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动脉肺动脉高压(PAH)的关系及在PAH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PAH患者32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34例,平均年龄32.4岁。选择同时间段在体检中心体检的17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34.3岁。两组均进行血液分析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PAH患者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PAH组MPV较对照组高[(9.08±1.20)fLvs(8.15±0.74)fL,P〈0.001]。在PAH组中,其中轻中度44例,重度284例。重度PAHMPV较轻中度PHA高[(9.2±1.1)fLvs(8.6±1.3)fL;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PV〉8.75fL作为分界点预测PAH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59%。结论MPV水平与PAH存在明显相关性,MPV能作为诊断PAH的一种炎性标记物。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平均血小板体积 炎性标记物
  • 简介:基础硅烷偶联剂-有机羧酸盐组成物与含该组成物的环氧树脂的制备美国专利US2004,0034136A1本专利提供了一种环氧树脂的有效添加剂,该添加剂在室温下为固体,有较高的储存稳定性。该添加剂中含有一种基础硅烷偶联剂-有机羧酸盐化合物,该化合物由有机羧酸与基础硅烷偶联剂反应合成,随后将基础硅烷偶联剂-有机羧酸盐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混合并加热,该化合物对基础硅烷偶联剂一有机羧酸盐化合物有亲和力,且软化点或熔点为40℃或更高。

  • 标签: 硅烷偶联剂 有机羧酸盐 环氧树脂 美国专利 化合物 储存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常规右心室起搏(RVP)和左束支起搏(LBBP)对三尖瓣反流(TR)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动过缓行首次起搏器植入且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以上超声心动图资料齐全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植入位置分为RVP组和LBBP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线相关TR(LRTR)的发生情况。结果140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0±11.3)岁,男58例(58/140,41.4%),RVP组73例(73/140,52.1%),LBBP组67例(67/140,47.9%)。两组术后新发TR的发生率分别为13.7%(10/73)和7.5%(5/67)(P=0.282),TR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2/73)和13.4%(9/67)(P=0.6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和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后,两组术后随访新发TR(校正OR=7.26,95%CI 0.99~53.42,P=0.052)和TR加重(校正OR=3.40,95%CI 0.70~16.45,P=0.128)的发生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器械时长(校正OR=1.11,95%CI 1.01~1.22,P=0.042)、基线二尖瓣轻度以上反流(校正OR=4.64,95%CI 1.01~21.43,P=0.049)为TR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P和LBBP术后新发TR或TR加重的发生风险相当,LBBP并不额外增加术后TR加重的发生风险。随访时长和基线合并二尖瓣反流为TR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三尖瓣反流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右心室肥厚(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H)和右心室衰竭(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 RVF)是具有致命性的恶性心脏疾病,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已经发现,Ca2+处理重塑在RVH和RVF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的两大主要死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和恶性心律失常)为框架,从微观角度详细阐述了在RVH和RVF病理过程中Ca2+的作用及Ca2+稳态的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右心室肥厚 右心室衰竭 钙离子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右心室肥大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80例患者从我院收治患者中抽选,随机分成不同护理组,并于护理干预后统计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效果、指标时间和对照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右心室肥大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可改善病症,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临床护理干预 阻塞性肺气肿 右心室肥大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比较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有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共60例,按1:1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分组结果分别将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septum,RVOTs)及右心室心尖(rightventricularapex,RVA)。术后起搏器程控并保证心室完全起搏后,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LS—TD)。结果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最大差大于RV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6±43.9msvs(74.3±13.7)ms,P〈O.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纵向应变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 标签: 生理性起搏 斑点追踪成像超声 纵向应变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取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共发生7例,其中感染发生4例,心脏穿孔发生1例,电极脱位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观察组并发症共发生2例,其中感染和电极脱位各发生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期 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诊断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的价值。方法把本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47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检查诊断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检查诊断,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肥大检出率(68.1%)明显比心电图右心室肥大检出率(42.6%)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所获检出率高,可为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明确提供更为合理且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右心室肥大 诊断 超声心动图 肺源性心脏病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价值,同时运用本指标探讨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7例,正常对照组30例,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结果(1)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比正常对照组,右室IRT、ICT明显延长,ET明显缩短,右室Tei指数显著增高(P<0.00001);(2)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比正常对照组,左室IRT明显延长,ICT无明显差异,ET明显缩短,左室Tei指数显著增高(P<0.001)。结论(1)组织多普勒Tei指数测量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以较敏感的反映慢性肺心病病人左右心室整体功能的变化。(2)右室压力负荷增加对左室功能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肺源性心脏病 Tei指数 组织多普勒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大咯血患者进行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大咯血患者行肺动脉栓塞治疗后进行护理干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观察记录大咯血的预后和复发率。结果60例患者均进行肺动脉栓塞治疗后,大咯血完全控制者有52例;栓塞后有少量咯血的有5例,经适时地内科治疗后咯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有2例患者进行二次肺栓塞治疗后咯血才得以基本控制;1例患者因肺大量出血而死亡。结论用肺动脉栓塞技术治疗大咯血,止血迅速,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进行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大咯血的复发率,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基本的保障。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大咯血 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将65例超声心动图确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静滴,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氧分压,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氧分压,心功能分级改善,肺动脉压降低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前列地尔可以显著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前列地尔 肺动脉高压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ml,延迟15~20S和25~30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吊带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52例肺动脉吊带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17.7±25.6)个月,年龄范围为3个月至11岁;体重为(9.6±5.1)kg,体重范围为3~32 kg。5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狭窄,26例同时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41例患儿Ⅰ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9例患儿Ⅰ期行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2例患儿Ⅰ期行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滑动气管成形术。对所有患儿按照两种方式分组研究,①将术中行气管干预的5例患儿作为气管干预组(干预组),将未行气管干预的47例患儿作为气管为干预组(未干预组);②将术中建立体外循环的13例患儿作为体外循环组(循环组),将未建立体外循环的39例患儿作为非体外循环组(无循环组)。评估比较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患儿气管狭窄指数;比较循环组和无循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儿中,41例患儿Ⅰ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1例手术失败,术后12 d Ⅱ期行左肺动脉重建+滑动气管成形术,术后撤机困难,家长放弃后死亡;1例术后因多次呼吸机撤机失败,行气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儿术后随访11个月,因气管狭窄加重,反复肺炎发作住院再次入院行滑动气管成形术,术后恢复好。9例患儿Ⅰ期行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术后死亡2例。2例患儿Ⅰ期行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滑动气管成形术,手术均顺利完成。18例同期矫治合并的其他先天性心脏病;1例同期纠治膈膨升。死亡3例,存活患儿出院后随访时间范围为2~10年,呼吸道症状均减轻或消失。气管狭窄指数在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患儿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在循环组和无循环组患儿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吊带合并轻中度气管狭窄首选非体外循环下左肺动脉重建术,合并重度气管狭窄或者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可在体外循环下Ⅰ期行左肺动脉重建术+气管成形术或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

  • 标签: 体外循环 肺动脉吊带 气管狭窄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