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36例。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减小[(2.7±1.0)mmvs(3.5±0.4)mm,P=0.0001]、直径狭窄率明显升高[(31.4±26.4)%vs(8.3±5.3)%,P=0.0000]、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升高[(0.8±0.7)mmvs(0.2±0.3)mm,P=0.00003;双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术[(75.0%vs13.9%),P=0.0011]。结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较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作为首选。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病例1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起搏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程控起搏器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降低高限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心动过速发生。病例2、3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出现心房颤动,将双腔起搏器程控为VVI工作模式,胺碘酮静脉注射及口服转复心房颤动。病例4、5、6、7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合并心力衰竭(HF)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SDHVD合并HF的患者(SDHVD+HF组)与同期收治的无瓣膜钙化的老年HF患者62例(HF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结果:与HF对照组比较,SDHVD+HF组严重心功能不全比例(III级:19.35%比38.24%,IV级:35.49%比55.88%)及房性早搏(17.74%比38.24%)、窦房传导阻滞(22.58%比50.00%)、心房纤颤(27.42%比52.9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0.65%比48.53%)、房室传导阻滞(33.87%比52.94%)、束支传导阻滞(25.81%比48.53%)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方法晚期肿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通过视觉类比量表(VAS)和主诉分级进行疼痛强度评估,分为A组奥施康定组40例,B组奥施康定+加巴喷丁组40例,通过个体化用药,研究其治疗疼痛缓解度,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A组疼痛完全缓解9例,明显缓解17例,其有效率85%,显效率65%,B超疼痛完全缓解12例,明显缓解19例,有效率92.5%,显效率77.5%,结论奥施康定+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 奥施康定 加巴喷丁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78例疑似冠心病的自然绝经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测定甲功五项(T3、T4、FT3、FT4和TSH),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依据Gensini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Gensini评分〈50分组、〉50分组),依据TSH水平进一步分层:1组〈2.5mLU/L,2组〉2.5mLU/L。结果①冠心病组T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SH〉2.5mlU/L组冠心病发病率为76.5%,TSH〈2.5mlU/L组冠心病的发病率为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ensini积分〉50分组TSH水平明显高于〈50分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水平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显著相关(偏回归系数为5.473,P〈0.05),即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TSH水平每升高1mlU/L,Gensini积分升高5.473。结论TSH水平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并可能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绝经后女性 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GENSINI评分
  • 简介:目的评价双源CT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CBMdisc数据库,查询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86~0.95),特异度为0.92(95%CI:0.90~0.94),AUC为0.97。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内大支架(直径≥3mm)再狭窄的准确度高于小支架(直径〈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评价支架的合并构成比为0.066(95%CI:0.05~0.09)。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度高,适用于直径≥3mm的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随访和评价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支架 再狭窄 双源CT 诊断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与目的:尽管高瘦素水平已被证实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瘦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因此,我们通过荟萃分析来评估这个问题。方法:我们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截止至2016年1月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通过OR、RR和相应的95%CI报道,2个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

  • 标签: 瘦素水平 荟萃分析 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 血管危险因素 EMBASE
  • 简介:美国学者Guay等2012年5月对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中心注册对照试验数据库、循证医学综述数据库及Qvid信息检索数据库进行了一次信息检索,检索的内容是关于局部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把各种脑监测技术与临床神经功能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样本量≥20例的前瞻性研究试验汇总。研究质量采用循证医学协作工具进行评估。有两名调查员单独对数据进行提取。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神经功能监测 局部麻醉 META分析 脑缺血 检索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麻醉处理及其效果。资料与方法拟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的患者22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术中监测SPO2ECG血压呼吸体温必要时测HbHct电解质。结果手术时间25-150min,麻醉中发生高血压30例,收缩压增高20%,低血压40例,血压下降20%,心动过缓20例,心率低于50次/分,高血压合并心动过缓6例,低血压合并心动过缓8例,发生寒颤8例,失血性休克1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综合征3例,膀胱破裂2例。

  • 标签: 前列腺 手术 麻醉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分别采用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实施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vs78.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vs34.15%),且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有效促进患儿症状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其痛苦,不良反应少,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奇霉素 红霉素 支原体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观察后程适形放疗(3DCRT)联合TP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对82例患者随机分放疗+化疗组(放化组45例)和单纯放疗组(放疗组37例)研究。结果放化组有效率82.3%,放疗组有效率5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和放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是69.77%,44.61%和56.67%,11.54%。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较放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程3DCRT联合TP同步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较好,治疗费用相对低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 肺肿瘤/药物疗法
  • 简介:国外报道卒中后的致死,致残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关.下肢静脉血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笔者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集了2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对其中的15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作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合并症 下肢 静脉血栓 临床资料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F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老年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PFO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心脏的变化。结果老年PFO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多伴有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及左心室的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治疗后病情好转,PFO消失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8例PFO患者血液分流方向均为左向右分流,3例病情最重时出现双向分流。PFO大小均在3~4mm。4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死亡,4例仍健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老年PFO患者有其独特的特征,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腔扩大、肺动脉高压等,PFO血液分流方向多为左向右分流,病情严重时出现双向分流,预后较差。

  • 标签: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房颤动 肥大 左心室 高血压 肺性 每搏输出量
  • 简介:目的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在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心电图异常改变。方法选择陆军总医院于2011年1月~2016年1月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20~77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病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初始诱导化疗一线方案中使用蒽环类药物,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行心电图检查。化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至少1年以上,统计发生心脏毒性的病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疾病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67.5%vs.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随访期间均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出现心电图异常22例(55.0%),ST-T段改变10例(25.0%)和T波异常8例(20.0%),窦性心动过速3例(7.5%),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对照组未发生心脏毒性,化疗期间共出现心电图异常4例(10.0%),ST-T段改变2例(5.0%)、T波异常1例(2.5%)和窦性心动过速1例(2.5%)。病例组心电图改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电图异常改变可能与心脏毒性有关,应密切监测心电图。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恶性血液病 心脏毒性 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60例儿童及80例青年共2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Holter资料,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与无心肌炎的两个对照组的Holte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肌炎发病以儿童居多(占66.67%),显著多于青年人(33.3%),P〈0.05;且儿童组心肌炎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83.1%),也高于青年组(67.5%),P〈0.05。结论:儿童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频发,更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儿童 心肌炎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法舒地尔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Pubmed和Cochranelibrary,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3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法舒地尔加用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RR=1.16,95%CI:1.10~1.23,P<0.01),延长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WMD=49.02,95%CI:42.85~55.2,P<0.01),提升左室射血分数(WMD=0.06,95%CI:0.05~0.07,P<0.01),以及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WMD=-3.01,95%CI:-4.18~-1.84,P<0.01)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WMD=-3.74,95%CI:-4.88~-2.60,P<0.01)。结论法舒地尔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并能抑制左室重塑,提高临床疗效,但仍需开展高质量的药物临床试验。

  • 标签: 法舒地尔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效果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在治疗复杂颈内动脉瘤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颅内-外吻合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高流量吻合术3例,中流量吻合术6例,低流量吻合术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以DSA随访患者的情况;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效果的情况。结果16例患者中,施行高流量吻合术3例,1例术后出现偏瘫和大隐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行取栓术,1个月后偏瘫完全恢复;1例术后过度灌注,去骨瓣减压后症状缓解。中流量吻合术6例,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失语、偏瘫,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低流量吻合术7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也经扩容及康复理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1~2周复查DSA,均显示载瘤动脉闭塞完全。所吻合的血管除一例单支闭塞外,其余血流均畅通,吻合口远端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不再充盈显影。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和破裂出血。结论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治疗复杂颈内外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手段。选择适合的手术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出现新发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的小于30岁AMI患者41例为青年组,随机选择同期大于50岁AMI患者360例为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68.1%比97.6%),吸烟(50.6%比80.5%)、高胆固醇血症(59.2%比65.9%)比例及人体质量指数[(22.3±6.6)kg/m^2比(26.3±9.6)kg/m^2]明显升高;高血压(63.1%比24.4%)、糖尿病(30.6%比4.9%)比例明显较低(P<0.05或<0.01);发病诱因中,青年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29.3%比3.6%)和熬夜(39.0%比2.8%)、大量饮酒(14.6%比4.7%)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情绪激动(8.3%比0),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为主(56.1%),且多为A(53.7%)、B1型(29.3%)病变,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8.1%),且多为B2(29.7%)、C型(33.9%)病变(P<0.05或<0.01)。结论: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是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危险因素;熬夜、饮酒和心理压力大等为青年AMI患者主要诱因;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A、B1型简单病变为主。

  • 标签: 心肌梗塞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