,急性支气管炎14例,肺炎50例,核酸检测阳性3例(4.69%),4类新冠肺炎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均有密切接触史,肺部可见渗出性病变。结论: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比较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可能与标本采集时间、采集方法、保存方式、运输方式以及检测方式跟有关,医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减少漏诊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阳性率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配合在提高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阳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肺占位患者92例,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针对性护理配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阳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护理配合能显著提高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阳性

  • 标签: 护理配合 纤维支气管镜 活检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结果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我院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份在我院首次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根据性别不同分成不同组别,由男性参与患者构成的组别为甲组,由女性参与患者构成的组别为乙组,两组分别拥有46例参与患者和44例参与患者,分别采集不同临床标本,对比两组最终不同临床标本得到的检验阳性。结果:采集不同临床标本,对比两组最终不同临床标本得到的检验阳性,可发现两组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上述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

  • 标签: 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影响因素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产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及对阳性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分娩产妇共1957名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临床研究,研究纳入孕妇产前均于本院接受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并对阳性检出者予以临床干预。分析孕妇产前四项传染病指标阳性检出情况及阳性检出者临床干预结果。结果:经分析本院近三年孕妇产前四项传染病指标阳性检出情况后可知,乙肝临床感染较高(5.37%),其次为梅毒(1.07%)、HIV(0.31%),偶见丙肝感染者;经临床干预后1957名孕妇共娩出新生儿1982名,四项传染病新生儿感染总发生为0.20%,共有12名孕妇选择终止妊娠。结论:产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对孕妇乙肝、丙肝、梅毒及HIV感染情况具有重要筛查价值,并可依据孕妇自身感染进展及胎儿发育情况积极开展临床干预或终止妊娠,降低新生儿临床感染风险。

  • 标签: 产前检查 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 临床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孕35周前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孕妇中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筛查的阳性,以及GBS阳性的PPROM孕妇的围产结局。 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417例28-35周P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行GBS筛查。其中阳性者43例,为观察组,374例GBS阴性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孕妇的围产结局。结果 1.未足月组GBS阳性10.3%(43/417),同期足月PROM孕妇GBS阳性9.2%(164/17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宫腔感染+产褥感染的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B族链球菌 胎膜早破 围产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病毒抗原抗体阳性及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生殖器疱疹患者52例,另选择同期来院常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生殖器疱疹发作次数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4例与复发组28例。抽取各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SV-2抗原及HSV-2型IgG和IgM阳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初发及复发组生殖器拭子中HSV-2-DNA载量。采用线性相关分析HSV-2-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初发组及复发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及绝对值、CD4+/CD8+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及绝对值、CD4+/CD8+绝对值均低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HSV-2抗原及HSV-2型IgM阳性高于复发组(P<0.05);初发组HSV-2型IgG阳性低于复发组(P<0.05)。复发组HSV-2-DNA载量高于初发组(P<0.05)。初发组与复发组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均与HSV-2-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生殖器疱疹初发患者HSV-2抗原及HSV-2型IgM阳性较高,IgG阳性较低,HSV-2-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成反比,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可能可对生殖器疱疹复发几率进行评估。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体周围感染(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是否影响术中标本的培养阳性。方法此前瞻性研究招募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因PJI需行翻修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停用抗生素2周后通过抽取关节液,经培养已明确病源菌及药敏结果,且术中取出部分/全部假体。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在翻修手术切皮前30~60 min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后再取标本,B组在所有标本取材后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术中取关节液、组织、组织研磨液(TGF)及超声假体裂解液(UPL)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根据术中至少有1项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标准,分析及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术前关节液培养阳性的PJI患者,其中A组16例,B组16例。最常见的感染细菌为葡萄球菌(59.3%,19/3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Tsukayama分型、假体移除及术前红细胞沉降(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滑液白细胞计数(SF-WBC)、关节滑液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分别为81.3%(13/16)、62.5%(10/16)、93.8%(15/16)和93.8%(15/16),B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93.8%(15/16)和100.0%(16/16),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与UPL培养阳性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各自组内组织培养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术中标本培养阳性,在PJI感染翻修手术前无需推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②TGF培养阳性与UPL培养阳性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传统组织培养阳性,对于无法进行超声裂解的机构可通过组织研磨的方法提高培养阳性

  • 标签: 假体相关感染 抗生素预防 关节成形术,置换 细菌培养 翻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如何降低健康体检过程中假阳性的发生。方法:抽选2019年1月-12月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验的9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密封信封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研究对象体检前均为提前预约,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讲解,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引入详细讲解,对比两组假阳性的发生。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假阳性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检过程中受检者若未重视体检注意事项,且对体检注意事项认知不够,则易引发假阳性事件的发生,而体检中心人员针对不同的受检人群详细讲解体检注意事项,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的发生

  • 标签: 健康体检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分级检验的效果对阳性检出影响。方法:收集于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就诊行肾脏生化检验的患者为调查主体,统计出30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行传统拉网式检验,观察组行分级检验,对比两组阳性检出和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和胱抑素C的阳性检出显著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肾脏生化检验 分级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酶联免疫法(简称ImmunoCAP法)和免疫印迹法(简称敏筛法)对主要吸入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结果的阳性检出,为临床合理应用检测方法和解读检验结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门诊送检sIgE的458例过敏性疾病病例临床诊断和检测结果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敏筛法测定主要吸入和食物过敏原sIgE,其中141例同时采用ImmunoCAP法定量测定吸入和食物过敏原sIgE,303例仅测定主要吸入过敏原sIgE,14例仅测定主要食物过敏原sIgE。依据疾病类型分为气道过敏疾病组293例、皮肤过敏疾病组14例和多系统过敏疾病组151例。依据年龄分为<3岁组97例、3~6岁组(含3岁和6岁)186例、>6岁组175例。分别在各疾病组间和各年龄组间对两种检测方法中的7种单价过敏原(户尘螨、猫皮屑、狗皮屑、鸡蛋白、牛奶、蟹、虾)阳性检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全部病例中,ImmunoCAP法检出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sIgE的阳性(30.6%、36.1%和43.2%)均分别高于敏筛法(21.2%、21.3%和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疾病组间,气道过敏疾病组和多系统过敏疾病组病例采用ImmunoCAP法检出户尘螨sIgE的阳性(33.7%和24.6%)均分别高于敏筛法阳性检出(23.4%和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系统过敏疾病组采用ImmunoCAP法检出鸡蛋白和牛奶sIgE阳性(47.6%和47.6%)均高于敏筛法(26.2%和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疾病组间两种方法检出猫皮屑、狗皮屑、蟹、虾sIgE阳性检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年龄组间,<3岁组、3~6岁组(含3岁和6岁)和>6岁组采用ImmunoCAP法检出户尘螨sIgE的阳性(14.9%、26.9%和42.3%)均高于敏筛法(5.7%、17.6%和3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采用ImmunoCAP法检出猫皮屑sIgE阳性(6.9%)低于敏筛法(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和3~6岁组采用ImmunoCAP法检出鸡蛋白sIgE的阳性(47.1%和33.3%)高于敏筛法(32.4%和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和3~6岁组采用ImmunoCAP法检出牛奶sIgE的阳性差异表现与鸡蛋白sIgE结果相近。结论对7种主要吸入和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比较显示,ImmunoCAP法和敏筛法检测户尘螨、猫皮屑、鸡蛋白、牛奶的sIgE阳性检出存在差异,差异性依赖于过敏性疾病类型及年龄而有所不同,两种方法检测狗皮屑、蟹、虾sIgE的阳性检出一致性尚可。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分析,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科学解读检测结果。

  • 标签: 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 免疫球蛋白E 体外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lAg)的检验价值,以及其对检验精准度的影响。方法 以8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e抗原及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统计不同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血清检验结果显示,HBeAg阳性患者50例(62.50%),Pre-SlAg检测阳性76.00%,HBV-DNA检测阳性86.00%,HBeAg阴性患者30例,其中Pre-SlAg检测阳性36.67%,HBV-DNA检测阳性46.67%,不同指标阳性之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re-SlAg阳性在HBV-DNA增长下随之提升,同等HBV-DNA条件下,Pre-SlAg阳性高于HBeAg阳性,且呈现出正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脱氧核糖核酸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前者阳性所代表的湿HBV病毒复制活跃,患者体内病毒传染性较强,可作为乙肝患者传染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检验准确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2019 年8月— 2020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 320 例疑似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样本,均用ELISA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及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 共13例出现假阳性,初检假阳性原因最高为标本溶血,占比6.98%,其次为标本离心不全与洗版影响,其他因素包括显色条件、试剂盒质量、操作不当等。结论 运用ELISA法检测HBsAg,检测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应当对样本检测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以提高检测精准性。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假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抗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最低(P均<0.01),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His抗体)、抗Nuc抗体、Rib抗体阳性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抗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抗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患者166例(假阳性组),诊断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5例(阳性对照组),入职体检者124名(阴性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的梅毒血清试验效能。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6例假阳性组患者中,年龄≥50岁117例,年龄<50岁49例。假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年龄[(53.1±13.8)岁比(24.7±2.8)岁,t=22.56,P<0.01]、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5%(8/124), χ2=35.93,P<0.01]、肝炎[9.6%(16/166)比3.2%(4/124), χ2=4.92,P=0.026]和肿瘤[6.6%(11/166)比0.8%(1/124), χ2=4.68,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性别[假阳性组男91例(54.8%),女75例(45.2%),阳性对照组男103例(71.0%),女42例(29.0%); χ2=8.67,P=0.003]、年龄[(53.1±13.8)岁比(34.4±12.9)岁,t=20.13,P<0.01]及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9%(10/145),χ2=39.1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2.6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04~4.816,P=0.001]、年龄≥50岁(OR=30.512,95%CI 15.959~58.335,P<0.01)、自身免疫病(OR=2.677,95%CI 1.258~5.695,P=0.011)和肝炎(OR=4.408,95%CI 1.799~10.799,P=0.001)是梅毒血清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假阳性组中,TRUST的阳性为84.9%(141/166),高于CLIA的23.5%(3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5,P<0.01);36例患者CLIA为1.0~10.0临界指数(cut off index, COI),3例患者CLIA>10.0 C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1);139例患者TRUST≤1∶4阳性,2例患者TRUST≥1∶8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5,P<0.01)。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6.0%,TRU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1.1%。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有自身免疫病或肝炎是发生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TRUST的假阳性高于CLIA。

  • 标签: 梅毒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非梅毒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