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脑动静脉畸形在大小、形态和组织结构可谓千变万化。典型的AVM在形态学上由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巢)和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有些是动脉直接与静脉沟通(瘘型),在瘘口处血管异常扩张成瘤样。幕静脉畸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旨在幕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

  • 标签: 幕上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
  • 简介:<正>患者,男性,48岁。因双下肢肿胀20余年,加重伴双小腿皮肤溃疡18年于2010年3月4日入院。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肿胀,逐渐出现小腿浅静脉显露、迂曲,2年后出现小腿皮肤破溃,曾在当地医院多次诊治,疗效不佳,溃疡面积逐渐增大。2007年8月及9月曾先后两次在其他医院行局部曲张静脉剥脱术,术后右小腿溃疡仍未愈合且有扩大,同年11月份到我院就诊,曾行彩超检查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右下肢腘静脉以下血栓形成;多次给予局部植皮治疗,溃疡面有所缩小。

  • 标签: 血栓后遗症 腔内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肿胀 溃疡面积 彩超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8(26.67%)、3(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20(66.67%)、12(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术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髓内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对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侧。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术中股骨髓内止血),对照组(不予股骨髓内止血)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氨甲环酸(术前30min,1g/100mL静脉滴注,术毕术区灌注0.5g/50mL,术后6h,1g/100mL,静脉滴注)止血基础,股骨髓内选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由同一术者完成。结果术中股骨髓内止血组的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输血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均有一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均无假体松动,术后半年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表明股骨髓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能有效、安全地减少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

  • 标签: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 全髋关节置换术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蛛网膜下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和分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抽取60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仅采取常规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术 西医药物治疗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是影响颅脑损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脑血管痉挛是其严重并发症,并逐渐成为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外伤性SAH病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治疗 尼莫地平 HEMORRHAGE 脑脊液置换疗法 严重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84例蛛网膜下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脑脊液置换+尼莫地平)和对照组(尼莫地平)各42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脑膜刺激征缓解率76.19%显著高于对照组47.62%(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头痛缓解率和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出血可有效降低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置换 尼莫地平
  • 简介:随着血浆分离技术的提高,血浆置换已成为治疗某些“不治之症“的新的治疗手段.我科自1992年至今.利用双(或三)单针技术,采用空心纤维膜血浆滤过进行血装分离取得一定疗效,尤其是对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更为明显,作者着重介绍利用双单针技术行血浆置换的方法及护理要点,

  • 标签: 单针 血浆置换术 ICU 护理要点 不治之症 治疗手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1-2012年我科收治的5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分析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预防 护理 深静脉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下肢静脉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活血药品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深度血栓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药品以及下肢静脉泵以及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注射治疗对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效果确切,可以作为首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 标签: 髋关节 髋关节置换围手术 静脉血栓
  • 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标签: 人工关节 血栓形成 治疗 关节成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预测术前知识,引导功能锻炼,合理营养,维持生理平衡,仔细观察深静脉血栓症状,定期逆转,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静脉病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出院,经过6个月的随访,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数码相机在刑事照相中的日益普及,对于所得图像处理也就越来越多,以前有许多关于介绍去除指印干扰背景方面的文章,它们的方式主要是擦除法和滤镜法;或者在一些图像处理软件中(例如PHOTOSHOP),通过调整图像的反差达到强调痕迹;还有在RGB或HIS模式中,通过通道减运算去除干扰背景,也有一定的效果。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它是通过置换去除指印的干扰背景。

  • 标签: 指印 干扰背景 置换法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因腹胀痛4天就诊。B超、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未发现脏器破裂及出血部位。腹腔穿刺抽出新鲜不凝血,以腹腔内出血原因待查于1997—08—28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6/min,血压14/9kPa。神志清,心、肺无异常。腹软,腹剑突下压痛阳性,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白细胞18.1×10~9/L,血小板29×10~9/L,血红蛋白87g/L。血淀粉酶、肝功能正常。考虑出血量少,血压相对正常,予以消

  • 标签: 脾静脉 病例报告 血小板 出血部位 出血原因 脏器破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