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世纪初接受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是误读。误读既表现在对俄罗斯小说主题的现实性理解上,又表现在对文本的传统性归化上,误读与传统审美心态密不可分,但俄罗斯文学的原生形态在误读中仍被保存,它成为“五·四”时期充分认识俄罗斯文学精神内核的基础。

  • 标签: 世纪初 俄罗斯文学 接受 误读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如何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罗兰·巴特在1980年代进入中国后,和当时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勾连,尤其是对新的文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最核心的思想,本文认为,罗兰·巴特的写作一直徘徊在语言、身体和快感之间,他将语言看作是身体的快感方式。正是在语言中,在写作中,他获得了巨大的快感。

  • 标签: 罗兰·巴特 中国 语言 身体 快感
  • 简介:《儒林外史》里的歇后语具有多样化和性格化的特点,其修辞效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事的立体感,达到了语言的形象化,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 标签: 《儒林外史》 歇后语 运用特点 修辞效用
  • 简介: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一部被忽略和误读的小说.本文研究小说的叙事话语及其对人物行为、心理的影响,探讨了直接话语、间接话语、自由间接话语在小说里出现的情况.通过解释这些话语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论文提出,读者读到的这些语言学意思上的话语实际上也是权力话语,反映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欲望的冲突.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独特的语言特征使它超越了现实主义小说比较直接的再现形式,具备罗曼司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简单地为小说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是颇不足取的.

  • 标签: 语言 言语行为 欲望 权力话语 现实主义
  • 简介:作为西尔维娅·普拉斯为数不多的长诗之一,《占乩板旁的对话》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从西方哲学界关于语言起源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出发,结合本雅明的语言超越观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指出这首被作家自己称为“迄今最具雄心”的长诗表达了普拉斯的语言焦虑,这种焦虑反映了当代语境下两种语言观的交锋,并且在更深层面上直指人类在理性时代的信仰危机。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语言焦虑 超越 语言游戏
  • 简介:本文解读《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中移民者语言的迁延所展示出的文化身份变迁过程,以及语言迁延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西亚家女孩原本固化的多米尼加身份受到来自美国文化、政治和移居经历冲击,进而变化、形成动态的文化身份,直至最终在美国形成以杂糅为特征的新身份。在语言这一领域中,这种文化身份的流动与变化具体表现在与母语的割裂、双语期的焦虑、在接受国语言中的着陆三个阶段,对应着文化身份被动改变、迷茫排斥和最终认同,反映出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对立的消解、文化杂交的可能、以及文化身份的动态变化。

  • 标签: 茱莉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语言 文化身份 语言身份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 标签: 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 简介:艾芜的《南行记》中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山峡深林中的江湖人,他们多从事非法或劫掠偷抢的勾当,这样的生存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凋敝、政治动荡的民国乡村十分普遍。然而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的人性人情甚至令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叙述人——流浪知识者"我"也为之感动,这就使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判断总是处于一种悖论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南行记》中所肯定的主要是个体生存的坚韧生命力量,这样狂暴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会逸出道德的约束和拘制,显示出一种自然状态。其生命的原力以及自由的形式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互为和谐,时而呈现出一种与自然的狂暴阴郁相类似的野性和兽性。

  • 标签: 匪盗叙事 江湖人 原始生命力 抗争意识
  • 简介:语言作为的主题之一把作品中各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映照的叙事整体.同时,小说借助改编、互文等手段,追溯和调拨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突显其语言能力,以语言勇士的形象消解主流话语对他们的文化消音,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打下基础.

  • 标签: 《中国佬》 华裔美国文学 文化属性 男性风格 语言传统 叙事结构
  • 简介:济慈诗歌的显著特征即其空灵唯美、如诗如画的唯美意境。本文即从语音、书写、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五个层面上对济慈的一首颂歌《夜莺颂》的语言作了一个细读分析,探讨该诗的语言特征对全诗的主旨表现、意境营造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约翰.济慈 夜莺颂 唯美意境 语言特征
  • 简介:色彩运用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以整个中国文学和艺术传统为后盾,在色彩选择上体现出鲜明的传统东方主义色彩观,在用色技巧上讲求粗中有细,化静为动,通过色彩的对比、调和、铺陈、点染等水墨画手法,使歌词的色彩吻合听众传承而来的审美趣味。但是,刻意保持东方色彩和古典情韵也使其色彩选择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免有狭窄之嫌。

  • 标签: 方文山 “中国风”歌词 色彩
  • 简介:<正>一、圆周文体的拖延和模糊圆周句一般指包括期待成份,造成悬念,直至句末句意和结构才完整的句子。圆周文体用于指那些经常激发读者期待、有跌宕情节、悬念迭起的文体。《专使》中的句式、情节和人物刻画诸方面皆连续性地重现激发悬念之处。詹姆斯圆周句式中的期待因素是由他典型的延迟句中主要语法和语义成份的出现而引发。他时常使用扩展而多层次的插入成份来拖延呈现主句或主句的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主语或宾语、以及所指人物的名字。有时他甚至把谓语动词、表语形容词或者主语后置于他的迂回曲折的圆周长句的最后一个词位。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人物刻画 文体 圆周句 名词化 表语形容词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奥尔拉》被公认为莫泊桑创作的最优秀的玄怪小说。本文一方面通过其两个版本的对比,着重探讨了第二版的叙述技巧,侧面揭示出作家进行改写的原因;另一方面结合玄怪故事的标准,分析第二版的《奥尔拉》相应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试图说明第二版何以成为玄怪小说的经典。

  • 标签: 莫泊桑 《奥尔拉》 玄怪文学 恐惧
  • 简介:加拿大华裔作家崔维新的凸现了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的重要特征:在语言上,它表现了移民语言从杂糅向规范英语的过渡.在内容上,它揭示了华人家史和族裔史上的隐秘故事,批判排华政策.在主题上,作品突出华人个体以推翻旧有的华人刻板形象,重书家史以解决身份困惑.

  • 标签: 《纸影:唐人街的童年》 加拿大 崔维 语言 小说
  • 简介:2014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举办了"非洲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讨会"。会议最为重要的议题为如何加大力度培养非洲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人才,在继承北京大学原东语系东方文学方向硕士生培养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拓展东方文学方向的学科建设新领域。

  • 标签: 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文学教学 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 非洲 东方文学