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盐酸胺注射作为Ⅲ类广谱抗心率失常药,常用于治疗各种各种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然而临床应用过程中该药所致静脉炎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结合我院心内科药学监护的实践经验,针对盐酸胺注射所致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对该药所致静脉炎的应对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该药在临床的正确使用,及静脉炎的防治提供帮助。

  • 标签: 胺碘酮 静脉炎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有效应对海醇注射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实践并总结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进行CT增强患者中出现的46例海醇注射致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护理经验。结果46例海醇过敏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度过危险期。结论培养抢救意识,当病人发生过敏反应时,快速实施抢救是赢得病人生命的关键。

  • 标签: 碘造影剂 过敏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胺注射在急诊中救治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盐酸胺注射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酒石酸托洛尔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心功能指标。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治疗效果大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实验组(P<0.05)结论:盐酸胺注射在急诊中救治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急诊救治 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作者: 蔡俊超 朱兰 陈刚 张雷 Qing Xin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苏州才博(移植)医学研究所 215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 200433,Hematopathology Divisio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Harbor-UCLA Medical Center
  • 简介:摘要自2002年被引入临床器官移植以来,利单抗(rituximab)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临床移植中利单抗使用的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利单抗的靶细胞和清除时效性的问题:利单抗是一个选择性杀伤所有表达细胞膜表面抗原CD20+的B细胞,使用后1~2 d内可以清除大于90 %的外周血中的CD20+阳性细胞,结合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其B细胞抑制作用可以持续1~3年或更长。由于B细胞大量存在于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中,其远期效应依赖于对这些淋巴组织中CD20+细胞的杀伤。2.利单抗的使用剂量问题:利单抗最早被引入移植临床时,使用的剂量参照了其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时的剂量(375 mg/m2或更高),而这个剂量对于绝大多数接受维持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者而言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感染等副作用。3.利单抗诱导治疗使用时的时间点问题:由于其B细胞清除的长效性,当使用利单抗作为对于高危受者可能发生AMR的预防性诱导治疗的措施时,一旦有了确定的移植供体,利单抗建议在移植前1~2周或更早使用,这种提前清除B细胞的治疗可以避免受者在接触移植物时体内仍有大量的B细胞而被移植物中异体抗原激活并发育成浆细胞。4.利单抗和血液净化联合使用时的次序问题:血液净化,如血浆置换/双重滤过等可以清除血浆中可溶性成分和大分子物质,包括利单抗等药物。两种治疗联合使用时,建议血浆清除在前、利单抗在后;或者在利单抗使用后至少等1~2个半衰期(2~4周)再进行血浆置换/血浆清除,以期发挥利单抗最大的B细胞清除效果。

  • 标签: 器官移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预防 治疗 利妥昔单抗 血浆置换 脱敏治疗
  • 简介:近年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的发病机制研究中,B细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熟的B细胞生成自身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肾小球肾炎等临床表现。B细胞还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4、IL-10等促炎症因子,影响其他效应细胞,产生炎症反应^[1,2]。另外,B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和CD80、CD86共刺激分子。1994年,Shlomchik等^[3]发现有狼疮倾向的MRL—lpr/lpr小鼠的B细胞缺乏就不会生成自身抗体.亦不发生狼疮性肾炎(LN)。这使得B细胞成为治疗SLE的潜在靶点,作为经典的免疫效应细胞,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通过自身抗体依赖和非自身抗体依赖机制发挥作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B细胞清除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之中采取超小剂量利单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2月--2021年2月,选取在这个期间在我院收治的5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药物是超小剂量利单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CD20计数方面,相比于治疗前而言,治疗后的患者IgG、IgM、CD20更优异,P<0.05;治疗后的IgA水平没有较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SLEDAI-2K、尿蛋白定量、红细胞沉降率、C3、C4水平更加优异,P<0.05。结论: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之中采取超小剂量利单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相关指标水平改善程度理想,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小剂量 利妥昔单抗 狼疮性肾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利单抗(RTX)对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MN且尿蛋白>3.5 g/24 h、血白蛋白<30 g/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0 ml·min-1·(1.73 m2)-1的患者,低剂量RTX为初始或二线治疗方案。随访24个月时PMN患者的缓解情况,并分析尿蛋白<8 g/24 h及≥8 g/24 h、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150 RU/ml及≥150 RU/ml、eGFR≥60 ml·min-1·(1.73 m2)-1 及<60 ml·min-1·(1.73 m2)-1等亚组缓解情况。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53±15)岁。RTX初始及二线治疗分别为14例和26例,RTX首疗程总量800(425,1 075)mg。RTX治疗后第1、3、6、12、24个月缓解率分别为12.5%(5/40)、17.5%(7/40)、47.5%(19/40)、57.5%(23/40)、60%(24/40),缓解时间6.0(3.0,7.5)个月,随访期间复发2例。与24个月时未缓解者(16例)相比,缓解者(24例)基线eGFR更高[(93.9±28.0)比(62.4±28.1)ml·min-1·(1.73 m2)-1,P=0.001],尿蛋白[5.9(5.0,6.5)比11.7(8.6,15.5)g/24 h,P<0.001]及抗PLA2R抗体水平[73(29,132)比453(182,950)RU/ml,P=0.004]均更低。RTX初始治疗组与二线治疗组相比,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各亚组对比结果显示,低剂量RTX治疗后,尿蛋白<8 g/24 h组(21/26比3/14,P<0.001)、抗PLA2R抗体<150 RU/ml组(16/19比5/16,P=0.002)及eGFR ≥60 ml·min-1·(1.73 m2)-1组(22/29比2/11,P=0.003)缓解率更高。结论低剂量RTX对PMN长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且更适用于基线尿蛋白<8 g/24 h、抗PLA2R<150 RU/ml及eGFR≥60 ml·min-1·(1.73 m2)-1的患者。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利妥昔单抗 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实施利单抗药物治疗后实施护理干预后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非霍金淋巴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为2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通过计算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距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83%,但对照组为79.17%,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实施实施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大幅度降低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并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老年非霍奇金 淋巴瘤 护理干预 护理总有效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患者女,15岁,因'左耳听力下降8个月,伴发热、咳嗽6个月,头痛10d'于2010年11月3日入我院.患者于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痛,左耳听力在1个月内进行性下降,伴左侧腮腺肿大.6个月前出现发热,多见于上午,体温最高达39℃,午后可自行退至正常,伴畏寒、寒战、咳嗽、咳痰,无咯血.

  • 标签: 利妥 单抗治疗 妥昔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联合化疗与西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中应用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我院将于2015年10月到2017年05月期间接收的6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结合抛硬币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28例对照组与32例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与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护理干预对联合化疗与西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有显著强化作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颇具广泛推广与应用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西妥昔单抗 化疗 晚期结直肠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晚期结肠癌采用西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62例晚期结肠癌患者,将这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FOLFIRI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西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病患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观察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病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其统计学具有意义(P<O.05)。结论对晚期结肠癌患者采用西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而且临床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符合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理念,值得临床上不断采纳与应用。

  • 标签: FOLFIRI 西妥昔单抗 晚期结肠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观察利单抗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8.10-2019.10 月内收治的 60 例自身免疫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用药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30 例,使用常规用药护理)和观察组( 30 例, 采用 利单抗治疗 护理 )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 。结果: 用药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效果,观察组采用利单抗护理后,患者体温,脉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护理后体温,脉搏情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采用利单抗护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体温,脉搏情况,并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强临床效果,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自身免疫性脑炎 效果
  • 简介:7例晚期鼻咽癌病人应用西单抗,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超敏反应、痤疮样疹、口腔溃疡、发热、骨髓抑制等,对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效果满意。

  • 标签: 西妥昔单抗 鼻咽癌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利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区组挑选 8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患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并行数据分析后归入本研究数据供后续分析使用,本次研究应用随机抽样原则把研究区组划分成两组,两组病患各有 44例。 B组病患接收化疗, A组病患在化疗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利单抗,统计整合研究区组与治疗的关联性数据并应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数据对比。 结果 A组病患经临床治疗后总缓解率为 97.23%相较于 B组的 84.09%, A组的数据明显优于 B组, P< 0.05;研究者病患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为 9.09%相较于 B组的 27.27%, A组数据明显优于 B组, B组数据为 27.27, P< 0.05。结论 利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单一化疗治疗手段,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可有效提高病患生活质量,提高病患治疗意愿。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静脉注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西单抗与伊立替康的联合用药方案用于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本院肿瘤科收治的结肠癌病人中抽取38名当做入组对象,经由随机数字表法把全部对象归入对照组、实验组,各19例,对照组利用单西单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伊立替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结肠癌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结肠癌患者接受联合用药干预后,相较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大幅降低,疾病控制率显著偏高,表现出显著不同(p<0.05)。2组结肠癌(COAD)病人皆见程度不等的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脱发等不良反应,但症状经过处理后得到显著缓解,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单抗与伊立替康的联合用药方案用于治疗结肠癌的效果比较突出,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无严重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行适用。

  • 标签: 结肠癌 恶性肿瘤 西妥昔单抗 伊立替康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利单抗治疗中采用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22例为对象,两组患者均利单抗治疗,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11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护理,观察组为全程药物护理,分析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利妥昔单抗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利单抗(100mg/次)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治疗儿童ITP的有效方案。方法 选择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及部分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的住院的22例患儿进行利单抗治疗。在父母同意后予利单抗100mg/次,每周1次,共2-4次(d1,8,15,21),甲泼尼龙1-2mg/kg,每周1次,共2-4次,另一通道利单抗前半小时开始使用,与利单抗同时结束。关注患儿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监测外周血小板计数变化,CD20+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11.8岁,病程2月-76月,随访时间12-23个月。治疗中有9例达初始反应(40.9%),12例持续反应(54.5%),10例完全缓解(45.5%),10例无效(45.5%),总有效率54.5%;1级出血3人,2级出血7人,3级出血5人,经止血对症处理均临床缓解,4级出血1人,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治疗后CD20+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比例65-82%,治疗中共有7位(31.8%)患儿出现不良反应,4例发热患儿中2例确诊为感染,3例出现皮疹,经过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 小剂量利单抗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有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难治性ITP患儿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