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讽刺作家,他继承了中外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把中国讽刺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鲁迅的不少作品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要读懂这些作品,领会其丰富深刻的含意,学习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不能不研究他的讽刺理论和讽刺艺术。

  • 标签: 鲁迅小说 讽刺艺术 讽刺文学 幸福的家庭 高老夫子 精神胜利法
  • 简介:关于文学创作与逻辑思维的密切联系,已为许多文艺理论著作所论及,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很是不以为然,有的同志甚至认为逻辑思维妨碍形象创作,把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单纯归功于直觉或情感.这些看法是不符合文学创作实际的,对提高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增强典型的生命力将会是十分有害的.

  • 标签: 鲁迅小说 文学创作 精神胜利法 性格特征 《狂人日记》 文心雕龙札记
  • 简介:这是孙伏园先生全面论述鲁迅小说的一篇文章,长一万二千余字,原拟交刘以鬯、姚雪垠计划出版的《小说杂志》发表。1948年秋,刘以鬯主持的怀正出版社因通货膨胀而倒闭,该社酝酿中的《小说杂志》随之流产。1951年,刘以鬯任香港《星岛周报》编辑,由于佳作难求,便将此文刊于该报,并亲拟了按语。但不知又因何故,此文未能刊完,因而未能引起鲁迅研究界应有的重视。香港中文大学小思女士应本刊请求,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篇发表于四十年前的文章,交本刊重新刊发,以飨读者。

  • 标签: 鲁迅 小说杂志 孙伏园 刘以鬯 鲁迅小说 鲁迅研究
  • 简介: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发现它先锋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所谓'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的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新而鲜活.这也许是说不尽鲁迅的奥妙之一.

  • 标签: 鲁迅小说 清新 先锋性 现代文学 狂欢 叙事
  • 简介:<正>八十年代的鲁迅研究在鲁迅研究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的革新,同时也在于对作为有“意味”的文的“形式”的发掘。传统研究习惯于以历史的真实看待文本,因而在对作品的分析中形成了“历史背景——作家评论——艺术分析”的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发制于历史,受制于历史,以这一模式研究鲁迅作品,更多地

  • 标签: 小说叙事 鲁迅小说 鲁迅研究 研究述评 传统思维模式 鲁迅作品
  • 简介:鲁迅以自觉而明确的态度创作出了许多撼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悲剧小说,以实现他“为人生”——反封建、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变革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悲剧的冲突成因和审美感受两个角度,鲁迅的悲剧小说可划分为“社会悲剧”与“个性悲剧”两种构成形态,以及“情感型悲剧”与“理智型悲剧”两种接受形态.

  • 标签: 鲁迅 悲剧小说 社会悲剧 个性悲剧 情感型悲剧 理智型悲剧
  • 简介:<正>本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醉心于尼采”(郭沫若语),在《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著作中介绍过尼采的超人哲学,称许尼采是“个人主义至雄杰者也”。到五四前后,尼采学说和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一起在知识界广为传播,一时出现了如鲁迅所说的“大谈尼采”的文化现象,许多新文化战士把尼采学说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鲁迅这时对尼采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在1918年以文言翻译了《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今译《查拉斯图拉之序篇》)的一部分,1920年又用白话译出“序言”全文,发表在《新潮》杂志上。鲁迅前期杂文、散文诗留下了尼采思想的鲜明印记,这时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或隐或显地回响着尼采的声音。

  • 标签: 尼采思想 鲁迅 前期小说 狂人日记 反封建斗争 超人哲学
  • 简介:<正>讽刺,是鲁迅小说的特色.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一鲁迅运用讽刺手法的显著特点,是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划时代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鲁迅积极参加了这场决定祖国命运的战斗.他在《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等小说里,把讽刺作为武器,向腐朽、没落的旧世界进击.《孔乙己》是篇脍灸人口的小说.这篇小说塑造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孔乙己非常

  • 标签: 讽刺性 鲁迅小说 孔乙己 五四运动 讽刺手法 知识分子
  • 简介:鲁迅小说既不以叙述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见长,也不以渲染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著称,它是以人物为主,情节、环境为辅的有机统一体。在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明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情节的生动性和环境的具体性则属于第二位。鲁迅小说尽管不宜于口头讲述,然而,它能把大量构不成公开矛盾冲突却又极有意义的人生画面和人生经历表现出来,虽然

  • 标签: 鲁迅小说 故事情节 章法 祥林嫂 矛盾冲突 人物性格
  • 简介:鲁迅小说中的空白张道葵中国传统绘画主张在画面留足空白,以追求虚实相生、空灵超脱的境界;西方当代接受美学也主张在本文中留下空白,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伊瑟尔说:“文学的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中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

  • 标签: 鲁迅小说 祥林嫂 孔乙己 虚实相生 接受美学 悲剧命运
  • 简介:小说中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为环境条件所制约,又在推动着环境的改造和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说中的环境内涵甚广,主要指社会背景、自然景色及风俗和特定的氛围三个方面。鲁迅善于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为人物设置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活动舞台,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小说中,常常巧妙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他的小说,从总体上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总背景的,鲁镇、未庄、S城,都是当时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既是他的小说的人物生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也是这些人物创造的对象和结果。《孔乙己》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尚未受到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冲击,仍然笼罩着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毒雾,十分愚昧、保守的中国小城镇的社会生活图景,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物是这种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它的活细胞。

  • 标签: 鲁迅小说 《孔乙己》 辛亥革命前后 人物设置 环境美学 环境描写
  • 简介: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 标签: 眼睛 鲁迅小说 祥林嫂 中国文学传统 描写 传神写照
  • 简介:当我们在“回到鲁迅那儿去”的口号感召下,排除一切有意无意服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旧有观念和先定原则,以真正解放了的自由心灵平心静气地与鲁迅对视时,我们便窥见了这个曾被“圣化”的伟人心灵的真实种种纷繁芜杂的情感如无数道激流在其心中交缠、冲撞、激荡、散去然后重又纠集往复,汹涌不息。

  • 标签: 鲁迅小说 圣化 虚无 略论 冲撞 心灵
  • 简介:鲁迅反复强调写小说是为了疗治旧社会的病根和疗救病态社会中人们的病苦,他认定的创作角色是专治国民性瘸疾的思想医生。进入这一角色,得具有两种“职业性能”:一是专注、敏锐的职业关怀;二是抓住症结,找出病源,对症下药的职业技能。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前者是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即恪尽职守,揭露弊病;后者是一种深刻的审视能力,即深刻的发现、深刻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鲁迅在创作上选择了这一角色,突出地显示出他在这两方面的个性特征。

  • 标签: 鲁迅小说 文学创作 国民性 艺术个性 崇高 审视
  • 简介: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 标签: 鲁迅 小说 鲁镇 儒家 封建文化
  • 简介:<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能否结合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动词,对文学作品的成败,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动词,在动词的运用上下大功夫,化大力气,使动词出色地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在动词的帮助下,使所塑造的人物"活"起来,使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使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真实地典型地显现出来。鲁迅小说正是这样充分发挥了动词的表达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运用动词的范例。鲁迅小说的动词,丰富,精确,容量

  • 标签: 中动词 动词运用 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