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实践指南 经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实践指南 经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microRNA-21、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sMICA)水平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食管鳞状细胞患者,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croRNA-21,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MICA。比较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随访1年,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结果低分化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中分化患者,中分化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IV期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Ⅲ期患者,Ⅲ期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Ⅰ期患者(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随访1年,50例患者中死亡18例(36.00%),存活32例(64.00%)。死亡患者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食管鳞状细胞患者机体血清microRNA-21、sMICA水平普遍呈高表达状态,分期晚、分化差、生存期短的患者表达水平更高。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microRNA-21 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 生物学行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鳞状细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1例输尿管鳞状细胞术后短期同侧肾盂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原发性右侧输尿管鳞状细胞患者行右侧输尿管末段切除膀胱再植术后4个月出现同侧肾盂再发,再行右侧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转移。结论上尿路鳞状细胞临床发病率低,恶性度高,预后差,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行保留肾脏手术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警惕肿瘤复发。

  • 标签: 输尿管肿瘤 输尿管结石 肾盂 再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的短期与中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118例肝内胆管细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血生化指标等围手术期资料以及随访资料,评价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1.5±9.1)岁;开腹组患者78例,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61.2±8.3)岁。腹腔镜组肿瘤长径(4.4±1.8)cm小于开腹组(6.0±3.3)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有4例(10%)患者中转开腹。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切除≥3个肝段的患者比例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开腹组[200.0(100.0,261.8)ml比300.0(100.0,400.0)ml,5.0%(2/40)比26.9%(21/78),37.5%(15/40)比66.7%(52/78),(6.2±2.0)万元比(7.2±2.3)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开腹组[188.5(130.5,274.0)U/L比320.0(144.0,427.0)U/L,26.4(18.3,26.4)μmol/L比31.6(18.8,3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年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在短期疗效上具有优势,在中长期疗效上两者效果相当。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腹腔镜检查 开腹手术 治疗结果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AB30-AS1对宫颈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宫颈Hela细胞,分别转染pcDNA-NC(NC组)和pcDNA-RAB30-AS1(RAB30-AS1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效率。通过Edu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能力的改变。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5(GPC5)基因的表达。结果NC组和RAB30-AS1组Hela细胞中RAB30-AS1的表达分别为(1.34±0.27)和(8.90±1.60),NC组RAB30-AS1表达明显低于RAB30-AS1组(P<0.01)。NC组和RAB30-AS1组Hela细胞增殖率分别为(41.82±2.86)%和(20.85±3.82)%,RAB30-AS1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NC组(P<0.01)。NC组和RAB30-AS1组Hela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61±1.96)%和(32.19±4.29)%,RAB30-AS1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NC组(P<0.01)。与NC组相比,RAB30-AS1组Hela细胞中GPC5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RAB30-AS1过表达能够抑制宫颈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GPC5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宫颈癌 RAB30-AS1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5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而同时含有多种不同上皮性及肉瘤成分的混合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胆囊则更为罕见。胆囊混合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往往导致延期诊断,其预后也比单纯性肿瘤更差,因此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评估患者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1例发生在胆囊同时含有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腺癌和肉瘤成分的混合性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鳞状细胞中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术前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407例,复阅病理切片并整理相关临床资料,制作组织芯片,进行PIK3CA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407例食管鳞状细胞患者中,男性328例,女性79例,男女比例4∶1。116例患者PIK3CA基因拷贝数<3,291例PIK3CA基因拷贝数≥3。在291例患者中,86例第3号染色体拷贝数≥3,不能判定为PIK3CA拷贝数增多;205例患者PIK3CA基因拷贝数≥3同时第3号染色体拷贝数<3,判定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分化情况、脉管侵犯、神经束侵犯、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发现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有显著的相关性(DFS:P=0.006;总生存期: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是食管鳞状细胞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子(HR 1.358,95%CI:1.042~1.769,P=0.023),总生存期的潜在预后因子(HR 1.278,95%CI:0.981~1.666,P=0.069)。结论PIK3CA基因拷贝数增多与食管鳞状细胞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患者风险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肝切除仍是早期HC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能获得根治性切除的病例不足20%,超80%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采用联合或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方案已成为目前治疗晚期肝癌的主要模式。当前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等。自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获批用于HCC二线治疗以来,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方案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初步显示了其在HCC免疫治疗方面的良好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单药、联合治疗方案在HCC中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细胞患者24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应用Cox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肝细胞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后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46例肝细胞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中位随访时间99个月,共有179例患者出现复发,67例患者无复发;以24个月为界,早期复发95例,晚期复发84例,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率分别是21.3%、39.0%、53.0%、67.3%、77.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HR = 2.183, 95%CI:1.414~3.369, P < 0.01)和肿瘤数目(HR = 1.681, 95%CI:1.110~2.545,P < 0.05)是肝细胞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HR = 0.421,95%CI:0.272~0.651, P < 0.01)是肝细胞患者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细胞经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肿瘤直径和肿瘤数目,晚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肝硬化。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 射频消融 复发
  • 简介:摘要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治疗学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信号序列受体亚单位1(signal sequence receptor subunit 1,SSR1)在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至2021年6月20日的肝细胞患者SSR1的表达数据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并下载相关公开数据。对信息数据完整的334例肝细胞组织的SSR1表达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分析肝细胞旁组织中SSR1基因的表达差异。以SSR1表达水平的中位值(14.660)为界限将肝细胞患者分为SSR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χ2检验分析组织中SRR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和Log-rank生存检验分析肝细胞患者的SSR1基因表达、临床病理特征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方法预测可能相关的调控通路。结果基于TCGA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SR1在肝细胞组织表达水平(16.320±7.231)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7.473±1.4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1,P<0.001)。SSR1基因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较低表达组低(χ2=10.1,P=0.001)。SSR1基因的高表达与性别(χ2=4.392,P=0.036)、Stage分期(χ2=6.264,P=0.012)、T分期(χ2=4.561,P=0.033)、Grade分级(χ2=14.015,P<0.001)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R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肝细胞患者死亡风险升高(HR=1.030,95%CI:1.002~1.060,P=0.036),表明SSR1基因是肝细胞患者死亡风险预后预测的独立因子。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SR1高表达与泛素化、细胞周期、RNA降解、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有关。结论SSR1基因在肝细胞组织中显著上调,与患者的性别、Stage分期、T分期和Grade分级等有关,是肝细胞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泛素化、细胞周期、RNA降解、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可能是SSR1促进肝细胞发生发展的关键通路。

  • 标签: 肝细胞癌 信号序列受体亚单位1 癌症基因组图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95%CI为1.424~10.365)和瘤周强化(OR=8.05,95%CI为1.23~52.80)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构建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3.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曲线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射频消融后12个月是HCC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CC射频消融后的早期复发,并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磁共振成像 复发 复发后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紫堇碱(ICD)对宫颈SiHa细胞增殖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 μmol/L)ICD处理宫颈SiHa细胞(简称ICD处理组),同时将正常培养未经ICD处理的SiHa细胞设为对照(NC)组。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CD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微小RNA-129-5p(miR-129-5p)的表达。在SiHa细胞中分别转染miR-NC和miR-129-5p,观察转染miR-129-5p对细胞增殖、辐射敏感性、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γ-H2AX蛋白表达的影响。在SiHa细胞中分别转染anti-miR-NC和anti-miR-129-5p并使用ICD处理,分析其对ICD诱导的细胞增殖、辐射敏感性、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0.05±0.01)%]相比,25、50、100、200 μmol/L ICD处理组能够明显提高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10.26±1.03)%、(22.16±2.21)%、(44.09±4.41)%、(70.88±7.0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36~30.013,均P<0.0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100 μmol/L ICD处理组能够明显提高SiHa细胞对不同剂量X射线的辐射敏感性(t=19.135~44.478,均P<0.05),提高γ-H2AX蛋白和miR-129-5p的相对表达量(t=15.041、19.682,均P<0.05),降低p-PI3K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14.897、15.429,均P<0.05)。与转染miR-NC组相比,转染(高表达)miR-129-5p组能够明显提高SiH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75.06±7.51)%对(1.04±0.10)%,t=29.566,P<0.05]、对不同剂量X射线的辐射敏感性(t=13.239~37.015,均P<0.05)和γ-H2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17.076,P<0.05),能够降低cyclin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17.393,P<0.05)。与转染anti-miR-NC+ICD处理组相比,转染anti-miR-129-5p(低表达miR-129-5p)+ICD处理组可以反转ICD抑制SiHa细胞增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和增强细胞辐射敏感性的作用,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28.252,均P<0.05)。结论ICD能够通过上调miR-129-5p表达及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宫颈SiHa细胞的增殖以及增强其辐射敏感性。

  • 标签: 异紫堇定碱 宫颈肿瘤 辐射耐受性 微RNAs 细胞增殖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外科治疗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通过对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灌注化疗药物,以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和疗效。HAIC作为外科手术术前降期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在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就HAIC在HCC外科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动脉灌注化疗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默GTPBP4基因对人食管EC9706细胞系放射敏感性影响。方法通过GEO数据库分析食管患者组织中GTPBP4的表达情况。利用重组质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转染食管EC9706细胞系,使细胞中GTPBP4基因沉默,观察GTPBP4基因沉默对EC9706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影响。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评估基因沉默效果及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应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GTPBP4基因表达后细胞凋亡变化。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照射后放射敏感性变化。结果GEO数据库分析表明GTPBP4基因在人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邻近食管组织(P<0.00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EC9706细胞的GTPBP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01),表明质粒成功转染EC9706细胞。MTT检测结果显示干扰组EC9706细胞增殖率受到显著抑制(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干扰组EC9706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01);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明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P<0.001、P=0.001、P=0.0014、P=0.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干扰组EC9706细胞放射增敏比1.716。结论GTPBP4基因在人食管组织中高表达,RNAi技术可有效抑制EC9706细胞GTPBP4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 标签: GTPBP4基因 RNA干扰 放射敏感性 EC9706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皮肤鳞状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将皮肤鳞状细胞细胞系A431分为4组,分别采用0、10、50、100 μmol/L黄芩素处理0、24、36和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不同处理组细胞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黏着斑激酶(FAK)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标记蛋白标志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采用黄芩素处理48 h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2.47±0.21、2.07±0.17、1.71±0.20和1.30±0.12。4组细胞处理48 h后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5.21±7.09)%、(72.19±6.25)%、(43.19±5.10)%和(25.10±3.81)%。4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Ki-67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14、0.71±0.10、0.53±0.10和0.30±0.09。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F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1、0.82±0.12、0.64±0.09和0.29±0.09。4组细胞Ki-67和FA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0,P<0.05;F=4.928,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28±0.15、0.97±0.13、0.64±0.12和0.33±0.10。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09、1.32±0.14、1.89±0.23和2.17±0.16。4组细胞Vimentin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1,P<0.05;F=3.951,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 标签: 黄芩素 皮肤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因腹胀、腰酸2个月余就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及基因检测诊断为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黏液性(Ⅱb期),两种肿瘤发生于同一侧卵巢,术后多学科讨论后采用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R-GDP)方案化疗共8个疗程,化疗结束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通过介绍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及文献复习,为临床医师对罕见病例的识别及诊治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晚期肝细胞主要一线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推荐为晚期肝细胞一线治疗方案。对于合并门静脉栓的肝细胞,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在提高病人总体生存率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笔者回溯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晚期肝细胞一线治疗中TKIs、ICIs和HAIC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 标签: 肝肿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肝动脉灌注化疗 一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